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華九《禱辭》的“百湩川”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禱辭》簡3、9有一個比喻詞,整理者釋文作“奴(如)百湩(涌)川之䢜(歸)(海)”,其中“湩”字形作 03 09 簡9“重”旁下不從“土”,與甲骨金文“重”的“東”旁的形體相近。相似寫法又見於簡20“種”作、簡3“諥”作。由簡3來看釋為“湩”是對的,但整理者讀為“涌”卻有問題。潘悟雲先生曾對於中古定母的諧聲系列進行統計,指出其中一個系列中的定母字大量地與中古端知章組的全清聲母諧聲;而另一系列中的定母字往往與以母諧聲,而不與端、知、章三個聲母諧聲。[1]施瑞峰先生進一步指出:目前較為普遍接受的結論是,前一個系列聲母的上古來源是簡單的*t-、*tʰ-、*d-,後一個系列聲母的來源是上古的*l-聲母,或帶有次要音節*C-l-聲母,這個構擬可以上溯到包擬古(1980、1985)。[2]同時先秦漢語*T-系與*L-系聲母之字分屬不同的諧聲類型,彼此區別甚嚴,幾無交涉之例。[3]“湩”從“重”聲,中古是“澄母”,上古聲母當爲*d-。《廣韻》載“湩”有多貢切,端紐東部;竹用切,知紐東部。又有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