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汉代滑石豆形灯 图2 汉代滑石熏炉 图3 汉代滑石镜 图4 汉代滑石暖炉 ■湖南长沙 文亮 在华夏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滑石,为迄今已知摩氏硬度最低的矿物,其被应用于工艺制作。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即懂得在制陶时掺入滑石粉,使得陶器滑润不粗糙而质坚耐用。因滑石硬度低,古人还将其作为雕刻材料,开创出一种独特的滑石雕刻艺术;又因滑石具有玉的外观和莹润感,古代民间常用来代替玉材制作随葬品。湖南古不产玉,但滑石矿藏却丰富上乘,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还载言“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故湖南是出土滑石器最多的省份之一。如今,湖南省博物馆就珍藏了大批战国至南朝的滑石器,其中尤以汉代滑石器数量最多、品类最全,足见汉代是滑石雕刻的黄金时代。它们都出自湖南本土的中小型墓葬,虽系仿实用器而做的随葬明器,但其中亦不乏精巧灵动之作,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馆藏滑石器,湖南省博物馆又按照其所模仿的实物类型,细分为饮食起居、建筑、礼乐、兵器、雕塑、丧葬六大类。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起居类的四件代表作。 起居,一般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息,也可借指行为举止。唐代诗人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有“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就是借友人之口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并且古人的起居生活,通常还蕴藏了一种身心舒畅、安然自得的智慧。而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众多汉代滑石器,皆仿自古人日常起居所需的常用物件,比方说用于照明的灯、理容的镜、熏香的炉及烧炭的方形炉等。 图1所示这件汉代滑石豆形灯,1973年在湖南常德郭家铺西裕大队M1出土。该器高17、口径8、底径8.3厘米,形似高足豆。其灯盘为侈口平沿,直壁折腹。盘下为一圆柱形长直柄,柄下承一覆盆式底座,底有三个矮足。这件豆形灯制作规整,外壁打磨光滑,是研究汉代灯具的珍贵实物资料。且这种式样的滑石灯,该馆还藏有五件,都是出自常德的西汉或新莽墓葬,而其他地方则出土较少,因此地方特色显著。 图2所示为汉代滑石熏炉,是1975年在长沙火车南站工地M24出土。此滑石熏炉高17.8、口径6.9、底径6.7厘米。其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器盖以浅浮雕的方式,塑造出三至四层错落有致的山峦,峦峰表面又阴刻细密的云气纹,烘托出一种云雾缭绕的意境。盖口沿处饰一道凹弦纹,弦纹下方划一周波浪线。器身为深垂腹,腹部一侧伸出一方柱形柄,便于持握。下承喇叭形底座,座柄较矮。这件滑石熏炉的造型,就是所谓的“博山炉”,为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而此滑石熏炉材质莹润、制作考究,整器远望如层峦叠嶂、云山雾罩,更是把绚丽的自然之景刻画得栩栩如生,堪称是馆藏滑石器的上乘之作。 图3所示这件汉代滑石镜也独具特色。这件直径10.3、边厚0.45厘米的圆形扁平体滑石镜,是1956年在长沙沙湖桥M5出土的。镜背边沿饰一周凹弦纹,正中为一桥形钮,主体部分则饰有多组水藻纹,又似变形云纹。镜面光素无纹,局部尚存一层朱砂。镜背纹饰应系某种尖细的工具刻划而成,线条细若游丝、若隐若现,近似于漆器中的锥画纹。镜面涂朱砂或与当时盛行的迷信有关,可能具有辟邪以保护墓主的作用。 图4所示是一件汉代滑石暖炉,则非常古朴简约,是1956年在长沙沙湖桥M40出土。炉长22.2、宽13.9厘米;长方盒形,无盖;直口平沿,深直腹,下腹稍敛,腹部两侧各有一柱形柄;平底,底部四角各有一个方柱形足;炉内空间被一横一竖两道直壁分隔,形成三个小的长方形。另外,长沙汉墓还出土过铜质和陶质暖炉,炉内烧木炭,既可用来取暖,也可温煮食物。 纵观这四件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汉代滑石器,可见它们构思奇巧,雕镂细致,还兼顾了整体造型与细部修饰,极具观赏价值和审美趣味。同时它们令读者充分领略了古人高超的雕刻技法和造型艺术的特色,又可从此处了解到汉代湖南独有的物产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