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反省与寻求突破(4)

http://www.newdu.com 2019-12-12 《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 孙颖 李长莉 参加讨论

    结语:发展瓶颈与寻求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从萌动、复兴到发展成熟的历程,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显示出一个新兴学科的旺盛生命力和创新活力。但如果站在回应当今时代课题的高度来审视学科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与薄弱环节,成为阻碍理论创新、深入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成果虽数量增多,但同质化严重。许多研究成果从选题、主旨、思路、方法、框架、文风,甚至结论,多有雷同,同质性个案研究太多,只是具体论述内容的载体略有不同。因此有不少属于重复性研究,对于学术创新和深入推进价值不大。
    第二,研究论题碎片化。许多研究论题日趋细化、碎化,或为缺乏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的细枝末节,或为缺乏社会历史联系的零散碎片,难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问题研究知识链。
    第三,成果平面化,多史实描述而缺少理论思考,更少理论创新。不少研究成果还停留在对某种社会事象的具体描述、机械式还原层面,只是运用历史学实证方法描述、还原社会现象的原貌,满足于“讲故事”,缺少社会理论的解释与剖析,缺乏“讲道理”的层面,使研究成果缺乏深度。
    第四,研究视野狭窄,往往局限于论题所限的具体事象、地域,就事论事,缺乏从国家社会整体,特别是全球化视野的宏观观照,使得“地方性经验”难以上升为“普遍性意义”。
    上述缺陷阻碍了学科的深化与提升,限制了理论创新,形成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对此近年来学界多有批评与改进的呼吁,但迄今尚未见有明显突破与改观。中国近代社会史未来应向什么方向寻求发展与突破?在此提出一些思考。
    首先,从学术内在发展脉络、提升学术质量方面:
    第一,研究论题应避免填空式、零碎化,避免简单同质化和碎片化的个案研究,超越“分头挖坑、遍地栽树”的拓荒式研究模式,要充分梳理以往研究成果链条的各个环节,从寻找学术链的缺环和薄弱环节入手,使论题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成果形成系统、充分的知识链,并发掘知识链条关键环节的独特价值,由此促使中国近代社会史形成比较系统、充分、立体、多元的知识体系。
    第二,避免平面化叙述,跨越纯实证性研究,而在充分的实证研究成果基础上致力于更加深入的理论解释与概括,寻求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各方面问题提出不同层次的解释理论。
    第三,在学科理论、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寻求更多创新与突破,形成多元开放、适应多层面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历程的研究范式和学术流派。
    其次,从回应现实挑战、提升学科创新力和影响力方面:
    第一,中国近代社会史作为与当今社会转型变革联系紧密的学科,研究者不应回避时代责任,在一只眼瞄准学术内在发展的同时,另一只眼还要瞄准现实需求。从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着眼选择论题,从学科的独特角度,力求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发展道路提出多层面的理论解释,并能得到学科内外的认可,为解决当今中国改革及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本学科的有效知识和本土理论。特别要针对当今困扰着国内外思考者的“中国道路”这一难题,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提出系统的知识阐述与可信的理论解释。
    第二,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势及“全球史”的兴起,我们需开阔视野,将近代以来的“中国道路”和“社会治理”等课题,放到全球视野和坐标中予以考察,更多地进行国际比较、世界各国不同社会元素及治理方式的比较。特别是中国近代社会本身就是对世界开放,在社会变革中有世界多种元素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世界坐标中考察,更能突显中国特色及中国社会的本质特性,这应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的时代课题及未来需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