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馬圈灣漢簡是敦煌漢簡的大宗之一,位在敦煌西北去西域的必經之地玉門都尉府轄域,或作為玉門候官所在地,也是當時中外交往的必經之地。1979年在此地發掘出土的馬圈灣漢簡之中與中外關係有關的資料如何呢?為之,在對簡牘資料進行甄別的同時,一些簡牘的釋文問題也體現了出來。於此將竊以為有問題者述列於後,就教于方家。 馬圈灣漢簡釋文注意者比較多,雖取得了一定共識,[1]但仍有可以再進一步完善的必要。如: 簡1. ![]() ![]() 本簡上、下、左、右殘,右行文字不釋,所得釋文是左行文字。其中“亡”字,《敦煌》作“止”,《集釋》從“集成”作“亡”字。細審圖版此字一作“ ![]() ![]() 簡2. ![]() ![]() 本簡上、下殘,字迹殘泐、草書,《集釋》所補“始建國”三字無疑。尾端二字未釋,其中最下面的一個字殘半,“月”字上部比較清晰,其上一個很大的“門”形加其下的“土”或“王”,應釋作“閏”字。天鳳三年正好有閏月,具體月份雖有爭議,但“閏月”二字是可以成立的。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作閏四月。 簡3. ![]() ![]() 本簡上、下殘,殘存五字《敦煌》釋出四個,《集釋》釋文從之,“白論文”不及。今案圖版“送”字,不妥。字形作“ ![]() ![]() 簡4.之故建明堂立辟雍設學校詳序之官興禮樂以風天下諸生庶民翕然響應不將自待不召自來 馬·481A 本簡長度完整,簡背有編號,約為詔書用語。唯史書有“明堂”“辟雍”文字,它文不見史書記載。下端字迹殘泐,後八字《敦煌》作“食肸㠯時走步自然”,《集釋》更為“不將自待不召自來”。今案《敦煌》八字唯“時”字,可從;《集釋》“將”“待”,不妥,它字可從。細審圖版“將”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