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宋亚]论祆神与火神的融合——以山东曹县花供会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9-11-08 中国民俗学网 宋亚 参加讨论

    摘要:山东曹县花供会是桃源集一带民众为祭祀火神而举行的传统庙会活动,因供品形式多样,造型生动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摆供习俗。考察花供会上所供火神之三眼六臂、手执火器的形象,发现其与粟特祆教神祇的形象十分相似。同时,将火神的祭祀时间、摆供习俗等方面与祆教节俗相比较,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活跃在山东及其周边地区的粟特人也为这种联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通过对曹县火神庙会的考察,证明了宋代以降,祆神作为一个外来神祇,在民间崇祀和国家运次的共同作用下,与中国传统火神信仰逐渐融合。
    关键词:祆神;火神;曹县;花供会
    

    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西方的文化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在这条维系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道上,驼铃阵阵,异域面孔随处可见。粟特民族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善于经营的种族特性,成为活跃在丝路上的主要群体。他们不仅为中古中国送来异域珍宝,也为多样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创造条件。祆教信仰正是随着粟特商人的贸易之路传入中国社会,并对中国文化、宗教以及民俗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陈垣先生便对入华祆教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直至今日,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对于陈先生所提祆神至元时,“想其意义已与中国旧俗之火神相混”的观点,尚未有充分的考察。本文即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山东曹县花供会为例,论证祆神与中国传统火神信仰的融合,从而为祆教信仰对中国民俗的影响提供个案证明。
    一、“走着瞧”的花供会与火神信仰
    火神信仰在河南、山东一带普遍存在,每逢火神诞辰或重要节日,民众都会举行规模不一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神庙会,世代相承。桃源花供会便是以火神祭祀为依托的传统庙会活动,在每年正月初七这一天,为火神献上形式多样、造型生动的花供,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最终形成了“桃源集的花供——走着瞧”的热闹景象。
    所谓桃源花供会,便是在山东曹县桃源集村举行的火神庙会。桃源集村隶属于桃源集镇,位于曹县西北约70里处,北接东明、定陶,东南与河南兰考、民权相邻。历史上,曹县、商丘、开封三地村落之属时有变迁。据县志所载,曾由长垣、仪封、祥符等县划出多处村落入曹县境,[1]可见其时联系甚密。同时,境内交通发达,水运便利,黄河下游曾流经此地。关于桃源集村村名的渊源,现代县志中将其解释为:“因有桃园,故称桃园村。为取吉祥,雅化为桃源村。清初,王官营集市移此,名桃源集。”[2]1109可见,桃源集本就是集市所在之地,商业贸易较为发达。桃源集村由七道街组成,分为六个行政村,每年举办花供会时,又以街为单位参加摆供活动。过去,在没有火神庙的情况下,由一道街负责花供会的准备工作,称为“坐台”。坐台街不做花供,而是要提前搭好供奉火神画像和供品的神棚,准备供桌等。据悉,2013年桃源集村为了有效管理新建成的火神庙,专门成立了桃源集花供协会,并承办了三届花供会,但后来为了调动各街的积极性,仍旧由他们自己轮流承办[3]。
    花供会实质上就是火神庙会,因供品使用当地特产的辣萝卜、面粉、鸡蛋等食材,采用雕刻、面塑等传统技艺,制成亭台楼宇、人物形象、珍禽瑞兽、花卉瓜果等,造型生动,形式多样,故以花供会称之,并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节日。在2008、2009年时,“桃源花供”分别被评为菏泽市市级、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据学者调查发现,花供并非只用于火神祭祀,在当地的丧葬仪式中,面塑花供尤受欢迎[3]。而用于火神祭祀的花供,其形式更为多样,寓意更加鲜明,即要为火神建造一处庙宇,以祈求神灵的护佑。为了保证花供的新鲜、明亮,花供艺人们一般都在初六下午开始制作,直到初七凌晨左右才能完成。每道街所做的花供都是一座府邸,首先是固定的“五大件”:牌楼一座、狮子一对、塔一对[4]113,接着是栩栩如生的老寿星、刘关张、唐僧师徒等人物形象,仙鹤、孔雀等动物,仙桃、苹果、杏等瓜果,牡丹、月季等花卉,以及用猪肉制作的碗面、蛋糕等。可谓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俨然一座神圣的“火神大殿”。
    至于桃源集民众为何会崇拜火神,根据学者们的田野调查,大致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火的发明者燧人氏而举行的祭祀活动;一说是有一年桃源集发大水,水中远远漂来一木质牌位,便是火神的牌位,待水退去之后,人们将其供奉起来,从此风调雨顺[3]。后一种说法亦见载于地方志:“火神庙在城内巽方,嘉靖丁未,河决入城,官民皆移居城上,遥见庙前一官人鹄立,乌帽朱衣,面如傅粉,三日夜而没,比水退,始知为火神,庙遂祀之,以为其现灵云。”[5]424据考,南宋初年的一次抵御金军入侵事件,致使黄河再次改道,呈三支分流而下,其中“南支开封至归德段河道北移至鲁西南曹、单南部一带”[6]49,曹县民众自此饱受水患。据《曹县县情资料库·曹县志》所载,其“水灾”大部分为黄河决口造成[7]。由此推知,桃源集民众祭祀火神的行为,应与黄河下游频繁决口而引发洪涝灾害这一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按照中国传统五行观念,水可以克火,因此民众多将火神庙建在水边,以禳火灾;而且,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司水的神灵大抵都是龙王、大禹等水神,为何到了桃源集,火神竟也有了镇压洪水的能力?
    据笔者调查发现,桃源集村在未修建火神庙以前,每年都是临时搭神棚供奉火神画像,画像上的火神长着三只眼睛,六只手臂,其中四手执火器,俨然一副凶恶模样(图1);2013年修建庙宇时,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落成火神庙两座,其中的火神形象却略有差异。后西街的火神像仍旧保持了原来画像上火神的面貌:三眼、六臂,四手执火器(图2);但在后东街的火神大殿中,火神塑像却只保留了六臂、四手执火器的造型,三眼则变成了两眼(图3)。对此,笔者经过访谈得知,当时请来为火神塑像的师傅实际上塑的是三只眼的形象,但后东街“供奉的火神是祝融,祝融不是三个眼”<i>,所以将第三只眼给挖掉了。这其中明显含有一个“建构”的过程。故此在本文中仍将桃源集的火神视为三眼六臂的形象。
    
    图1:火神画像(画轴)
    
    图2:后西街火神塑像
    
    图3:后东街火神塑像/刁统菊拍摄
    无论是在地方的火神庙宇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我们不难发现三眼六臂似乎已经成为火神的共有特征。在河南焦作的新店、艾曲、常庄[8],山东菏泽、聊城、济宁,河北邢台、胜芳等地[9],火神皆是三眼六臂,手持火剑、火轮等法器的形象;在《封神演义》《南游记》中,火神罗宣、华光天王也是面生三目,手执火器的模样。这种形象又与三头六臂、手执三叉戟的二郎神十分相像。据学者考证,二郎神乃源自祆教雨神蒂什塔尔(Tishtar),其形象与祆神维施帕卡(Weshparkar)别无二致[10]。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三眼六臂、手执火器的火神形象是否也与祆神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