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寻找“边疆性”与中国“整体性”之关联:边疆思想史的实践路径 所有的实践都必须转化为某种过程。边疆思想史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寻找“边疆性”及其与整体之关联的过程。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边疆问题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影响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清代之前,边疆问题与核心地域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分隔的。清代一方面继承了明朝的诸多制度,另一方面又确立起远超元朝对于边疆事务的细致管理机制,形成了一种既巩固核心区域,同时又将边疆地域置于独特战略地位的独有的统治思路,进而构成了清代中国的“边疆性”。简而言之,在一般意义上,边疆性是理解和处理边疆在中国历史与王朝治理中所占权重的观念与实践结构,具体到清代的语境,这是一种在清代中叶以后 才出现的对于中国自身边疆问题具有多角度的、反思性的整体性操作策略。这种整体策略具有如下特征:(1)多维性,即形成了边疆的梯度发展态势,而清廷对于各边疆区域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各不相同;(2)中时段特征,即它是一种介于“长时段” 与“短时段”之间的特质,康熙与乾隆两朝各约60年的时限范围基本契合这一中时段特征,在当时的语境下,这种时段性既不至于造成整个政策的频繁变动,也不至于因为长时段的百年维度而使政策因素影响力弱化;(3)生长性,即各边疆地区具有各自的生长周期,并以其独特周期特征而与核心区域形成独特关联;(4)跨族性,即清朝在对边疆区域的政策治理方面,开始超越单一族类的政策取向,而以特定边疆地域为对象,进行整体性的政策调整与实践。上述几个特征,在实践层面体现出边疆地区与核心地区的互动式发展。[23](P.333-343) 对于这一议题,孙勇教授等基于对近代边疆学家李安宅的学术背景论述,提出“‘边疆性’究竟是对边疆的一种地域性社会状态的描述? 还是对边疆工作(具体到社会工作)内容与性质的一种框定? 或者是对依附于边疆问题上诸多对策的归总? 甚至是在哲思之后对边疆工作涵义所做的意味深长的揭示? 这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应该看到,由于这个概念涉及当时国人对边疆属性的认识,也涉及后人边疆研究的视角,包括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打破边疆研究的某些窠臼,推进边疆研究理性的新认识,因而‘边疆性’这个命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24]。这种看法揭示了“边疆性”在时段与背景上所具有的伸展性,开启了后续讨论的新空间。 当然,随着讨论的深入,“边疆性”本身也有一个延伸与拓展的过程,它的内涵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清代,而理应进行富有历史连续性的考量与分析。这一过程既伴随着我们以从内到外的视角理解“何谓中国”以及“何谓中国的边疆”的需要,同时也伴随着一个从跨界与外域的视野来思考“中国周边”与“中国周边区域观”的需求。对此,张蕴岭先生指出:“周边区域观回归是中国地缘区域认识论的必然转变,也是中国复兴的一个必然后果。但是,中国要以‘我与周边’观念来构建新关系和新秩序,需要考虑到如今现实的格局和复杂的关系架构。复兴的中国不再是早期历史上的中国,如今的周边也不是当年的周边。中国所回归的区域观既是‘地缘为框’的,又是‘开放为架’的。”[25]因此,如何更好地揭示历史和现实层面中国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征以及在这种特征中所呈现的内在关系逻辑,或许能够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归结到底,经由对“边疆 性”及其与整体之关联的理解,形成边疆思想史的认知框架,最终回到中国议题与中国叙述本身,进而形成一个更具整体性的中国的知识图景,既了解历史传统中的中国,也理解当代世界之中国,这将是值得我们加以努力实践的可能方向与必要尝试。知边疆以述中国,此其时也。 注释: ①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载《文物》,1981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美]阿布-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M].杜宪兵,何美兰,武逸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德]尤根·奥斯特哈默,[英]尼斯·P·彼得生.全球化简史[M].魏育青译.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4. [4][美]沃勒斯坦.变化中的世界体系:论后美国时期的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M].王逢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5][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葛兆光.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J].文史哲,2006(3). [7]袁剑.边疆思想史——理解中国及其时空构成的一种可能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19(2). [8]袁剑.边疆研究的域外资源与比较可能:基于美国、法国、泰国边疆概念研究的分析与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9]于沛,孙宏年,章永俊,董欣洁.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1]王明珂.从中原到边疆:对典范中国史的反思[J].文化纵横,2015(4). [12]吴文藻.边政学发凡[J].边政公论,1942(5,6). [13]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4][英]阿诺德·汤因比.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M].司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15]王子今.上古地理意识中的“中原”与“四海”[J].中原文化研究,2014(1). [16]佚名.穆天子传[Z].高永旺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019. [17]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卷112)[Z].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班固.汉书·西域传下(卷96下)[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房玄龄等.晋书·苻坚上(卷113)[Z].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1]赵敏求.书报春秋:中国的边疆[J].中央周刊,1941(3). [22]袁剑.边疆知识、区域分类与中国叙述:“拉铁摩尔逻辑”与近代中国边疆话语的生成与超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23]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4]孙勇,王春焕.中国边疆研究中的“边疆性”问题探讨——以李安宅的边疆性概念解析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25]张蕴岭.中国的周边区域观回归与新秩序构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