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玉門關漢簡》“地節元年曆譜”札記
(蘭州城市學院簡牘研究所) 有關漢代曆法的出土文獻較多,代表性的如銀雀山漢簡《元光元年曆譜》等。張德芳、石明秀主編的《玉門關漢簡》收錄有簡號為DB:238的“地節元年曆譜”[1]。與《元光元年曆譜》比較,“地節元年曆譜”殘存更為完整,另外兩曆譜涉及年代不同,體現了漢代曆法的某階段演變歷程,如《元光元年曆譜》為四節氣,而“地節元年曆譜”為八節氣等,學者已有研究。 饒尚寬認為:“漢承秦製,從漢高祖元年(前206)至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繼續用秦《顓頊曆》,以《四分曆》寅正十月為歲首,九月為歲末,置閏後九月。”“太初元年(前104)改曆後,繼續行用《四分曆》,以寅正為歲首,十二月(丑)為歲末,閏在歲中,並在征和元年(前92)以《鄧平曆》取代《四分曆》,行用至居攝三年(8),建正、歲首、置閏依舊。”[2]從簡號DB:238可以看出建正為寅,歲首為寅正,十二月建丑為歲末,從紅外線圖版第三欄即正月後一欄沒有標示建卯,而在第四欄顯示建卯,可知第二欄為閏月即閏正月。 將圖版第二欄中的四日對應的癸卯向前推三日,可得到正月庚子朔,對照陳垣《二十四史朔閏表》可以查到地節元年(前69)為壬子年,正月庚子朔,[3]時間也在征和元年(前92)之後,居攝三年(8)之前,符合這一時段曆法。其他月份依次可推知,二月已亥朔,三月戊辰朔,四月戊戌朔,五月戊辰朔,六月丁酉朔,七月丁卯朔,八月丙申朔,九月丙寅朔,十月乙未朔,十一月乙丑朔,十二月甲午朔,正月閏月己巳朔。由此可證,簡號DB:238擬題為“地節元年曆譜”無誤。 但筆者根據紅外綫圖版對照釋文,發現该《地節元年曆譜》釋文(表格)存在幾處疏誤: 一、第二欄第十二行,正月十五日對應的干支為甲寅,下面應補一個“建”字。因編繩正好覆蓋,整理者漏釋。 二、第二欄最後一行,正月卅日下衍“己巳”二字,當刪去。據第三欄閏正月四日壬申,可知“己巳”為閏月初一日,非正月卅日干支。正月為29天,為小月。 三、第四欄最後一行,二月卅日下衍“戊辰”二字,當刪去。二月小月,“戊辰”为三月朔日。 四、第七欄最後一行,五月卅日下衍“丁酉”二字,當刪去。五月小月,“丁酉”为六月朔日。 五、第九欄最後一行,七月卅日下衍“丙申”二字,當刪去。七月小月,“丙申”为八月朔日。 六、第十一欄最後一行,九月卅日下衍“乙未”二字,當刪去。九月小月,“乙未”为十月月朔日。 七、第十三欄最後一行,十一月卅日下衍“甲午”二字,當刪去。十一月小月,“甲午”为十二月朔日。 附:“地節元年曆譜”复原(增釋及擬補部分用紅色標出) 卅日 | 廿九日 | 廿八日 | 廿七日 | 廿六日 | 廿五日 | 廿四日 | 廿三日 | 廿二日 | 廿一日 | 廿日 | 十九日 | 十八日 | 十七日 | 十六日 | 十五日 | 十四日 | 十三日 | 十二日 | 十一日 | 十日 | 九日 | 八日 | 七日 | 六日 | 五日 | 四日 | 三日 | 二日 | 一日 | | | 戊辰 | 丁卯 | 丙寅建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 | 丙辰 | 乙卯 | 甲寅建 | 癸丑立春 | 壬子 | 辛亥 | 庚戌 | 已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辛丑 | 庚子 | 正月小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甲午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 | 丙戌 | 乙酉 | 甲申 | 癸未 | 壬午 | 辛巳 | 庚辰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 | 癸酉 | 壬申 | 辛未 | 庚午 | 己巳 | 闰月大 | | 丁卯建 | 丙寅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 | 丙辰 | 乙卯建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 | 庚戌 | 已酉 | 戊申餔時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建 | 壬寅 | 辛丑 | 庚子 | 己亥 春分 | 二月小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甲午 | 癸巳 | 壬辰建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 | 丙戌 | 乙酉日入時 | 甲申立夏 | 癸未 | 壬午 | 辛巳 | 庚辰建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 | 癸酉 | 壬申 | 辛未 | 庚午 | 己巳 | 戊辰 | 三月大 | 丁卯 | 丙寅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建 | 丙辰 | 乙卯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 | 庚戌黃昏 | 已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建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辛丑 | 庚子 | 己亥 | 戊戌 | 四月大 | | 丙申 | 乙未 | 甲午建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 | 丙戌 | 乙酉 | 甲申 | 癸未 | 壬午建 | 辛巳 | 庚辰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 | 癸酉 | 壬申 | 辛未 | 庚午夏至 | 己巳 | 戊辰 | 五月小 | 丙寅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中伏 | 已未建 | 戊午 | 丁巳 | 丙辰立秋 | 乙卯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 | 庚戌 | 已酉 | 戊申 | 丁未建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辛丑 | 庚子初伏 | 己亥 | 戊戌 | 丁酉 | 六月大 | | 乙未 | 甲午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 | 丙戌 | 乙酉 | 甲申建 | 癸未 | 壬午 | 辛巳 | 庚辰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 | 癸酉 | 壬申建 | 辛未 | 庚午後伏 | 己巳 | 戊辰 | 丁卯 | 七月小 | 乙丑 | 甲子 | 癸亥 | 壬戌 | 辛酉建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 | 丙辰 | 乙卯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 | 庚戌 | 已酉建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平明時 | 辛丑秋分 | 庚子 | 已亥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八月大 | | 甲午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 | 丁亥立冬 | 丙戌建 | 乙酉 | 甲申 | 癸未 | 壬午 | 辛巳 | 庚辰 | 已卯日出時 | 戊寅 | 丁丑 | 丙子 | 乙亥 | 甲戌建 | 癸酉 | 壬申 | 辛未 | 庚午 | 已巳 | 戊辰 | 丁卯 | 丙寅 | 九月小 | 甲子 | 癸亥建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 丁巳 | 丙辰 | 乙卯 | 甲寅 | 癸丑 | 壬子 | 辛亥建 | 庚戌 | 已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 | 乙巳 | 甲辰食時 | 癸卯 | 壬寅 | 辛丑 | 庚子 | 已亥建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十月大 | | 癸巳 | 壬辰 | 辛卯 | 庚寅 | 已丑 | 戊子建 | 丁亥 | 丙戌 | 乙酉 | 甲申 | 癸未 | 壬午 | 辛巳隅中 | 庚辰 | 已卯 | 戊寅 | 丁丑 | 丙子建 | 乙亥 | 甲戌 | 癸酉冬至 | 壬申 | 辛未 | 庚午 | 已巳 | 戊辰 | 丁卯 | 丙寅 | 乙丑 | 十一月小 | 癸亥 | 壬戌 | 辛酉 | 庚申 | 已未 | 戊午 立春 | 丁巳 | 丙辰 | 乙卯 | 甲寅 | 癸丑建 | 壬子 | 辛亥 | 庚戌腊 | 已酉 | 戊申 | 丁未 | 丙午日中 | 乙巳 | 甲辰 | 癸卯 | 壬寅 | 辛丑建 | 庚子 | 已亥 | 戊戌 | 丁酉 | 丙申 | 乙未 | 甲午 | 十二月大 | (在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孫占宇教授的指導與幫助,謹致謝意!) [1] 張德芳、石明秀主編:《玉門關漢簡》,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第222-223頁。 [2] 饒尚寬編:《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見前言第1頁。 [3] 陳垣著:《二十四史朔閏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18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1月4日20:00。)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