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访谈 >

埋首故宫博物 工笔细说历史(3)

http://www.newdu.com 2019-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班晓悦 任冠虹 参加讨论

    与古人心意相通 再现原作神髓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初,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广大观众初次认识和感受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魅力,也让包括您在内的故宫文物修复专家成为人们心目中身负绝艺又充满神秘感的大师。事实上,正如该片所反映的那样,文物修复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寂寞。您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呢?
    郭文林:我生长在北京,自幼对绘画很感兴趣,后拜高宗水先生为师,开始学习工笔花鸟,进行了大量的临摹练习。1977年,作为回城知青我回到北京后,正好赶上故宫招聘工作人员。我报名后经过考核,于1979年正式进入故宫工作,并有幸师从于故宫古代书画临摹的第二代传人冯忠莲老师。回首长达40年的古代书画临摹生涯,我深深感到,对绘画的执着、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精品的痴迷以及恩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教,为我的临摹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勇气、动力和灵感。
    《中国社会科学报》:提起临摹,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是每位书画专业学生及业余爱好者都会练习的基本功。请问故宫的古代书画临摹和普通人概念中的临摹有何不同?
    郭文林:人们常见的书画临摹大致出于两种目的。第一种是专业或业余书画学习者为吸收古人的艺术营养、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而进行的临摹。这种临摹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将临摹所获心得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以期达到超越前人、与众不同的艺术水准和艺术效果。在我看来,这种临摹侧重于“临”,而故宫古代书画临摹则侧重于“摹”。前者重在借鉴、模仿古人的绘画技法或艺术风格,不一定要与原作一致;而后者的目的在于实现对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因此要做到彻底忠实于原件,任何细节都必须与原作保持一致,即使是原作中的败笔,也要一丝不苟地临摹下来,而绝不允许掺入任何个人创作的元素。“选择了古代书画临摹这条道路,就意味着这一辈子彻底放弃了对个人艺术创作的追求。”拜入师门时恩师冯忠莲的教诲,很好地说明了故宫古代书画临摹的原则和特点。
    第二种是出于各种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临摹。在超高商业利润的驱使下,临摹者在以假乱真方面往往也有着极致的追求,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和我们有着相同之处。然而,二者之间也有着两点截然不同之处。首先,故宫的古代书画临摹是对照着原件真迹进行的,而其他任何临摹者都只能对照印刷品或复制品进行临摹。这种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就决定了市面上虽有众多名画的摹本流传,但都无法与故宫的临摹作品相提并论。其次,出于商业目的的临摹,必然追求效率,注重投入产出比。而故宫古代书画临摹为的是保护文物、传承技艺,讲究的是口传心授、慢工出细活。为了临摹出完美的复制品、培养出合格的传承人,往往要耗费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倾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心血。而这正是故宫古代书画临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的根本之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觉得在古代书画临摹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难点?
    郭文林:在临摹过程中,最困难的是每一幅画都要从头学起,这是因为我们临摹的画作出自不同画家之手,其风格、手法各异,而且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因此我们要精通各种绘画技法,擅长各种绘画题材,熟悉各种绘画流派。古代书画临摹涉及“读画”、勾版、落墨、着色等诸多步骤。其中,第一步是读画,也就是仔细观察原作,一方面摸清原作使用的笔墨、纸张、颜料等绘画材料,熟悉画家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法;另一方面则要揣摩画家的创作意图、心境及其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和理解画家所追求的气韵风骨与精神境界。
    经过“读画”阶段的充分准备,在真正动笔之前,通常还需要几个小时用毛笔练习勾线,从而让手腕活动到最佳状态,这样下笔才稳。起笔后,笔画的顺序也有讲究。因为原作上的墨色通常会因笔画的先后而深浅不同,涉及皴法时难度更大。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历来复杂多变,有线条顿挫曲折的斧劈皴、参差松软的披麻皴,还有用密集墨点来渲染苍茫意境的米点皴等。如何将原作所用的皴法中看似纷乱的笔画一笔笔还原出来,是对临摹者功底与耐心的极大考验。临摹后的做旧基于故宫书画临摹的另一个原则:做旧如旧。临摹品有历史感,能够像原作一样展现出时间的力量。所以,原作上脱落、老旧的部分也要纤毫毕现地呈现在临摹品上。
    当然,临摹的最高境界是还原原作的神韵与意境。与西方古代绘画作品大多追求写实风格不同,中国古代书画更多注重的是意境的描写,讲究神似,所呈现出的画面通常是对现实景象的艺术加工,而不是对具体景观的细致描摹。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为此,临摹者必须深切体会原作的意境,做到与古人心意相通,临摹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再现原作的神髓。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在材料的运用上,比如纸张、颜料等方面有何讲究?
    郭文林:为了最大程度地贴近原作,我们在临摹时也尽量选用与原作相同或相近的绘画材料,而且通常是现画现做,即每一次临摹时都现场制作相应的材料。比如,若原作是绢本,我们会在临摹时就使用仿古绢,这就需要根据原作来定做熟绢。因此,绘画材料的生产原料与工艺的改变成为我们在进行古代书画临摹时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过去,故宫在进行古代书画临摹时会特意使用清宫遗留下的古绢、古纸。但近年来,这些古代绢纸也被列为文物,所以只能运用当代的绘画材料来临摹古代书画作品。从纸张来看,古代制作宣纸的原料是传统水稻秸秆与三年生树皮,所以生产出的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如今,用于制造宣纸的原料基本上是杂交水稻秸秆和一年生树皮。再加上酸雨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当代生产的宣纸与古代书画所用宣纸存在明显差别,从而也影响了临摹品的仿真度。在颜料方面,古代书画所用颜料多是从天然植物与矿物中提取而来。例如,花青色原料就是从一种名为大青叶的植物中提取的。而现代绘画颜料大多是化工合成物,用植物或矿物提取传统颜料变得越来越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