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塔里木盆地以及中美洲热带丛林等地区的诸多古文明遗址,呈现出的辉煌成就令人惊叹。这些古代文明最终为何衰亡甚或淹没于荒漠之中,学界争论至今,未有定论,大体包括自然因素说、人类社会因素说、自然与人类社会因素综合作用说,每种观点又包含不同见解。 一 自然因素说 这种观点以气候变干的解释最为流行。早在1907年,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在《亚洲的脉搏》一书中提出气候变暖干导致塔里木盆地楼兰诸绿洲文明消亡。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学者李江风、舒强、钟巍等先后撰文探讨塔里木盆地古绿洲文明衰亡原因也持此论点。王会昌的《世界古典文明兴衰与地理环境变迁》认为,从距今4000年前后开始,气候转向冷冻,季风势力衰退和季风雨量锐减导致干旱化、沙漠化,逐步吞噬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2012年,美国学者切丽·温纳介绍了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认为,过去几千年季风气候衰退,导致降雨减少,最终致使哈拉帕文明毁灭。中国学者葛倩、刘敬圃等人亦主此说,认为气候波动是造成古埃及文明、古阿卡德帝国和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推测干冷气候主要缘于当时太阳活动减弱,导致季风减弱,热带幅合带南移,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形成干旱降温事件。 另外,还有河流改道和自然灾害等导致古文明消失的假说。瑞典地理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到,在流水固体物质沉积与风蚀作用下,塔里木河改道,致使楼兰绿洲废弃。王守春的《历史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一次大变迁》一文认为,塔里木河下游河流改道,是楼兰城及其周围遗址废弃的主要原因。从距今3800多年前直到汉晋时期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人类在这里活动和居住延续不断,尽管期间也多次发生战争,所以除了河流改道,任何社会原因都不足以使楼兰等古城址废弃。 关于自然灾害说,2002年,何宇华、孙永军的《应用卫星遥感探索楼兰古城消亡之谜》对楼兰古城地区古河道分布状况进行环境地质解译,提出楼兰古城消亡原因是古城所在地孔雀河上游先后发生过两处滑坡崩塌、堵住河水后形成堰塞湖,切断了古城的供水源。同时指出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当地气候变化差异不大;河流虽曾改道,但与楼兰城废弃时间关系不明;文献中没有异族入侵及战争的记载;楼兰地处交通要塞,若无特殊情况,不会轻易改道,所以楼兰亡于异族入侵、气候变迁、河流改道、交通改道等观点都不能成立。曹俊兴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楼兰古城位于局部地理洼陷中心,并为现代湖盆泥质沉积所覆盖,撰文《楼兰消亡原因新探》认为楼兰文明毁于水涝。 主张上述观点的学者主要通过进行古地理学、古气候演化等研究得出结论。其中以前两种说法出现最早,这与19世纪至20世纪初,大量古代文明遗址是由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发现密切相关。气候变干的假说因不断有新证据出现,一直占据自然因素说主流。 二 人类社会因素说 早在19世纪后期已出现战争说的观点,当时英国学者推测是雅利安人入侵致使印度河流域文明消亡。但因缺乏考古学和文献学方面的证据,外族入侵等战争假说影响有所减弱。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人类考古学家亚瑟·德马雷斯特Arthur A. Demarest组织了包括考古学家、动物学家等多学科研究人员,用六年时间考察约200处玛雅文明遗址,为战争说提供了一定佐证材料。2005年,他们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的《玛雅低地的文明覆灭》,认为玛雅文明衰亡缘于一千多年前玛雅各国间的混战,而非气候和生态崩溃。 王炳华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探讨楼兰文明消失原因时,提出政治环境、交通地位变化说的解释。2002年,孟凡人的《黄沙漫漫,古城寂寂》通过分析楼兰出土简文,更加深入阐述了这种观点。他指出楼兰废弃于自然环境变迁水源枯竭、河流改道说均难以自圆其说,当地自然环境恶劣,楼兰城是政治和交通需要的产物,政治形势的变化致使楼兰失去交通枢纽地位,完全丧失赖以繁荣的基础,缺少集团力量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维护生态,楼兰城逐渐荒废。 上世纪末期开始盛行人类开发说。李志忠的《塔里木盆地12000年来的环境变迁》通过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古遗址天然地层、考古文献、树木年轮等资料,结合区域对比,认为该地一直处于干旱荒漠环境,干旱多风、水源短缺等自然条件只是生存环境恶化的潜在因素,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由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人类活动利用水土资源的合理与否,与古代文明的兴衰有直接关系。谢丽的《绿洲农业开发与楼兰古国生态环境的变迁》,综合有关地质时期的生态环境资料和考古发掘、文献记载,指出楼兰地区气候虽有波动,但古今差别不大,不适当的农业开发是导致楼兰沦为荒漠的主要因素。班武奇在《印度河文明兴衰和地理环境变迁》一文指出雅利安人入侵说不合理,这种说法不能解释雅利安人征服后为什么没有在哈拉帕等“繁华”的古城中定居下来,并继承或吸取印度河文明中有用的东西。他认为人类经济开发活动引发良性生态环境崩解,导致难以逆转的沙漠化,最后彻底埋葬哈拉帕文明。楼兰文明和巴比伦文明同样历经这种生态平衡崩解过程,最终消亡。2001年,吴宇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苏美尔文明的灭亡》一文通过分析文献记载,提出外部的新兴文明的征服和取代只是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叶苹的《从玛雅文明的消亡看中国资源与环境问题》,考证认为玛雅人的农业活动,使生态环境恶化,人们只能弃城而去。同时也指出埃及、巴比伦、印度及楼兰等古代文明消亡,都缘于人类经济开发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开发说也是目前人类社会因素说中最为流行的解释。这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人们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有密切关联。 三 综合作用说 有学者倡导自然因素作用主导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陶建平的《浅论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印度哈拉帕文明的消失》,根据对古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分析,指出约在公元前2000年后,印度河流域古气候由暖湿变为炎热干旱,人类生存条件恶化,在环境变迁的主导作用下,加之内乱、周边民族侵扰等社会因素和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哈拉帕文明消失。2003年,瑞士气候地质学家杰拉尔德·豪格Gerald H. Haug等人发表《气候与玛雅文明的崩溃》一文,通过研究委内瑞拉北部一个叫卡里亚科Cariaco海盆的沉积物,发现古典期后期的玛雅文明经历了四个干旱期,每期的持续干旱有二三年到七八年不等,后三次旱灾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时间一致。他们认为玛雅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包括玛雅人自身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等社会因素,但正是气候变干加剧社会原有压力,引发危机,最终玛雅文明衰亡。 有学者主张人类社会作用主导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炳华的《人类历史时期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变迁研究》,根据塔里木盆地古城衰废原因不同归纳出五种变迁类型。他承认绿洲文明消失存在自然因素作用,但认为社会因素才是主导性因素,只是人类主导作用下古城衰亡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之后,肖小勇《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文也分析了自然因素对于环境变迁的作用,但更强调人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指出人类的社会活动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都可能导致绿洲废弃或荒漠化,各绿洲文明废弃原因不尽相同。黄文房在《中国罗布泊》一书中撰文提出自然和人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楼兰衰亡,河流改道、气候变干、交通路线改变、土壤盐渍化等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们超承载力的开发利用。 另有学者倡导自然与人为因素耦合作用说。1999年,杨逸畴的《尼雅环境的演化和文明兴衰》指出塔里木盆地尼雅绿洲文明因缺水而消亡,其原因是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耦合与叠加。2001年,张莉撰文《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赞同河流改道致楼兰衰亡的观点,但对于河流改道原因,她提出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的作用,其中自然因素对河流改道起基础与决定作用,人类社会因素起促进和加速作用。 以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作用解释古代文明衰亡原因,与前述人类开发说的盛行背景相同,也蕴含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只是研究者对两种因素的作用地位存在分歧。 学界关于古代文明衰亡原因的见解远不止上述几种,其争论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当时的历史。但目前唯有气候变干说的研究成果有相对可靠的资料依据,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气候环境的角度解释古代文明的衰亡。然而,气候环境转变的时间与古代文明衰亡时间仍缺乏较为精准的对应。所以,现有任何一种假说都缺少令人完全信服的证据,一如20世纪初斯坦因探讨塔里木盆地古遗址为何废弃时所说:“对于导致遗址被废弃的直接原因,目前所掌握的考古学或历史学证据根本不足以使我们形成任何明确的结论……与大多数历史变迁一样,其原因可能比现在研究者推测的还要复杂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