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文萃】杨立影:日本近世幕藩体制的矛盾与困境(2)

http://www.newdu.com 2019-09-25 《世界历史》2019年第3期 杨立影 参加讨论

    赤穗事件反映出幕藩体制的矛盾与困境
    赤穗浪人刺杀幕府高官是发生在日本近世特有的幕藩制度下的复仇事件。围绕如何解决此事件,幕府运用公权力以法(刑罚)之名严惩了浪人,儒者间的礼法之争不断,民间却是一片同情浪人之声,为何出现如此复杂的价值观念冲突?其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日本近世幕藩体制的矛盾与困境。
    第一,政治结构上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德川家康通过武力和谋略夺取天下后,形成了幕府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权形式。这种结构本身导致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不可避免。幕府的政治行为意在强化中央集权,江户法度正是幕府即中央权力的象征。幕府试图通过法律确保并扩大自身权力这一点,对赤穗事件的处理极具代表性。幕府不顾民间和部分儒者对吉良义央的负面评价,未追究深层次原因就判浅野死罪有欠公正,这恰说明幕府欲借法律武器实施“专制”统治,当浪人们杀死吉良后,幕府的处理思路依旧依据法度,皆因浪人没有通报幕府,私下动用武力复仇,挑战了幕府的法律权威。可以说,法度就是幕藩体制保持稳定的基石,是消弭地方分权带来的权力分散的武器。因此,赤穗事件中,幕府最终力排众议,以法之名处置了复仇者,绝非仅仅听从了荻生徂徕的意见。“以法治国”、法重于理(或包含“礼”)在治国理政中是大势所趋。
    第二,家制度与幕藩体制的矛盾。日本近世大名的“家”是模拟血缘制,根基在于传统的主从关系。因为近世不进行实际的土地分封,原有主从关系中包含的经济利益与感情因素消失,而政治功能则被重视与强调。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何治理“家”,从而使之繁荣昌盛世代长久,这构成了藩内事务的核心,成为君与臣的共同职责,家制度的内涵便在于此。伴随幕藩体制集权性加强的是公私概念的创立。以“公仪”自居且意图建立中央集权的幕府,不会允许藩的私人利益凌驾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赤穗事件表明,日本近世社会藩国内部的家制度逐渐成熟,而遭到改易的赤穗藩的武士们在复兴“家”无望的情况下,只有复仇才是最大的“尽忠”;家制度也正在被崛起的中央集权所包容并弱化。幕藩体制虽然具有结构上的二元矛盾,但“臣”服从“君”,藩国的“私”服从幕府的“公”,进而“国”先于“家”的趋势逐渐显现。
    第三,朱子学与幕藩体制的矛盾。以林凤冈为代表的朱子学之“礼义”论与幕府“以法治国”原则相冲突,暴露出日本朱子学者陷入了礼法之辩的逻辑矛盾中。幕府最终无法采纳朱子学者的意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正统儒学(朱子学)在近世日本面临的困境。然而,世人普遍认为,浅野在将军府拔刀伤人,根本原因在于吉良义央为官不良在先,幕府过分偏袒吉良,有失公允,而为主君报仇的浪人是真正的忠义之士。因此,民间舆论同情浅野,对浅野家浪人的复仇行为更是抱以深切的同情与赞扬。以赤穗事件为素材的故事,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得到彰显,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人。虽然在近世日本,主从关系中君臣之政治要素与功能凸显,但感情因素依旧起到维系二者关系的作用,这种情义很难用理性的法律去消融。赤穗浪人复仇一事提示我们,儒家伦理与幕藩制社会既有矛盾,也存在融合的可能性。
    结论
    赤穗事件交织着复杂的观念冲突,有幕府“以法”治国理政与正统儒家“礼义”的冲突,也有传统武家主从道德观念与现实国家政治的冲突,亦有幕府在中央集权制建立过程中与家制度产生的冲突,其深层原因在于幕藩体制的矛盾。赤穗事件证明了幕藩体制暴露出了体制面临的困境,而事件的内在属性更兆示出若干社会发展逻辑。
    其一,“家”上有“国”。随着幕藩体制的成熟,德川幕府的中央集权化在加强,“家国”关系也随之变化,国家本位渐次置于家本位之上。直至江户后期提倡的“为国所用”,这一过程正说明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的顺利推进,与处于下位的“家”地位弱化、“家”要服从“国”理念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其二,“法”重于“理”。赤穗事件中,日本传统武士之间的主从情义被碾压在“国家法律”之下,即“法”的权威已经超越了武家社会的“理”。幕府没有屈从民情,竭力维护公信力,“以法之名”毕竟是一种社会进步。一百多年后,福泽谕吉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诉诸幕府,请求公正处理。福泽所言正是近代的申诉制度,其观点与太宰春台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三,“公”大于“私”。赤穗事件也让我们体察到近世多元化的“公”观念逐渐演变为一元化的“公”,即幕府是“公”的唯一主体。当然,在近代日本,“公”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公表现为公德、公法时,对近代国家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代“日本的‘公’将天皇、国家设为最高位,即作为‘公’的领域的极限”,这种“奉公灭私”观实质上给近代日本带来了不利影响。
    重大事件中包含的某些特质或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显现,仅表现为各方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然而在长时段历史发展中,隐匿在矛盾背后的社会结构及思想变迁的轨迹却日益凸显。“家”与“国”、“法”与“理”、“公”与“私”的关系是日本走向近代国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在18世纪初的赤穗事件显示出日本社会演变的可能趋势,暗藏着近代转型的因素与可能性。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原题《日本近世幕藩体制的矛盾与困境——以赤穗事件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历史》201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崔蕊满/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