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讀簡札記一則

http://www.newdu.com 2019-10-17 武汉大学简帛网 岳曉峰 参加讨论
(浙江大學) 
    
  
    北大本《蒼頡篇》簡39“崈暜諫敦,讀飾柰璽。”“讀飾”,整理者注:“‘讀’,《説文》:‘誦書也。从言,賣聲。’《論語·子路》‘誦《詩》三百’,皇侃疏:‘不用文,背文而念曰誦。’‘誦’通‘頌’,歌頌、讚美。‘飾’,‘《説文》:‘也。’段玉裁注:‘飾,即今之拭字,拂拭之,即發光彩,故引伸爲文飾。’亦即引申爲裝飾、粉飾。《荀子·禮論》‘所以爲至痛飾也’,楊倞注引鄭云:‘飾,謂章表也。’‘章表’即彰顯,此其引申義,與‘讀’訓爲‘誦’而假借作‘頌’之義相近。”[1]我們認爲“讀”可徑直訓爲“宣揚”義,不必如整理者所云先訓爲“誦”,“誦”再讀爲“頌”,最後訓爲歌頌義。“讀”由其本義誦讀,引申可爲説出、講,再引申,則有宣揚之義。
    《詩經•鄘風•墻有茨》云:“墻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墻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其中“讀”之訓釋,毛傳云:“讀,抽也。”鄭玄箋:“抽,猶出也。”[2]馬瑞辰進一步闡發爲:“抽之言紬,謂紬繹其義,故箋又訓抽爲出也。”[3]高亨注則云:“讀,宣揚。”[4]新出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簡85—87也有《墻有茨》篇,其文爲:“又有茨藜,不可束也。中冓[5]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墻有茨藜,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諹也。所可諹也,言之長也。墻有茨藜,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安大簡《墻有茨》章節剛好與《毛詩》互倒。關於“讀”,整理者以“諷”“誦”訓之。此解釋恐欠妥。《毛詩》“詳”,簡文對應爲“諹”,整理者注已指出:“《玉篇》:‘諹,讙也’;‘諹,讙囂之聲’。毛傳:‘詳,審也。’《釋文》:‘《韓詩》作揚。揚,猶道也。’簡本作‘諹’,表‘讙囂’‘張揚’之義,‘詳’‘揚’當爲借字。”[6]“道”,整理者未注。“道”本有“説道”、“講述”義,“不可道”即不可與外人稱説之義。由此可見,簡文“諹”既爲“張揚”義,再結合《蒼頡篇》中“讀”“飾”語義相同,《墻有茨》中的“讀”“道”也可訓爲“宣揚”義。
    又,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簡17云:“凡惟君子,尚鑒于先舊,道讀善敗,卑(俾)匡以戒(誡)。”整理者云:“《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楊伯峻注:‘“讀”字涵義,既有誦讀之義,亦可有抽繹之義,故譯文用“研究”兩字。’導讀指引導研究。”[7]子居指出“導讀,即宣說”,並引《墻有茨》中“道”“讀”爲例,以高亨訓“讀”作“宣揚”爲證[8]。黃傑則認爲:“‘道’則應讀爲‘抽’或‘紬’……‘抽’‘紬’意爲抽繹,與‘讀’義近……‘道(抽/紬)讀善敗’即抽繹、理析(歷史上的)成敗。”[9]曹建國云:“(整理者)讀‘道’爲‘導’,可從,然解爲‘引導’則可商。《周禮•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孫詒讓疏曰:‘言古以剴今,亦謂道引遠古之言語,以摩切今所行之事。’這樣的內涵正與上文君子鑒于先舊相協。‘讀’,整理者訓爲抽繹,可從,惟引證稍嫌迂曲。”[10]黃甜甜對於“道”,也認爲當同鄭玄注所謂“以古剴今”之義,而“讀”,則當讀如字,並云“簡文即‘誦讀’之‘讀’。鄭玄所謂‘道讀’,亦即誦讀善敗之事,以古剴今。簡文用法也是如此。”[11]
    以上諸説各有其合理之處,然今據北大本《蒼頡篇》與安大簡《墻有茨》,則當以子居訓“道讀”爲“宣揚”之說爲是。《芮良夫毖》“道讀”正與《墻有茨》中的“道”“讀”對應,均爲“稱説”“宣揚”義,二者爲同義連用。因此,《芮良夫毖》所謂“道讀善敗,俾匡以誡”即宣揚成敗的經驗教訓,用以告誡匡正後人。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6頁。
    [2]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2009年,第660頁。
    [3] 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第169頁。
    [4]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6頁。
    [5] 《毛詩》“中冓”,簡文爲“中”。整理者注參考甲骨文“中”表“夜半”之說,指出簡文的“中”即“中夜”。“”爲本字,而“冓”爲借字。見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中西書局,2019年,128-129頁。
    [6]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中西書局,2019年,第129頁。
    [7]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2年,第153頁。
    [8] 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解析》,孔子2000網,2013年2月24日。子居之說轉引自方媛《清華叁〈芮良夫毖〉集釋》,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94頁。
    [9] 黃傑:《清華簡〈芮良夫毖〉補釋》,《簡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3—14頁。
    [10] 曹建國:《清華簡〈芮良夫〉試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11] 黃甜甜:《清華簡〈芮良夫毖〉補釋四則》,《中國文字》(新四十二期),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第170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9年10月16日13: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