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12-30. [2]孙天琦.小额信贷扶贫成功的商洛模式及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1(4):34-37. [3]李善民.普惠制金融视角下金融扶贫模式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改革与战略,2014(11):35-38. [4]周孟亮,彭雅婷.我国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4):85-90. [5]董家丰.少数民族地区信贷精准扶贫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7):154-157. [6]吴平凡.农村金融扶贫的难点和对策[J].人民论坛,2017(12):74-75. [7]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99-103. [8]黄英君,胡国生.金融扶贫、行为心理与区域性贫困陷阱——精准识别视角下的扶贫机制设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1-10. [9]李伶俐,刘小华,王定祥.论我国农村扶贫金融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17(5):82-90. [10]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0(3):91-103. [11]魏金玉.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2):1-13. [12]贺雪峰.行动单位与农民行动逻辑的特征[J].中州学刊,2006(9):129-133. [13]王德福.做人之道——熟人社会里的自我实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4]雷望红.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8. [15]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9):109-113. [16]万江红,苏运勋.精准扶贫扶贫基层实践困境及其解释[J].贵州社会科学,2016(8):149-154. [17]殷浩栋,汪三贵,郭子豪.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理性——对于A省D县扶贫项目库建设的解构[J].社会学研究,2017(11):70-9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