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文萃】杨立影:日本近世幕藩体制的矛盾与困境

http://www.newdu.com 2019-09-25 《世界历史》2019年第3期 杨立影 参加讨论

    1703 年,日本江户发生了赤穗藩浪人刺杀幕府高官以为主君报仇的事件(下文简称“赤穗事件”)。围绕如何处置46 名浪人,幕府、儒者、民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幕府欲“以法治国”,最终严惩了复仇者;儒者间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礼法之争,对浪人复仇行为是否有罪呈对立态势;三百年来常演不衰的《忠臣藏》更成为日本民间崇尚忠义的情感象征。本文从幕府处理赤穗事件的思路及儒者们的争论焦点入手,剖析事件与幕藩体制之间的关系,究明“短时段”内事件所呈现出的特征。而当我们进一步把事件放入“长时段”历史中进行动态的综合审视时,会发现赤穗浪人复仇绝非偶然的突发事件,超越事件表象的是其发生原理的必然性,而这又与其后近世日本的历史发展相关,使事件表现出很强的历史预见性。
    幕府的踌躇与定案
    结合《德川实纪》的记载,赤穗事件大体经过如下:元禄14年3月14日(1701年4月21日),幕府派出赤穗藩藩主浅野内匠头长矩负责接待天皇敕使,同时委派更为熟悉礼仪的高家吉良义央对浅野进行指导。当日,在将军府,浅野长矩称对吉良义央存有遗恨,拔刀伤及吉良。幕府即日便果断对公然引起争端的浅野处以切腹,没收封地,命吉良养伤。浅野家臣为此愤愤不平,以大石内藏助(大石良雄,浅野家家老)为首的浅野家46名浪人视吉良为仇敌,于元禄15年12月14日(1703年1月30日)夜袭吉良家,斩杀其十六名家人,并取吉良义央首级奉献到亡主坟前,以为亡主报仇雪恨。
    事件发生后不到十天的元禄15年12月23日(1703年2月8日),最高司法机关——评定所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处置46名浪人。对此,幕府态度踌躇不定,“幕府内部论争不明”,幕府态度极为谨慎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在于事件最初发生时幕府的处罚不当。浅野在殿中拔刀伤害吉良,当天即获刑切腹而死,吉良非但没有受到严惩,还得到了幕府的安慰。按惯例,武士间的斗殴应依据《吵架斗殴处分条例》(日语为“喧哗两成败”,即斗殴双方都要受罚)的习惯法进行裁决。此条例在江户时期依然起到维护武家秩序及幕府威严的作用。但事实是幕府无意执行此法。赤穗藩因此遭到“改易”,作为浅野家臣的武士们赖以生存的“家”彻底解散,这对武士们的打击是致命的。幕府之所以没有执行“两成败”法的依据是浅野殿中拔刀,事发当时吉良并没有拔刀相向,因而二人未形成“相互斗殴”。然而,若幕府判断此案不适用《吵架斗殴处分条例》,那么理应在事件最初发生时追查浅野率先动武的真正动机,明确双方当事人责任后再做出公正判罚,那样或许浅野罪不至死。其次,儒者们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也使得幕府不得不三思。经历了一个半月的艰难讨论后,评定所最终还是判处46名武士切腹,对吉良家也做出了没收领地及流放的处罚。
    儒者争论的焦点
    幕府的判决不仅在民间未得到认同,儒者们的争论更是一直持续到幕末。当时的儒者佐藤直方、荻生徂徕、太宰春台等主张严惩赤穗浪人,而林凤冈、室鸠巢等朱子学派儒者则主张判罚从轻,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义”及礼法关系的不同理解上。
    其一,46名浪人能否被称为义士。义是复仇的动机,且为君臣之道的内涵及“东方之士”的道德标准,无论是支持赤穗浪人的朱子学者还是反对派均予以认同。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义”的性质属公还是属私,以及“义”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内涵。正统朱子学派学者认为,君臣之义首先存在于藩国内部的主从关系中,“舍生取义”的对象是直属的主君。藩国内部的“义”是公性质的,赤穗浪人为主君复仇完全符合“忠义”的内涵;反对派则主张浅野侯泄私愤之“不义”行为在先,因为殿中拔刀对将军已属大不敬,何况是接待天皇敕使的重大场合,任何行为均是“私”属性的。赤穗浪人再去报仇说明其仅出于维护藩国利益的私心却无视幕府权威,无法被定性为“义”。很明显,持“义士”主张的儒者认为藩国内部的君臣关系高于将军与大名之间的君臣关系,所谓“尊主君”大于“尊将军”;非“义士”论者“尊将军”大于“尊主君”。
    其二,“礼”与“法”何者优先,这是争论的根本,最终归于礼法之辩。赤穗事件是近世日本典型的礼法冲突的案例。首先就复仇本身而言,对立的两派均认为复仇行为有据可循。然而“礼”遭遇“法”时,朱子学者便与其他学派的观点产生了对立。林凤冈、室鸠巢等朱子学者仅从“义”和“礼”的角度去定义、认知复仇,他们虽然也清楚国法的威严性,但复仇乃实现忠义途径的想法在其观念中还是占据主导。荻生徂徕等人的观念则更为深刻理性,他们追踪事件根源,谴责浅野无法控制自己的私愤且殿上拔刀在先,赤穗浪士的行为本质上于礼于法,均为大逆,且幕府才是全社会的“公”以及“公权力”的代表,“私”应让位于“公”。
    事件最终按照荻生徂徕的建议,依从武家之礼,用切腹之刑而非极刑来结束本案,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礼法矛盾。太宰春台则进一步思考如何使复仇行为更加合理合法,指出浪人们的复仇方式与复仇对象均有误,浪人应把矛头指向幕府而非吉良。且太宰春台敢于质疑幕府对浅野的不公正处理,这些观点更为大胆,具有前瞻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