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悠悠岁月,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与文学、哲学并驾齐驱,高居“显学”之位,全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70年史学实践唯物史观回顾 中国史学与社会发展同步,又与每个时段的政治变化息息相关。在史学实践唯物史观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阶段,实际就是新中国成立70年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共17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庄严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党的领导下,史学界选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史学新体系。广大史学工作者应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重新解释中国历史,第一次发现中国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围绕中国古史分期、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土地所有制、汉民族形成等重大学术问题,号称史学“五朵金花”,在全国史学界展开持续十余年之久的学术大讨论。还有,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这一时期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评价标准的理论探讨,到具体人物的评判,形成研究热潮。 在实践唯物史观的历程中,产生大量史学成果;同时,涌现出大批史学才俊,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跃登中国史坛,引领中国史学跻身于世界史林。如范文澜、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尚钺等,各著不同风格的中国通史,完成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构建;从秦汉到明清,各断代史代有才人出。 毋庸讳言,在应用唯物史观指导研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成教条,套用到史料上,空论空议、“以论代史”成为当时的明显倾向。不过与史学主流相比,这类倾向并不影响史学的大发展。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文革”至改革开放前,史学实践唯物史观出现重大变化。一方面,在革命激情的推动下,史学界同各行各业一样,更加努力地学习马列主义,读毛主席的著作;另一方面,将各种学术观点的表达,简单地等同于学者的政治立场。将历史上的人和事,简单比附于现实,此即当时盛行的“影射史学”,实际是把历史学当成政治的工具。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2019年,正好40年。改革开放之始,积极拨乱反正,改变以前的一切旧观念、旧思想,极“左”思想受到批判,重归马列主义的正确轨道。通过批判极“左”思想,消除思想障碍,史学研究发展势头比前一时期来得更猛烈,这突出表现在:各断代史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专史的成果成千累万。特别要指出的是,清史研究一向冷清,而改革开放后却异军突起,40年中,已出版清朝断代通史著作达17部。论文之多,也是压倒群芳。 史学成果之多,无需详列。但在实践唯物史观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比如说,一些研究者对马列理论缺乏系统学习,在研究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随心所欲,想当然,凭感觉;一是追求西方史学的所谓新概念、新说法。于是,在史学研究中,理论被弱化,研究只能流于就事论事,不见本质;史学碎片化,难见整体性或重大问题研究。改革开放40多年,人们的思想大解放,价值观念大改变,史学大放异彩,各种研究成果远超前两个时期的总和。但是,理论思维的弱化甚至异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