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地名是特定空间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村落地名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多元文化信息,也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研究村落地名的空间格局、生成机制与保护策略,对于传承乡土文脉具有深远的价值。以甘南州夏河县藏族村落为例,应用GIS核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地名的空间格局,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解读了藏族村落地名的类型和生成机制。研究表明:以文化型为主、自然型为辅、复合型补充的地名体系是藏族村落命名的基本范式;映射出深厚的自然性基因、恋地性基因、记述性基因和关系性基因等文化景观特质;环境指向、族源沿袭、信仰认同和区际交融是藏族村落地名生成的源发力量。制定地名保护名录、建立地名标识系统是藏族村落地名保护的当务之急。 关 键 词:藏族村落/地名/文化景观/夏河县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SH029)。 作者简介:李巍(1978- ),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E-mail:lwnwnu@163.com,兰州 730070;杨斌(通讯作者)(1989- ),男,甘肃天水人,兰州观城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注册城乡规划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与城乡规划,E-mail:youngb@126.com,兰州 730070 1 引言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1]。村落地名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记录和稳定传递着经济生产、社会组织、宗教文化、军事战争等多类型文化信息,同时也是集体记忆的重要符号化载体[2]。少数民族语言体系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长期关注。Wang等对广西钦州台语地名[3]和广西壮语地名[4]、王彬等对广东壮族地名景观[5]、郑佳佳对云南哈尼族和黎族地名的人类学考察[6],探索了不同少数民族语言体系下地名在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起源、分布和演变等内容。藏语地名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藏学、民族学等领域,研究主题包括藏语地名的历史由来[7]、命名构词规律[8、藏汉语地名翻译[9]、地名与民族交融历史考证[10]等。上述研究多为记述、描述和考证,而未能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挖掘地名的景观类型和文化基因以及空间格局和生成机制。 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纳入200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UNCSGN)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中国《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和《地名文化遗产鉴定》(MZ/T033—2012)也将少数民族语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范畴。村落地名作为区域地名的组成主体,凝聚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社会群体记忆,是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保护有助于传承地方文化特征和提升村落社区归属感[11]。延续村落历史文化、保持地名的地域性、稳定性、延续性和叙事性成为村落地名保护的关键。 藏族村落地名既是藏族地区各类地名的缩影,也承载着文化基因和文化变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被誉为是“青藏高原的窗口”。2017年底甘南州夏河县总人口为8.78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1.8%,境内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辖13个乡镇,共计65个行政村428个自然村(图1)。本文以夏河县为例,根据《夏河县行政区划图》《夏河县志》等,分乡镇汇总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地名共338个藏族村落地名,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借助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解读藏族村落地名的类型、空间格局、文化特质和生成机制,旨在挖掘藏族村落地名的文化景观内涵,传承和延续乡土文化。 图1 夏河县藏族村落地名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betan village names in Xiahe county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