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客观分析民族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成就与问题 (一)我国民族文化开放与文化全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目前借着“中国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多彩中华”品牌展演团全方位展现中国多民族文艺风采;在深人推进对外开放中实现新作为,拓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及其国际市场;中国各省市区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介文化拳头产品,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制定并完善了一整套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的财政投人,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及时保护和抢救了一大批濒临灭绝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效维护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安全。 一是建立起较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国家也建立一套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体系。比较完备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体系。近年来,为了积极应对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出台一大批重要的法规和文件,对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规划,使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迎来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局面。 二是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近年来,国家为了进一步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设立出版基金、艺术基金、电影精品等专项资助,支持少数民族题材的图书、歌剧、舞剧、话剧、电影等的创作生产,推出一大批艺术精湛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佳作。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国家设立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并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以改善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条件。2016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专项资金23.85亿元;2017年,中央财政通过部门预算、转移支付等渠道,进一步完善投人机制,中央财政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704亿元。同时,在转移支付规模的增长机制中,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占比大、少数民族种类多、人口较少民族分布丰富地区的支持力度。 三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近年来,我国对少数民族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人。2018年,中央和西藏累计投人5亿余元进行重点文物保护工作,对涉及布达拉宫、阿里分工委旧址、桑耶寺、波密扎木中心县委红楼等重点文物实施维护、安防与修缮等工作,其中仅安防、消防项目及相关设施建设共投人2.24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财富,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一大批少数民族戏剧、舞蹈、音乐等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有效地维护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特征。2018年5月,文化与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1082人,其中少数民族成员有339人,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在资金投人方面,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占比约为四分之一。 四是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通过在民族地区实施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春雨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极大丰富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便利性和均等性。截止到2016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01个,公共图书馆766个,文化馆801个,博物馆520个;全年报纸出版13.3亿份,各类杂志出版8342万册,图书出版5亿册(张);共有广播电视台545个,广播电台17个,电视台26个;民族自治地方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9 %,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8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资金为3亿元。 五是文化产业成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并将其纳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如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发布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同年8月,国家出台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给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指明方向和提供道路,重点推动发展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这些年旅游业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7年,国家旅游局共计安排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基金约4亿元,积极推动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形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这一年云南接待游客5.67亿人次,旅游总收人达6900亿元;西藏旅游总收人379.37亿元,同比增长14.7%;贵州旅游总收人7116.81亿元,同比增长41.6%;内蒙古旅游总收人连续7年增长20%以上。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文化市场空间,为沿线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积极走向世界提供的战略机遇,成为沿线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然,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还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块短板,由此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制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加速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进展缓慢且创新不足,基本上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比如在政府行使职权和进行管理方面,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职权不清和管理错位的情况,存在民族地区的党政关系没有完全理顺、政企不分现象,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无法得到充分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二是经济、教育落后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民族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多位于边境地区、高寒山区或省际接合部,交通和信息网络发展尚不完善,导致民族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民族8省区平均人均可支配收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地区的经济总量为1.62万亿元,而2015年深圳市的经济总量为1.75万亿元。在文化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基础教育落后,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资源匮乏,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需求。从整体来看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地域差别明显,部分偏远农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依然单调贫乏。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跨境民族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日益出现“跨境共享”的趋势,使得边境两边国家产生新的文化竞争问题,威胁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另外,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单纯依靠政策文件盲目地“送文化”而忽视群众对文化的接受度,这样根本无法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热情,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无根化”和“泡沫化”现象。 同时,还存在民族文化资源流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制约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等问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