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汉代目录学的发展及其成就(2)

http://www.newdu.com 2019-09-07 《学术研究》2019年第1期 汪高鑫 参加讨论

    二、《汉志》删取《七略》及其目录学成就
    《汉志》是《汉书·艺文志》的简称。刘歆的《七略》是对刘向《别录》“撮其指要”而成的,而班固的《汉志》则是对刘歆的《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志》不但保存了《七略》的基本内容,而且作了一定的删改,在历史编纂与目录学思想上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汉志》对《七略》的删取与整理。对于《汉志》删取《七略》,史家刘知幾、郑樵多有批评。刘知幾《史通·书志》认为班固《汉书》十志多为“因人成事”之作:“缀孙卿之词以序《刑法》,探孟轲之语因裁《食货》,《五行》出刘向《洪范》,《艺文》取刘歆《七略》。因人成事,其目遂多。”其中就包括删取刘歆《七略》而成的《艺文志》。郑樵更是因为与班固《汉书》断代为史的作史理念不同,而直斥班固为“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17)他针对《汉志》删取《七略》之事评论道:“班固《艺文志》,出于《七略》者也。《七略》虽疏而不滥,若班氏步步趋趋不离于《七略》,未见其失也。间有《七略》所无,而班氏杂出者,则踬矣。”随后举出一些具体事例,以证明班固只是“胸中元无伦类”之人。(18)诚如章学诚《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所言:“郑樵《校雠》诸论,于《汉志》尤所疎略。盖樵不取班氏之学故也。”(19)实际上,《汉志》虽然是删取《七略》而成,却绝不只是简单抄袭,在结构、分类以及辨伪等方面,是颇为用心和讲究的,蕴含了他对目录学的理解。
    一是结构调整。前已述及,刘歆的《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其中《辑略》是说明各派学术源流、内含与特点的。《汉志》从形式上取消了《辑略》,却保留了其内容,并将其内容拆散,作为序文并入到各篇当中,使得图书著录与相关学派学术说明结合得更为紧密,在了解图书典籍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各派学术及其流变的认识。
    二是分类调整。《汉志》在大体保留《七略》书目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而使书籍分类更为合理。《汉志》分类调整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入”、“出”、“省”。所谓“入”,颜师古注云:“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矣。”其实“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书目原来《七略》中就有,只是出于合理性考虑,而从一类中移至另一类中。其中“新入”者,如《六艺略》中有《书》“入刘向《稽疑》一篇”,小学“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一说三篇)”;《诸子略》中有儒家“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诗赋略》“入扬雄八篇”等。“移入”者,如《六艺略》中有《礼》“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诸子略》中有杂家“入兵法”;《兵书略》“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等。“出”即是移出的意思,说明原有内容不适合分在此类。如《六艺略》中《乐》“出淮南刘安等《琴颂》七篇”;《诸子略》“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兵书略》“出《司马法》五十五篇入礼也”等。“省”通常是因为书目重复出现在几类当中,为了保留一处而省去他处的做法。如《六艺略》中《春秋》“省《太史公》四篇”;《兵书略》“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等。《汉志》删取《七略》,补充的书籍很少,体现在“新入”的书籍上。所做的工作主要还是对书籍进行分类调整,以使分类更趋合理化,集中表现在“出”和“省”上。其中的“出”,主要是针对《七略》原来归类的不准确上,如《七略》将蹴鞠一家置于《诸子略》中,《汉志》认为其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应该调整到《兵书略》中;《七略》将《司马法》置于《兵书略》,《汉志》考虑到该书主要讲军礼而非兵法,所以将其调整到《六艺》的《礼》中。这样的调整,无疑使书籍与类别更为贴切。“省”则主要是针对《七略》出现的重复收录现象所做出的调整,如《兵书略》所省十家,《七略》中的《诸子略》和《兵书略》都做了收录,之所以如此,一则十家兼具政治、哲学与军事内容;二则当初校书有分工,《诸子略》为刘向负责,《兵书略》为任宏负责,他们各自都选取了此十家。《汉志》根据十家思想内容主要倾向,保留《诸子略》一处的收录,而在《兵书略》中予以注明,既避免了重复,又统一了体例。
    三是书籍辨伪。《汉志》在删取《七略》著录书籍时,还做了书籍辨伪工作。班固作《汉志》,已经注意到了书籍中出现的伪书现象。《汉志》删取《七略》书籍,通过辨伪,对其中的伪书明确做出标注。《汉志》在这些伪书下会注明“依托”、“托”、“增加”、“加”等字样,这是《汉志》的一个创造。纵观《汉志》的辨伪,主要有如下方面:其一是书籍内容伪。分两种情况,有书籍内容的全部伪和部分伪之分。全部伪如《诸子略》之杂家,有《大禹》曰:“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小说,有《伊尹说》曰:“其语浅薄,似依托也。”《鬻子说》曰:“后世所加。”《师旷》曰:“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务成子》曰:“称尧问,非古语。”《天乙》曰:“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黄帝说》曰:“迂诞依托。”部分伪如《诸子略》之道家,有《太公》曰:“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文子》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其二是书籍真,但署名作者伪。如《诸子略》之道家,有《黄帝君臣》曰:“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杂黄帝》曰:“六国时贤者所作。”《力牧》曰:“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曰:“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杂家,有《孔甲盘盂》曰:“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农家,有《神农》曰:“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兵书略》之兵阴阳,有《封胡》曰:“黄帝臣,依托也。”《风后》曰:“黄帝臣,依托也。”《力牧》曰:“黄帝臣,依托也。”《鬼谷区》曰:“黄帝臣,依托。”从上可知,《七略》收录的书籍存在伪书现象,这主要集中在删取《七略》之后的《汉志》之《诸子略》和《兵书略》两个部分,其中《诸子略》的道家5种、阴阳家1种、杂家2种、农家1种、小说家6种,合计15种;《兵书略》主要是兵阴阳4种。其他四略除了少数作者不明外,不存在作伪现象。
    由上可见,《汉志》删取《七略》,是有自己的匠心独具的。经过《汉志》的总体结构调整,通过“入”、“出”、“省”的方法对具体文献分类的调整,以及书籍辨伪和具体辨伪方法的使用等,不但使得文献目录分类更加合理,而且蕴含的文献目录学思想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次,《汉志》的目录学价值。《汉志》作为现存的最早的图书目录,它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体来讲,《汉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起到保存文献的作用。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源远流长,从上古“六经”文献到春秋诸子著作,再到秦汉伴随各种学术发展而出现的各类图书,数量可谓众多。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等人的图书整理,便是以汉代图书大发展为其背景的。正是刘歆《七略》的编写,才使人们对先秦至汉代图书发展得以了解;而《七略》的图书目录著录价值,又是通过《汉志》得以体现的。特别是《七略》在唐末散佚之后,人们只能通过《汉志》来了解先秦两汉图书发展情况,《汉志》也因此显得更加宝贵。纵观《汉志》删取《七略》而著录的图书,一共包括六大类38种,分别是:《六艺略》之《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九种,《诸子略》之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种,《诗赋略》之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等五种,《兵书略》之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种,《数术略》之天文、历谱、五行、耆龟、杂占、形法等六种,《方技略》之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四种。上述六大门类38种图书,已经涵盖了先秦至西汉中国古代的基本图书。当然,这些图书只是先秦至西汉尚存的图书,并不包括已散佚的历代图书。实际上,《汉志》编纂之前,由于各种战乱与政治因素,已经有很多典籍遭到毁灭。其中以秦火、秦末战乱和王莽之乱对于历代图书典籍的毁坏程度最大。仅秦朝焚书,就导致先秦私家所藏六国史书以及《诗》、《书》、百家语等被全部焚毁。中国古代史官制度产生很早,成就的史籍数量众多,然而《汉志》当中史籍却没有单独形成一大部类,即是秦火毁灭六国史籍导致的结果。也因此,我们从《汉志》中已无法了解到先秦时期史籍编纂的基本情况。从该角度而言,《汉志》的编纂尤为可贵,它成为后人了解西汉以前中国古代典籍的唯一法门,并且成为人们考证先秦秦汉古书的重要依据。诚如清代学者金榜所言:“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20)此语充分肯定了《汉志》的图书著录价值。
    二是反映了先秦秦汉的学术发展。《汉志》不只是一篇图书目录,也是反映先秦秦汉学术发展史的重要文献。如果说《七略》的图书著录价值是通过《汉志》体现的,那么《七略》所反映的学术史价值也是通过《汉志》体现的。如前所述,在《汉志》之前,最早对古代学术史进行总结的是《庄子·天下》,该篇认为古代学术皆源于“六经”,后因天下大乱,道德不一,形成了墨翟、禽滑釐之学,宋钘、尹文之学,彭蒙、田骈、慎到之学,关尹、老聃之学和惠施之学等百家之学。此后,《荀子》的《非十二子》、《天论》和《解蔽》,《韩非子·显学》,《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和《淮南子·要略》等,都对先秦学术进行了分类评析。但从总体来看,它们都是将学术观点相同或相近的代表性的学者做了归类,以人名标立学派,还未给这些学派冠以具体的家名。正如梁启超所说:“庄荀以下论列诸子,皆对一人或其学风相同之二三人以立言。”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则是第一次以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对先秦以来学术思想进行了分类。从此以后,诸子百家的学术有了各自的家名。梁启超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其檃括一时代学术之全部而综合分析之,用科学的分类法,厘为若干派,而比较评骘,自司马谈始也。”同时认为以这六家来概括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是很全面的,“此六家者,实足以代表当时思想界六大势力圈”。(21)删取刘歆《七略》而成的《汉志》,从其中的《诸子略》可知,已经将先秦以来的学术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在司马谈六家基础上增加了纵横、杂、农和小说四家。同时,《诸子略》之外的其他略,还起到了对于十家分类的补充作用。如《诗赋略》显然不能被小说家所能概括,《兵书略》属于兵家,《数术略》和《方技略》中的内容就包含了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等诸家。也就是说,《汉志》看似十家分类,而实际叙述的家派是大大超过此数的。应该说,《汉志》通过图书分类,对先秦以来的学术进行了重新分类,也是继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来对先秦秦汉学术所做的最为系统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汉志》的学术分类还对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做出了反映。汉代是经学兴起的时代,西汉今文经学被立于官学,没有今古文之争。自西汉末年刘歆请立古文经之后,出现了今古文之别与今古文之争。东汉古文经学兴盛,不过被立于官学的依然是今文经学。班固治学虽然“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22)但从经学立场而言,则属于古文经学学派。《汉志》的图书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今古文之争,同时也体现了班固自己的古文经学思想于其中。其一,重视著录古文经典。《汉志》为了反映汉代今古文并存的学术现象,其图书著录注意到了古文经典,集中见于《六艺略》当中。《六艺略》著录经书,凡属于古文经典,皆以“古”字加以注明。如《书》类有《尚书古文经》46卷,为57篇;《礼》类有《礼古经》56卷,《经》17篇;《春秋》类有《春秋古经》12篇,《经》11卷;《论语》类有《论语》古21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孝经》类有《孝经古孔氏》1篇,22章。《小尔雅》1篇,《古今字》1卷;《书》类序曰:“《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公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23)众所周知,东汉初年还只是古文经学刚刚兴起的时代。刘歆是古文经学发起者,班固属于古文经学家,《汉志》删取《七略》著录典籍,虽然打上了古文家的烙印,却由此全面反映了先秦以来的经学典籍,同时也折射出了汉代的今古文学术之争。其二,《周易》成为“六经”之首。关于“六经”的排序,是存在着今古文之别的。在古文经学兴起以前,今文经学排列“六经”,是依照《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和《春秋》之顺序的,所依据的主要是经典的难易程度。古文经学对于“六经”的排列顺序,则依次为《周易》、《尚书》、《诗经》、《礼经》、《乐经》和《春秋》,主要是依据经典出现的时代先后的。《周易》之所以成为“六经”之首,古文家以伏羲画八卦,自然年代最远。《汉志》对于“六经”的排列,体现了古文经学家对于“六经”的认识,成为此后古文经学不易之论,《周易》也因为《汉志》而居于了“六经”之首。
    三是奠定了后世目录学四部分类的基础。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目录学的基本分类方法经、史、子、集四分法,是由《隋书·经籍志》首创的。然而,经、史、子、集四分法的目录分类基础则是由删取《七略》而成的《汉志》的六分法所奠定的。从《汉志》的六分法到《隋志》的四分法,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根据《隋志》的记载,西晋秘书监荀勖在曹魏秘书郎郑默所作《中经》的基础上编纂《中经新簿》,最早采用四部图书分类法,它们分别是:“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讚、《汲冢书》。”(24)荀勖的四分法对于《汉志》六分法图书分类体系是一个重要突破,而且将《汉志》中没有形成部类的史籍图书单列为丙部,成为一大部类。到了东晋时期,著作郎李充又用荀勖《中经新簿》校对当时所藏图书,撰成《晋元帝四部书目》,将荀勖《中经新簿》中的乙、丙两部类位置加以对调,形成甲部为五经、乙部为史记、丙部为诸子、丁部为诗赋的四分法,一方面史籍图书从此成为四部分类中的第二大部类,另一方面虽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经史子集秩序已经被确定下来了。到了唐代编写《隋书·经籍志》,便正式改甲、乙、丙、丁四部名称为经、史、子、集,目录学上的经、史、子、集四分法由此最终确定。
    通观《隋志》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部之下又分小类,其中经部有10类:《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谶纬、小学;史部有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学、簿录;子部有14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法、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3类:楚辞、别集、总集。此外还附录道、佛经典,其中道经4类:经戒、饵服、房中、符录;佛经11类: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25)比较《隋志》四分法与《汉志》六分法,除去图书分类不同之外,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关于史籍的归属问题,在《汉志》中,史籍没有形成为一个部类,而是附属于《六艺略》之《春秋》类下;而在《隋志》中,史籍图书则独立成为第二大部类。《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秦火对先秦史籍的毁灭,致使汉代史籍稀少而形不成部类。二是经史关系密切,特别是《春秋经》具有亦经亦史特点,汉代史学也有浓厚的崇经意识。随着汉代以降史学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已经成为显学,史籍的数量也大大丰富,这在西晋荀勖的目录学著作《中经新薄》中最初得到了体现,史籍已经作为丙部并立于四部图书分类之中。
    从《汉志》到《隋志》,虽然图书分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却无法忽视《汉志》对于《隋志》目录分类的重要影响。《隋志》四分法实际上是从《汉志》六分法脱胎而来的,《汉志》六分法是《隋志》四分法的基础。从图书分类基本结构来看,《隋志》的经、史、子、集四部主要来源于《汉志》的“六艺”、“诸子”和“诗赋”,其中的史部则来源于《六艺略》之《春秋》类;《汉志》其他三略“兵书”、“数术”和“方技”,其基本内容则归入《隋志》的子部。具体来讲,《隋志》的经部,基本上是完全沿袭了《汉志》的《六艺略》,《六艺略》共有《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9类,《隋志》只是增加了谶纬而成10类,再就是将《孝经》置于《论语》之前,做了一点秩序上的变化;《隋志》的子部基本来自《汉志》的《诸子略》。《诸子略》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志》共有14类,其中前9类完全来自《诸子略》,只是去除了阴阳家,后5类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则来自于《汉志》的《兵书》、《数术》和《方技》三“略”;《隋志》的集部则来自于《汉志》的《诗赋略》,《隋志》作者对此有明确表述:“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26)由此可见,《隋志》的集部完全是对《汉志·诗赋略》的扩展。《汉志》不但在《六艺略》前作有全文总序,而且每大类、每小类后也都分别作有大序、小序,以明撰述旨趣与学术发展等。这样的做法,也完全被《隋志》所继承。至于《隋志》中四部之后另有道、佛经典著录,这与汉末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佛、道的发展与兴盛,佛、道典籍不断增多的历史现象紧密相关,而诞生于东汉初年的《汉志》还不具有这样一种学术与图书发展的背景。
    四是开创了正史编纂艺文志的先河。作为纪传体史书的书志体例,记述的是典章制度。司马迁《史记》中的“书”,共有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8篇,没有开设专门记述学术史一门的典制。班固《汉书》将《史记》八书扩大为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等十志,典章制度的记述内容大大扩大了,其中就包括对于艺文志的创立。所谓“艺文志”,即是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汉志》以《七略》“六分法”目录分类方式,通过“删其要,以备篇籍”,记载了自先秦到西汉学术发展的状况,分类记录了当时存世的典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汉代及其以前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汉志》又是中国历代正史中第一个艺文志,开启了正史编纂艺文志或经籍志的先河。自《汉志》编纂以后,书籍目录由此成为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汉志》的影响,历代正史开始仿效《汉志》的体例,重视编纂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反映历代学术与图书发展情况。在“二十四史”中,除了《汉书》有艺文志之外,还有五部正史编纂了艺文志或经籍志,它们分别是《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列于“二十五史”之中的《清史稿》,也编纂有《艺文志》。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的编纂,不但反映一代学术与图书发展情况,连接起来,便是对中国古代学术与图书发展脉络的整体展现,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与目录学价值。
    综上所述可知,刘向在西汉末年大规模整理文献基础上最早编制的《别录》,为我国第一部书目题解著作;刘歆通过对《别录》“撮其指要”而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目录学著作;班固通过对《七略》“删其要”而成《汉志》,不但保存了《七略》的基本内容,而且开启了我国史志目录学的先河。在“撮其指要”和“删其要”的过程中,汉代目录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最终以《汉志》呈现出的面貌而定型。纵观汉代目录学的发展及其思想成就,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发展了学术流派分类思想。文献目录编纂,离不开对于学术与学派的划分。司马谈以阴阳、儒、墨、法、名、道等六家来涵盖先秦秦汉学术流派,刘歆《七略》在此基础上增加纵横、杂、农三家,称作“九流”;附以小说家,则成“十家”。“十家九流”属于诸子一略,其他五略则为补充。这一学术分类思想由《汉志》得以保存和流传,代表了汉代目录学学术分类思想的最高成就,发展了先秦以来的学术分类概念。(27)如果说司马谈的“六家说”旨在反映先秦学术大势,那么刘歆的“十家九流”说则旨在囊括全部先秦诸子学说流派,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发展与学术流派演变情况。此外,“十家九流”的提出,也为编制目录学的一种便利。梁启超虽然对“十家九流”说颇有微词,认为增加的四家在学术思想和性质上与前六家并非同类,不可并列,却也不得不承认“分诸子为九家十家,不过目录学一种便利”,(28)肯定“十家九流”说之目录分类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其二,肇端了群书目录分类方法。中国古代群书目录分类,滥觞于刘向的《别录》,初步形成于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汉志》。也就是说,《七略》与《汉志》的编纂,是中国古代群书目录分类形成的标志。由《七略》创制、《汉志》改进并呈现出的群书目录分类,实行的是“六分法”,它将汉代之前中国古代典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和方技等六大类。“六分法”是中国古代群书目录分类的鼻祖,为此后中国古代群书目录分类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仿作者如王俭的《七志》、阮孝绪的《七录》等,有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者如荀勖的《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等。后二者特别是《隋志》所采用的经史子集“四分法”,成为此后中国古代群书目录分类的固化与典型形态,却无疑是从汉代群书目录“六分法”发展而来的。此外,《汉志》还开启了史志目录学的先河。之前司马迁作《史记》,“八书”当中并没有反映历代图书典籍的艺文一书。《汉志》是历代纪传体正史中的第一个艺文志,成为后世纪传体正史编纂艺文志的圭臬,有开创之功。
    其三,目录学思想与方法体现了尊儒与考实的特点。汉代是“独尊儒术”开始的时代。随着儒家思想被确定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自然会反映到时代学术发展当中,目录学也不例外。从汉代目录学著作来看,刘向的《别录》以“合于六经”作为书籍评述的标准。刘歆《七略》更是将崇儒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目录编纂之中。《七略》以六艺略为首,肯定儒家六艺乃圣人之作,为万世法则,其中《易》“与天地为始终”,其他五经“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提出“诸子出于王官”论,以诸子、诗赋为衰世产物,乃“六经”支流余裔。(29)这些都是其崇儒思想的具体体现。班固《汉书》“旁贯五经”,《汉志》的编纂自然也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一方面在目录编纂体例上,《汉志》继承了刘歆的崇儒思想;另一方面,《汉志》重视著录经学特别是古文经学典籍,系统反映了经学的发展以及今古文之争。同时,在汉代目录学编纂的具体方法上,普遍重视于考实,其具体体现,一是重视辨章学术与考镜源流;二是重视书籍辨伪与史料考实。这种注重考实的学风,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