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经济赋魂,经济为文化赋能;我让你飞得更高,你让我行得更远——这是2019年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一年间,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变奏,演出了一场多声部复调的交响融合:经济阵列中,有旅游、金融、创意、科技、产业化的多声器乐;文化麾帜下,则是历史、民族、传统、遗产的丝竹弓弦,两相对拨,珠鸣玉响,快板与慢板,协奏与回旋……在2019年的中国文化版图上,我们便看到这样的情景:经济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力度介入文化再生产,文化在巨大的刺激与促动下开始一场空前规模的产出,呈现出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再生产的宏大景观。 2019年,中国人创造新文化的步伐再度加快。不过,新文化创生的动力并非主要来自文化内部的古老演化逻辑,而是源于文化外部的政治经济的触发促动——新的文化并非在单一文化内部生长,而是在不同因素之间激荡再生,这些因素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通,涉及传统与现代的嫁接与新生,涉及地方性与全球性的交互与重构……文化改变了传统的演变方式,创造出新的生长逻辑,这使得2019年中国新文化的生产能力显得无与伦比的巨大。 在新文化的快速生长中,少数民族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结构性资源要素角色,成为交响合唱中辨识度颇高的一根琴弦。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政治纲领引领下,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整合与构建新的共同体文化的最重要的有机成分。 一 文旅融合: 流动性社会与文化重塑 2019年,中国文化高铁启动和运行的重要牵引力之一是文旅融合。机构整合后的国家文化与旅游部门致力于实现“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一年间催动文旅融合的方针政策接连出台,形成步步紧逼之势。民族地区作为最重要的旅游产业拉动板块,显然是文旅融合政策最重要的指向地与落脚地。一年间,民族地区一路快跑,紧跟文旅融合的国家步伐。2019年的广西,文化旅游总消费已逼近万亿元大关,自治区政府在11月举办的“首届广西旅游文化发展大会”似乎是一场兵临城下的誓师之举,自治区区委书记鹿心社提出要推动广西旅游从单一的“山水之乐”向“山水与文化交融之乐”升级。云南同样在2019年来到年度旅游收入突破万亿元的关口,虽然民族文化在赋能云南旅游业方面早已发力,但云南仍在2019年年初宣布了进一步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的举措。 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文化消费能力指数也随之下降,而民族地区旅游业却未受影响,显示出持续爆发式增长的势头。2019年度云南全省旅游人次有望突破8亿,而广西的目标则是突破10亿!这些让人瞠目的数字,似乎显现出民族地区历史上一个以人群流动性为特征的社会正在不可遏制地到来的场景。在汹涌起伏的旅游大潮中,民族地区整体上成为“被观看”“被凝视”的远方,被不可阻挡的人流史无前例地搅动,并不可避免地按照旅游需求进行文化结构的重组。所以,文旅融合同时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流动性社会对于本土文化如何重塑的故事。 资源价值的凸显与再发现 2019年,新一轮的旅游资源普查值得关注。1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将四川定为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唯一试点省。这一次重新清点家底的行动,显然是针对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是对于资源匮乏的超前战略防御,寄托着以全新的资源观和价值观对国土人文地理再作一次深耕、翻犁。作为首批试点县,四川兴文县因为挖掘出了文化地层中的幽深纹理——苗族文化和僰人遗存,而宣布首战告捷。此举不仅将引领各地向着更深层次探触文旅资源的信心,同时也预示着某些深埋于历史地层之中、带有民族性记忆的文化“矿脉”,将被纷纷掘出的可能。 新一轮“探矿”进一步凸显和印证了历史文化在当代变身为资源的属性——历史不再仅仅是过去,而是现在,同时关乎未来。2019年因此让人置身于一个现实生活与过往遗产深刻纠缠的时空,文化遗产以出人意料的深度和规模更加密切地介入当代生活,并成为构筑和形塑未来的材料。一年间,深挖文化遗产的路径向着资源再发现、再重组方向行进。比如餐饮业,南有广西大化县发起的“全国民族特色美食大联展”活动,北有“2019内蒙古味道暨首届鄂尔多斯草原丝路文化旅游节”,西有新疆奇台县举办的“民族餐饮发展论坛”。打民族美食牌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关于民族饮食的文化遗产还需要再建构。内蒙古宣布正在“打开蒙餐体系化的历史长卷”;佤族人宣称新打造的旅游名片“佤王宴”……“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壮瑶大席”,恍惚间,我们的舌尖也在深刻地轮回于过去与现在。 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准用力、深度掘进,是2019年的显著特征。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内蒙古确认了马文化对于自身不可替代的历史表征价值和资源属性。把马的故事讲到极致,显然已成为内蒙古的战略选择。2019年内蒙古上演了让人眼花缭乱的马文化IP行动:6月,“中国·内蒙古马赛”在呼和塔拉万亩草原再现蒙古族史诗般的画卷,宣告内蒙古已构建出完整的马赛体系;8月,“首届内蒙古国际马文化博览会”举行;11月,“2019世界马文化论坛”以一次历史性盛会的形象,发布了《2019世界马文化论坛之呼和浩特宣言》,并授予呼和浩特“世界马文化之都”的美誉……内蒙古自治区还在2019年度适时推出了面对大众的马文化旅游品牌——“马背上的内蒙古”。曾经一度沉睡的马文化历史记忆,在当代被反复唤醒,成为内蒙古大草原“远方”形象的独有标识。 “诗化的远方”与文化的重构 关于流动性社会重塑本土文化的故事,在2019年的章节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被旅游市场看好的文化符号继续“野蛮生长”的情节。但纵观2019年,对于文化符号变形或“伪俗”的纠结和指责,似乎正渐行渐远或悄然失声,这显示出对于“追求在延续的世界观中的‘舞台真实’”的某种包容性心理,也许正在平静地达成。 为构建“诗化的远方”而针对地方空间的重构,是2019年不可忽略的故事。国家大力推动的“全域旅游”政策,在从景点旅游导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过程中,正在形塑出一个与历史上自然生成的文化空间很不一样的“远方”。在2019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开幕式上,云南省省长阮成发宣称:“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叫云南。”——这是一个在省级格局上针对“全域旅游”的终极性表达,意味着整个云南将历史性地奔向一个整体性的文化体验场景。而对于那些散落的村寨而言,一场“对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进行再度创作”的“创造景区”运动正在开展,虽然其目的是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但这一过程却将使作为生活空间的村寨,演变为一个与旅游景区高度重合的展演与体验场景,将整个村寨变为一个产品。 二 非遗:戏剧性的角色转化 2019年,非遗的大众普及率又创新高,非遗开发再度成为年度最热文化现象之一。在文化与经济高度互动的语境中,非遗受到资本与市场更为密集的叩访。此年间,非遗正不断抖落其“乡土”“濒危”“边缘”等文化胎记,蜕变成现代时尚本身,以一种气质高贵的审美性文化资本形象,出入人影交错的交易市场,演绎出2019年随处可见的赋魂性角色。“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非遗+民宿”“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会展”“非遗+特色街区”……在年度媒体上高频出现的“非遗+”,塑造出一根无所不能、点石成金的文化魔棒形象,从一个曾经弱势的被拯救者蓦然变成救渡者,非遗正在完成这个时代最具戏剧性的角色转化。 “非遗”+扶贫 2019年,非遗更加忙碌地出现在精准扶贫现场,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扶贫”模式继续向纵深挺进。截至2019年6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10个民族地区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达156家,依托82个就业带动性强的非遗项目,推出142个特色品牌。此外,2019年度“非遗扶贫工坊”模式还在探索创新,政府支持品牌企业深入工坊,如唯品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采用“政府+唯品会+非遗扶贫工坊+贫困群众”模式,仅3个月就推出了彝族银饰“拂星”等非遗新品,在唯品会上刮起一股民族风。2019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非遗与旅游融合10大优秀案例中,来自民族地区的“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和“贵州凯里推动麻塘精准扶贫”入列,颁奖词清晰地强调其胜出的原因——带动当地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非遗”的产业化新试验 2019年,各种将非遗推向产业化的试验取得新进展。年初的一场“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让人见证了一项古老文化在产业化运作中乍醒复活的奇迹景观:年画展览、售卖、体验、游戏等全业出动;产品设计、包装、动画等全面出击;食品、文具、家居、表情包等全景覆盖;参与者超5000万次,曝光量超7亿次,成功地使年画在2019年春节变成新消费品。 当然,在推动非遗迈向产业化的大戏中,政府依然是导演。黑龙江海伦市政府为推动汉、满、达斡尔等民族风格的海伦剪纸形成产业化优势,抢占国内剪纸市场,不惜将整个海伦市变成剪纸的世界:剪纸街、剪纸大师工作室、剪纸艺术馆;路边有剪纸灯箱,商场有剪纸长廊……这一独特的市容市貌,塑造出中国剪纸产业舍我其谁的气象。当然,一些试图将非遗的产业链条打造齐全的企业也在登台亮相。2019年由首创集团推出的全国首座非遗主题文创园正式开园,宣告将通过自有的全产业链模式,构建出非遗产业整合运作新业态。其间,蜡染、羌绣等少数民族项目被邀请入园,成为“非遗全产业链”试验田里首批播下的种子。 非遗实现产业化的可能,来自于与现代设计的耦合及其所产生的转化与创新之力。2019年非遗设计的再生产模式持续创新,“非遗经纪人”“非遗创意设计授权”等新概念陆续登场。其中,“非遗经纪人”出炉于“2019首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发布会,“非遗创意设计授权”则首现于“2019成都国际非遗节”。本届国际非遗节出示了300多个非遗IP元素,其中70多个实现授权,签约费达3450万元。此间,国家级非遗羌绣传承人杨华珍最为引人瞩目,这不仅因为她在现场成功授权了自己的IP,还因为她实际上早已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几年来她把根据藏羌传统纹样创作的织绣作品授予星巴克、欧莱雅等品牌,累计成交额已达800万余元。 然而,非遗符号的授权实际上颇为奇特:谁拥有非遗所有权?——创造非遗的民族?还是非遗传承人?所以“授权”概念也许大有深意:它恰好表征了文化遗产的公有与共享的本质特征,显示出文化遗产从本土化一步步走向全球化的背影。当然这有可能是一趟冒险之旅,因为离开原生土壤有可能会导致文化价值的流失以至渐趋平庸化?——这是一个且待未来分解的故事。 三 新媒体:被折叠的世界与文化多样性传播 2019年4月6日,一个捋头发的藏族小孩在国民短视频社区快手上,突然搅起一场天南海北的视频狂欢:湛蓝的天空下,古铜色脸庞的小孩在不经意间,迎风把额前凌乱的头发抹向脑后,纯净的笑容撩人心魄。很快,这条视频的播放量突破一千万,各民族的快手网友与小孩同框的作品超过60万条…… 2019年,以短视频为传播内容的快手、抖音两大平台,日活跃用户已分别超过2亿和3.2亿,每天有数百万原创视频在其间传播,成就了传媒史上的奇迹。这些新媒体平台以几近于零的传播成本,彻底冲决了传统的城乡隔阂,颠覆了由中心而至边缘的传播格局,实现了传播权利与传播能力的重新分配,把记录、表达的权利赋予普通人。 正是因此,那些长期隐于主流视野之外的人口较少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传播变得从未有过的主动和活跃,以文化多样性视觉奇观动辄引发观看风暴和流量漫灌,上演边缘与主流互换场地的戏剧。居住在西藏察隅的僜人只有1300多人,但“僜人阿普”在快手上传播僜人文化的视频,单条播放量达到300万以上;历史上神秘难窥的彝族祭司毕摩,其身影也出现在快手上,他们展示毕摩经书,演示“作毕”仪式——这大概是这种古老神秘的民间文化第一次在如此巨大的可视化空间里完成历史性亮相。短视频平台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辽阔疆域进行了一次次时空折叠,组接出文化多样性的超时空映像,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了无限量的视觉呈现和无界流动。当然,在一个个虚拟社区构建的同时,新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也在形成。 有观察者认为这些新媒体平台有望成就一种新形态的“民间文化档案馆”。但显然,短视频的碎片化、场景化特征,有可能对民族文化形成一种拆解与碎化之势,从而引导民族文化走上片面满足碎片化传播,淡化和忽略其深层价值之路。这显然值得进一步关注。 四 文化自觉: 自我阐释与表达的深化 文化与经济的密切互动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我阐释能力。9月,收录藏族白马人的词、成语、术语近万条、总计达89.7万字的《白马汉大词典》正式出版发行。作为一个人口数量仅2万的小群体,白马人的文化背景凸显出了这次“大部头”出版行为的象征意义——正在走向具有空前力度的文化整理、挖掘与阐释。 事实上,少数民族对于自身文化阐释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2019年4月,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特技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疗法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少数民族“特技”与“特色”医疗终于被纳入主流视野并实现体制化应用,这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对于自身价值的观照已抵达一个新的深度。 来自文化内部的观点也显示出2019年民族文化自觉的推进。8月,“苗族历史文化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贵州仁怀市举办,并发出了《苗族历史文化研究与应用仁怀倡议》,针对苗族文化的当代应用,作出一次清晰而深刻的自我定位。事实上,在苗族内部聚焦自身历史文化的应用议题,这在历史上鲜有先例,表明了苗族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已经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自我观照,从而面向世界集成创新和面向未来推陈出新的文化自觉。 大胆提出对历史文化的应用,这也是2019年民族文化在化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性方面所迈出的一步。原生态与衍生态的观念对抗似已消融,人们搁置或放下了保护和发展的对峙,把文化的当代适应性放在前面,从而也许将永久性地放下观念的包袱,从此可以轻装前进。 五 文化遗产实践与共同体文化构建 2019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再度席卷整个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全体公民放假三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参与其中,不同空间、不同群体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符号域”,把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变成了跨民族的共同节日,完成了一场共同体文化建设的典型试验。 文化遗产观念是人类在20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发明。它看上去是对文化遗产主体的产权彰显,但事实上,在被确立为文化遗产时,文化事象的价值所有权就从原生文化主体转变为全体人类共享——这是文化遗产观念最重要的内核。然而这并非一场轻易可被察觉的所有权“禅让”,当代中国的众多文化遗产实践清晰地显示出了这一文化逻辑。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恰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同质同步。 与此同时,流动性社会与共同体文化构建也呈现出同质同步之势。11月,广东省惠东县上演了一场“海上那达慕”文化旅游活动,当摔跤、射箭等草原角力项目在海滩上演,人们一时恍惚,难辨东西南北。这正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概念本质作用的结果——“家园文化”在成为人类文化遗产时,也成为了“他者”可以参与、使用的资源。当然,商业机制的分享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2019年9月,声势浩大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盛大举行。这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盛事第一次在中原大地举行。由体育搭台来上演一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戏,这使共同体文化构建在2019年的路程中,又讲出了一个由国家导演的富有力量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