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扩大开放格局下切实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事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前途与命运,是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保障。同时,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为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安全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共同为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政府职能转变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作为主要任务,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强化政府主导,坚持顶层设计。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成为民族地区支柱性产业”为基本定位,以从上到下、以难带易、内外联动、重点突破的“顶层设计”为主,从下到上、先易后难的“底层设计”为辅,共同谋划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要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国家的重要事项来对待;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从全局出发构建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 二是开辟出一种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过去对民族地区的帮助和扶持往往是简单的“输血”,即专项资金的财政投人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深人,要不断创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人方式,形成国家财政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全方位、多领域的资助,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科学开发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应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发展需要,实行金融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同时建立多种渠道的投资和融资机制扩大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和合作领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投资和融资给予政策优惠和放宽条件。 三是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开放水平。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必须将文化开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努力的方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开放体系,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开放,就要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创新,坚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实施有利于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拓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开放的程度和领域,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积极吸收外资进人法律法规许可的民族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少数民族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新格局,增强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进一步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和市场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与历史积淀使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具备天然的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汇也日益增加,这其中不乏文化冲突,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和市场时,切实维护民族文化安全至关重要。 一是坚持民族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理念。观念是决策的先导,正确观念的树立是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学习先进的市场开放与建设经验,审时度势,以市场为实时导向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进行文化保护时要考虑到文化产生的背景、环境,不仅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要保证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只有经济效益好了,文化产业才能得到更好、更快、更持续的发展。 二是全面提高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相关人才匾乏,导致文化产品缺乏深度,缺少创意性,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文化产业的培养,产品的研发,产品内容的研究,反倒太过关注于文化产品的大量生产,旅游发展处于一种粗放的发展状态。要想做大做强,要深人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牢牢地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创新性,把产品作为会说话的广告,打动消费者,从而促使文化产业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 三是规范和健全少数民族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市场的安全发展绝不能因循守旧,要吸收国外文化市场安全发展经验教训,健全少数民族文化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迸发出新的生命力。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走政策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之路;其次,要搭建“控制”“疏导”结合的市场平台,走继承创新与借鉴吸收相结合之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市场,要在前期进行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在深人理解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学习商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将民族文化市场做大做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四是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市场的模式。少数民族文化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地缘还是人文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和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力量,是“一带一路”战略下实施“民心相同”的重要纽带。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安全,必须要有面向世界的视野与胸怀,要以文化产品为媒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掌握国际营销分工体系的特点,增强产品竞争力;要打造大型文艺活动,坚持文化平等交流借鉴,构建国际交流平台。 (三)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能力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提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在世界文化中影响力的需要。 一是要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战略中作用的认识。自古以来,文化传播与交流就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形式,是沟通不同国家、民族人与人心灵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能力,首先就是要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交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的认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通过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广泛传播,有利于真实反映中国各族人民多元一体、文化多样的情况,扩大中国在世界上民族问题方面的国际话语权,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自觉维护好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二是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实现机制。要通过整合少数民族文化单位的各种资源,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智库、普通民众在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传播主体,通力配合,共同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平台,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有效实现机制。改变以往过于单向的“宣传”,创新交流方式;要培育一批外向型民族文化企业,打造优秀的民族文化品牌,降低从事少数民族对外传播学术团体和交流团体的准人门槛,成立更多指向性更明确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和推广中心;鼓励中外学者与海外学者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扩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空间和国际影响力。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大致限于民间的人际传播和官方的大众传播两种途径,要打破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因地域封闭、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造成的内循环模式,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展,把两者优势有机结合。同时,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人际传播方面,应特别保护和资助那些传播民族文化的杰出人物,为他们搭建施展的舞台,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融洽的气氛,让民族民间传播发挥它特有的效力,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打造更多传播源和传播载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