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张应华:协调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创新研究——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19-10-10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张应华 参加讨论

    二、沧源县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
    进步示范建设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成效沧源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兴边富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按照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沧源县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 全面推行“123”党建新模式
    十八大以来,沧源县不断探索构建边疆治理新体系,并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围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建立一套机制、用活“两个阵地”、抓实“三个人”的“123”新模式,不但在脱贫攻坚中呈现出明显的效果,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建立一套机制。建立农村资源整合机制、实行目标倒逼机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以“村民小组党支部( 村党组织委员) +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为构架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群策群力、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生产。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通过多层次、“订单式” “菜单式”的培训,不断提升素质,切实发挥“能人党员”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实现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格局。
    2.用活“两个阵地”。一是发挥好“文化之家”“党员之家” “议事决策之家” “驻村干部之家”这“四个之家”功能,用好活动场所。二是落实红色驿站、综合服务站、村史室“两站一室”建设,提升活动场所服务功能。
    3.抓实“三个人”。一是关心关爱老党员。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信仰坚定、农村经验丰富、群众基础牢固、说话有威信的优势。根据各自特长,为落选的优秀老村干部设岗定责,继续发挥余热。二是创新培养年轻党员。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等人群中遴选部分年轻党员和青年优秀入党积极份子进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保证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充足。三是大力扶持致富带头人。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事创业激情,遴选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带领群众致富愿望,带动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一批群众自主创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有效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扶贫整村推进、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县域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立体交通保障网初步建成。自2016 年12 月沧源佤山机场通航以来,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8. 2 万人次,客座率达81%,为沧源连通外界、获取外部资源提供了保障。全县水利化程度由“十一五”末的24. 2%提高到了42. 94%; 城镇建成区面积由6. 1 平方公里提高到8. 1 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5. 89%提高到了36. 73%,所有建制村实现光纤网络、4G信号全覆盖。
    (三)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六大工程”
    坚持以脱贫攻坚为主攻重点,以兴边富民为抓手,通过深入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这“六大工程”,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5年以来,共减少贫困人口5483户20603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10.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6%; 完成美丽村庄提升11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45个、旧村改造80个,创建洁净村庄120个。
    (四) 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口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000 多万元。积极与境外共同构建边境维稳联防联控调处和境内外文化交流、医疗合作、农业开发、替代种植、动植物疫病联防等交流合作机制,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 民族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
    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沧源县成立了加快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县创建办”在县民宗局。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考核、通报、问责和奖励制度,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县直部门和党政领导班子履职、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奖惩。二是方案先行,统筹推进。制定出台了《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实施意见》《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6 + n”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沧源佤族自治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领导小组根据方案,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共创建了2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27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2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是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为依托,民族团结局面得到巩固。着力打造了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勐角民族乡翁丁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勐董镇永和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三个离不开” “四个认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稳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边境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流动车轮巡防”沧源经验在全市推广,有效巩固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防巩固的良好局面。
    (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天堂。沧源县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建设美丽沧源” “洁净沧源”行动,关停了一批城镇面山、沿河砂石场; 淘汰拆除两条湿法窑水泥生产线,5 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清洁生产; 植树造林9.08 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荣获“全国生态名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二是以旅游业为致富新引擎,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立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三大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其逐渐成为当地百姓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如: 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约40 公里处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翁丁村,辖3个自然村6 个村民小组,共有294 户1257 人,通过与县旅投公司合作,大力实施“旅游+ 脱贫攻坚”工程,以翁丁老寨茅草房、土地入股给旅游专业合作社,全体村民继续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享受收益分红,不断夯实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翁丁景区已成长为佤山文化旅游一个标志性景观,先后被中国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围“中国避暑小镇榜100 佳”,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三批337 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重点建设的200 个旅游特色村且是首批推进建设的50 个村之一,荣获“云南30 佳最具魅力村寨”,入选云南首批20 个最美观景拍摄点等; 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18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据统计,2017年,翁丁村累计接待游客225547 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2. 19 万元。大寨自然村仅从发展旅游产业上人均收入就达1500 元,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旅游收入已成为翁丁村群众收入的重要支柱。此外,位于沧源县城西南3 公里处的葫芦小镇,2018年列为云南省15 个获奖补1. 5 亿的特色小镇之一。
    (七)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边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一是着力提高群众素质,保证阿佤山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2017 年被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实施了14 年免费教育,在全市率先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率先免除普通高中教育学费,教育信息化水平、民族特色艺体教育、“佤汉双语文”教学居全市前列。二是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提高村级医生补助标准,在全市率先推行新农合补偿与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率先实行参合孕产妇住院、五岁以下参合儿童住院治疗、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全免费。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四重保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乡级卫生院看病全免费;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0. 75%,一般人群签约服务率达41. 47%; 引进上海等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与上海儿童医院和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合作,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岩帅镇中心卫生院被国家卫计委评为“2015 ~ 2016 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三是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市、县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全覆盖。
    ( 八) 民族事务治理工作日趋规范
    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突出抓好涉及民族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切实把问题有效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推进民族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改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县人民政府与各乡( 镇) 签订《沧源县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 镇) 又分别与辖区内的村( 居) 委会签订了责任书,形成了年初有安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考评的工作机制,使民族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二是规范民族事务管理。突出抓好涉及民族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分析研究,坚持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排查、一事一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广泛进行民族法制宣传。在县佛教培训中心举办了全市佛教界民族政策培训班,在县基督教“两会”培训中心和勐省片区、岩帅片区举办了基督教界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对390 名信教群众和教职人员进行了法制培训。四是用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拓宽了少民族干部培养及选拔任用的渠道。截止2017 年底,全县共有县处级领导干部37 名,其中,实职领导干部32 名。在32 名县处级实职领导干部中,正处级领导5 名,副处级领导27 名; 少数民族干部16 名( 其中: 佤族干部14 名) ; 有乡科级实职领导干部502 名(其中: 正科级领导干部204 名,副科级领导干部298 名) ;少数民族干部336 名(其中: 佤族干部239 名) 。
    五是做好民族理论研究工作。加强佤文化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从省、市、县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中发展壮大佤文化研究会会员,共有152 个会员; 在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还设立了佤文化研究会分会;佤文化研究开发中心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建了1 个学生教学实践基地; 积极发动县内外各民族党政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参与到民族理论、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中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