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结晶,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变迁、社会风俗变化,更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推动力。在5月15日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再次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提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 文明多样繁荣的重要保证 文化遗产作为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稀有文化财富,无论是物质层面的古代遗存还是非物质层面的精神财富,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延续的重要见证,体现了古代先民的创造性、与自然相处的和谐性以及深邃的精神思想。透过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提炼出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价值观、宇宙观和社会治理体系,从而还原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观念,最终为人类文明追根溯源提供扎实深厚的基础。 纵观文化遗产相关理念的演变,从最初《雅典宪章》和《威尼斯宪章》所奠定的基调,再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正式出台,以及之后如《奈良真实性文件》《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等相关文件的不断修订,都表明文化遗产自诞生之始,其核心就在于保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其导向就在于让全世界共同认可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价值。 这一切都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目标是确保具有不同文化特性的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和睦相处。无论是巍峨雄壮的万里长城,还是宏伟壮观的吉萨金字塔,抑或是见证两河文明余晖的亚述古城和美丽静谧的泰姬陵,都让人们领略到,人类文明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文明的多样性不仅增加了每个个体的选择机会,它们之间的交融互鉴更是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明美美与共的坚实桥梁 每一种文明在经历了悠久的岁月洗礼后,都会凝结出代表该文明精华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当时该区域民族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成就,更是文明之美的结晶。正是这些无数文明之美的结晶,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的美之所在。这也正是为什么巴米扬大佛消逝于战火中会引起全人类的愤慨,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会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因为这些文化遗产都是世界文明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明之美再次迸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一些能体现出不同历史年代、地域文化交融的文化遗产,更能将文明之美惠及不同国度。譬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成功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线性文化遗产项目、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的建设、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等,都为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架起了一座座坚实的桥梁。 此外,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法、剪纸、古琴、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国粹之美,满足了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精神需求。 文明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明的传承延续,一是要靠内在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结晶来坚定文化自信;二是需要外部的不同文明交流,来相互获取优秀的文化资源,实现和谐永续的健康发展。而文化遗产正是实现内在自信与外部融合的有力驱动。 从内部来看,文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的文化魂脉。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世界古代先民智慧和劳动的成果,不但见证了人类悠久的文明,维系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感情,引领和保持着不同文化的独特性,更是不同文明保持自信的重要支撑。 而从外部来说,历史的变迁无数次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明在延续自身的同时都需要吐故纳新,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固步自封只会让文明的发展陷入停滞。文化遗产代表着不同国家民族的最高文化成就,这种文明结晶吸引了不同地区的人群交流互动,互相欣赏不同的历史传统,彼此尊重有差异的价值观念,充分学习对方的先进科技,最终让不同的文明相互理解创新,从而激发出永续的生命活力。 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载体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共赢。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文化遗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无论是精致华美的丝绸制品、价值千金的茶叶茶饼、淡雅温润的中国瓷器、晶莹夺目的东罗马玻璃和巧夺天工的萨珊银器,还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天文历法、阿拉伯数字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技术,抑或是气象万千的隋唐长安城、天赐之地的撒马尔罕、闻名遐迩的大马士革、欧亚金桥的君士坦丁堡,这些文化遗产都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见证了世界诸多文明的交汇贯通。 时至今日,漫长的岁月并未让各国悠久的古代遗存染上陈旧的风霜,反而历史的沉淀让不同文明的璀璨结晶焕发出盎然活力。作为人类文明辉煌发展的伟大成就,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让全世界人民一起重温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等诸多文明的历史风采,欣赏到了多彩多姿的艺术瑰宝,了解到了风格迥异的文化习俗。人类的文化遗产不仅奠定了文明交流互鉴、融汇发展的坚实基础,更将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