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建炎通宝 图2 “开庆通宝”背“元” 图3 淳祐通宝光背钱 ■福建福州 叶真铭 两宋三百余年,是我国历史上铸钱业较为发达的时期,铸钱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是继新莽之后的又一铸钱高峰。年号钱、对子钱从北宋开始真正盛行。北宋钱铸工精良,书法优美,钱文真、草、隶、篆各体兼备,还首创了皇帝亲书钱文的“御书钱”,艺术价值很高。不仅北宋钱,南宋铸钱也有特色,向为藏家所重。“纯熙元宝”钱仅铸六天,是世界上铸期最短的钱币之一。淳熙七年起在钱背加铸纪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年钱币。南宋钱文以楷书为主,被后世称为“宋体字”。南宋铸币大铸铁钱,嘉定年间铸行了20种钱文的嘉定铁钱,创我国古代钱币宝文品种之最。并且南宋钱币币值多为折二,也是南宋铸钱一大特点。 折二,亦称“当二”,是古代钱币面额的一种制式,它是相对于小平钱而言。小平钱是古代钱币最小计量单位,一枚就是1文钱。折二钱相当于两枚小平钱的价值,一枚折二钱可以当2文钱使用。宋代铸行折二钱并非始于南宋。北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就开始铸造“咸平元宝”折二钱。此后,北宋历代皇帝都铸有折二钱,但发行数量不多。总体上说,北宋是以铸造流通小平钱为主。但南宋不同,大量铸行折二钱,小平钱反而不多见。 南宋为何大量铸造流通折二钱?这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南宋政府财力不足。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仅存北宋“半壁江山”,财赋收入较北宋大幅减少,还要应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军费开支和赔款纳贡负担沉重,国力贫弱,财力严重不足。为化解财政危机,南宋政权只能推行纸币,大量铸造铁钱、折二型等大钱,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掠夺人民财富。二是铸钱原料不足。北宋时期大量铸铜钱,中后期铸钱原料铜材已出现不足迹象。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所掌握的铜矿资源大为减少,铸钱铜材更加匮乏,不敷铸钱使用。《宋史·食货下二》记载,早在南宋建立初期的绍兴十三年(1143),韩球为使铸新钱,铜料严重不足,以致采取“发冢墓,坏庐舍”等极端办法来收集铸钱铜料。这种情况下,以有限的铜料铸造折二型等大钱,可以更少的铜料得到更多面值的货币,更为有利可图。 由于上述原因,南宋政权从建立开始就铸行折二钱。南宋高宗建国伊始,即于建炎元年(1127)开铸有“建炎通宝”(图1)和“建炎元宝”篆、隶、真三书体对钱,有小平、折二、折三钱。此后,至南宋度宗,历代皇帝都铸有折二钱,度宗以后诸帝没有铸钱。如若以钱文不同计算,如“通宝”“元宝”和“重宝”以及篆、隶、真书体分别统计,南宋时期铸造发行的折二钱当不少于100种。其中淳熙七年以后在钱背加铸纪年,被称为“纪年钱”。自淳熙七年始至咸淳十年止,共铸折二纪年钱90种。 南宋大量铸造流通折二钱,南宋折二钱并不罕见,但一些品种存世数量不多,如“开庆通宝”背“元”(图2),“淳祐元宝”背“十一”“十二”,“咸淳元宝”背“九”“十”折二钱等。一些属于纪年钱范围的年号钱,但钱背却无纪年文字,如大宋、端平、淳祐(图3)、开禧等折二光背钱,也非常难得。纪年钱中除绍熙、嘉熙、大宋、庆元钱的纪年文字在钱穿下方外,其余均在穿上。若发现有与此规律相反的品种,则可能为错范钱,相当少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