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牛:一个研究西南民族社会文化的视角(2)

http://www.newdu.com 2020-01-07 《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 杨筑慧 参加讨论

    二、作为财富之牛
    人类是善于将生活环境中的诸多事物赋予意义的生灵,牛作为生产的重要工具,在西南许多民族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牛所提供的生活物质与肥料等来源,又成为他们维系日常生活不可多得的资源。或许正是牛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使得牛成为一些西南民族社会的重要财富之一。佤族民谚称:“楼上竹筒满,楼下牛铃响,水酒加烂饭。”牛在这里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之一被加以描述。过去在民间,如果某人欠债,债权人有权对欠债者抄家、拉牛或拉其家人为奴隶,甚至于可以拉欠债者同姓的牛作为偿还。若村寨之间百姓欠债,债权人同样可以到欠债者所在村寨拉走任何一条牛,然后由寨内自己调整,由欠债者偿还。传统的佤族社会生活简单,人们扩大再生产的意识也不强,作为社会分层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以拥有牛的多寡和剽牛的数量来显示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把牛头骨视为珍物,视为财富,放在住房内或房檐下,也有专门盖一小房存放起来。调查者曾在锡古寨( 紧邻岳宋,现属缅甸) 看了一个富裕户存放牛头骨的专房,满满一房子,估计至少一至二百个。”这些牛头骨多是主人作为主祭人剽牛后留下的,以此来彰显其身份。由于牛在佤族民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发生纠纷时,人们常常以抄牛或拉牛的形式作为经济补偿。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学者对西盟佤族的社会分层进行了调查,其中从牛的占有情况可见当时所拥有的财富情况,如下表所示:
    这种情况在沧源一些佤族地区同样存在,占有牛的多寡成为拥有财富量的重要标志物。以牛的多寡来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习俗在景颇族民间中也曾存在过,“牛在景颇社会中有炫耀和展示的功能,拥有较多的牛者,意味着拥有较高的声望”,他们鄙视那些很少有牛或根本没有牛的人群。甚至过去在村社间常存在掠夺牛的现象,并产生了“纳集”即“牛兵”。在独龙族社会,“谁饲养牛,谁杀牛多,谁就享有荣誉和威望,谁就是富者。”而且,为了积攒财富,在血亲复仇中,一些被掳掠来的男子还成为同外族交换牛的奴隶。如果借牛不还,就要用人口来抵债,可见,牛在独龙族社会中具有与某类人同等的价值。即使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牛同样成为村社农民的重要财富之一,“在西双版纳傣族村社,对于村社农民份田固然重要,但由于土地归村社集体占有,还可以通过分田和调整形式,乃至集体租佃形式,使村社农民获得水田耕种。而耕牛(水牛)和驮牛(黄牛)作为农民的私有动产,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说更显得重要,它成为村社农民私有财富真正的标志。”由于牛的饲养周期相对来说较长,同时其在家畜中较大的体积以及所提供的丰富资源,使牛在许多民族社会中成为重要的财富象征之一。
    三、作为祭祀与占卜之牛
    《说文》称: “牺,宗庙之牲也。”“牲,牛完全。”《玉篇》: “牺,纯色牛。”《字汇·牛部》:“祭天地宗庙之牛完全曰牲。”即祭祀之牛在颜色、体态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牛作为一种祭祀牺牲,在古代的西南民族社会中就已存在。“如李家山墓地出土一牛铜扣饰,其正面图像之右侧立一柱,上粗下细,顶端有一平台。柱侧立一牛,牛身上披挂着有花纹的纺织品,牛角上倒悬一幼童,双脚被缚,想必与牛一起作为祭祀用品。图像中有四人捆缚此牛,其中一人紧拉系牛颈及其前腿的绳索绕于柱,一人被牛踩倒在地作仰卧呻吟状,一人拉住系牛牛颈之绳,另一人双手紧挽牛尾。类似场面的铜扣饰在滇国墓地出土较多,反映的都是剽牛仪式即将开始的内容。”剽牛的习俗在近现代西南一些民族社会中依然延续,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佤族的一些村落还保留着一种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砍牛尾巴”,即是将供过的旧人头送到村寨附近的鬼林里。届时主祭者要剽牛一至数头(多是水牛) ,留一条黄牛作为砍牛尾巴所用。砍牛尾巴前要举行仪式,之后将牛拴在一根桩子上,巫师魔巴先用钢刀把牛尾巴砍下,并把它扔过主祭者家的房脊,随后,周围的抢肉者持刀前去割肉,抢不到者往往被耻笑,所以人们拼命往前挤,在此过程中受伤者也不乏其人。由于剽牛的多寡涉及主祭者的声望与地位以及村寨的“福分”,故而当主祭者被确定后,他往往要省吃俭用,积攒钱物,花费大量的钱购置牛等物。据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佤族一些村落的统计,一般剽牛一次就要数头牛,多的至20-30余头,由此也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浪费。同样地,牛在独龙族社会不仅是主要的私有财产,也是重大宗教活动中的牺牲品。再如,景颇族有专门用于剽牛的场地,叫“能尚”,剽牛时一定有巫师“董萨”的参与和主持,场面紧张、肃重。生活于贵州西北一带的苗族有抢牛尾的婚姻风俗,男女订婚后,女方要喂养一头黄牛,待婚礼那天将牛牵到现场,先用两根绳索绊住牛腿。然后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会立刻上去抢夺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来之前夺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则婚姻告吹。
    椎牛祭祖曾是湘西和黔东北一带东部方言苗族重要的祭祀活动,在历史上极为盛行,其中一种较为隆重的祭祖活动叫“吃牯脏”,每隔7年或13年或25年举行一次。陈国钧在《苗族吃牯脏的风俗》一文中曾写道: “‘吃牯脏’即是杀牯牛献祭祖先割裂肉分给客人,再将余下的肉和杂件煮后款待客人,苗胞也同别种初民珍视牛,认为牛与他们的祖先有密切的关系,是祭祖时必用的牲物。”在祭祀之前,寨中各家各户即筹钱相牛买牛,所买之牛为水牛,且不止一头,然后派专人饲养,喂以精饲料。祭祀之日由巫师作法择定,由牯脏头主持,有的还忌寨( 禁外人入寨) 数日,甚为神秘和庄重。民国年间,凌纯声、芮逸夫到湘西苗区调查,并在其《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中写道: “椎牛……为苗中最大祀典”,“苗中椎牛祭鬼,最为耗财之事。主人除购水牛外,又须购黄牛1 头,猪两只,鸡两只,并香纸、爆竹、甜酒、酸鱼等物。”在一些苗族民间还有做牛鬼的习俗,据说是死去的人因未得到牛而通过让活着的人做梦、放糠鬼、跳神等途径向后人讨要,后人即须杀牛祭献给死者。从中可以看到,椎牛祭祖曾是苗族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其历史记忆、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之一。
    与苗族相类,一些地区侗族也有“吃牯藏”的习俗,侗语称为“记紧”,最重要的仪式便是杀牛祭祖。各地过节时间不一,如镇远报京和剑河磻溪乡小广、化敖是每11年或13年过一次,黎平尚重是7 年过一次,而留架侗寨则实行四寨河两岸轮流过,5年两头过。另外,榕江、从江、锦屏一些侗寨也有类似习俗,时间或7年或10年不等。镇远报京侗族祭祖仪式称为“吃牯脏”,时间一般在“未年”和“子年”,牛是祭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牺牲。“吃牯脏”事先选定“吃牯头”。“吃牯头”设一正一副,由某一姓氏世袭,不能变更。正牯脏由周姓担任,副牯脏由刘姓担任,只能换人,不能换姓。“牯脏头”必须是为人正派善良,夫妻双全,家境状况良好,男女人丁兴旺。若前任“牯脏头”妻死子亡,则不能再继续担任,需再推选一位具备条件者继任。祭祖当年,牯脏头要组织人员准备一切事宜,如召集各房族会议,购买牛( 水牯牛,一般12头) 、肉、酒、年粑等。祭祖这一天,不分姓氏家族,不管大寨小寨,只要是侗族均可参加。同时规定,这一天不准办婚事、不准吵架、不准酗酒闹事,否则视为对祖宗的不敬,将因此而受惩罚。届时,要进行斗牛、宰牛活动,吃唱三天,场面甚大。由于花费较大,现已很少进行此活动。从江留架属侗族传统的“千七”款区,“千七”包括的范围较广,分为“上六百”、“下六百”和“右五百”,涵盖从江、黎平等地十余个侗寨,中心祭祀点在留架寨。一般在农历的九月、十月和十一月的第一个庚子日过,持续四五天,并由留架选定具体时间后告知“千七”各地方做好过节的准备。届时,人们穿戴一新,各家各户宰牛祭祀,并举行斗牛、踩歌堂、吹芦笙等活动。吃牯藏除了祭祀祖先外,也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同时表现了侗族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红河两岸的哈尼族在六月节祭祀山神时也有剽牛的习俗。届时,在巫师“摩匹”的主持下,迅速将一头活生生的牛肢解开来。然后,摩匹口中念念有词,将这头牛敬献给天神、山神、谷神、村寨神,最后,将牛肉按全村户数平均分配。
    除了整体上的牛作为祭祀品外,牛肋骨、牛肩胛骨、牛血、牛胆和牛肝还被作为占卜、驱鬼、盟誓的物件,以预测事情的吉凶,或作驱鬼魂。如过去凉山彝族地区常以钻牛皮的方式结盟。行此仪式时,盟誓双方都要出一只鸡、一头牛和若干斤酒。毕摩念咒语后,双方盟誓,不得违约,否则就像鸡和牛一样不得好死,然后用斧子将牛锤死,取出五脏,剥下牛皮,将牛皮连头带尾罩在一个支好的木架,盟誓双方即从架子下穿过,边钻边念誓言。钻出来后共饮鸡血、牛血混合而成的酒,以示真诚。牛为何成为许多民族社会祭祀的牺牲? 这一文化又是如何演进和传播的? 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