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古生物化石修复在科学普及工作中的难点

http://www.newdu.com 2020-02-18 《中国文物报》2020年2月 张雪松 参加讨论

    1月10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内,来自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初三(1)班的学生在地小博自然科学中心实验站通过专业设备观察了解古生物化石。当天,全省首个青少年化石修复实验基地对外开放。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讲解指导下,通过化石挖掘、修复体验,了解化石的年代,掌握化石的基本结构,激发学习地质知识的兴趣。
    这条最新发布的消息引发了以收藏古生物化石标本、以传播古生物科学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各大科普场馆的深思。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这个做法来看,该场馆是在古生物修复专业技术上,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工作。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不是国内第一家建立古生物修复实验室的科普场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设的古动物博物馆早在2010年就建立了与湖南省地质馆青少年化石修复实验基地规模形式相近的实验室。据了解,古动物博物馆的化石修复实验室是一个体验实验室,体验者需要为修复对象支付材料费,实验室内的设备和场地使用不另行收费,修复完成的修复对象材料,体验者可自行带走。
    古动物博物馆提供给体验者的修复对象为无脊椎动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产地多为山东、云南、贵州和湖南等地。山东产地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质地介于砂岩与页岩之间,化石本体颜色多为浅褐色至深褐色,围岩颜色浅于化石本体颜色,多为泥黄色,如德氏虫(Damesella),该品种化石外观较国内其他无脊椎动物化石更为美观,适合初级体验者或普通爱好者体验修复。云南产地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质地极端酥软,化石本体颜色与围岩颜色较为接近,多为浅赭石色或土黄色,如澄江生物群动物化石。笔者为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部化石修复师,认为修复该类动物化石标本难度较大,初级体验者或者普通爱好者不适合修复该类动物化石标本。这些化石产地是全世界少有的几个可以保留下软组织结构的地方,因此化石极具科研价值。贵州及湖南一带所产无脊椎动物化石均属于下寒武统生物群,化石本体及围岩质地较坚硬且色差不大,颜色普遍为深褐色至黑色色段,给修复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些产地出产的一些三叶虫体型较大,可以长到20厘米左右,如湘西栉壳虫,具有较好观赏价值,初级体验者或普通爱好者在没有专业修复工具的帮助下较难完成修复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古生物化石第580号《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中第七条,按照在生物进化以及生物分类上的重要程度,将古生物化石划分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和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或者数量稀少的下列古生物化石,应当列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一)已经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种属的模式标本;
    (二)保存完整或者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实体化石;
    (三)大型的或者集中分布的高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和古脊椎动物的足迹等遗迹化石;
    (四)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
    根据以上《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内容,古脊椎动物化石是被明令禁止个人发掘与买卖。只有具有相关发掘证件与收藏能力的机构可以发掘、购买以及收藏古脊椎动物化石,所以大众很难能真正“接触”到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其实古生物化石标本不仅限于古脊椎动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还有古植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标本。大众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收藏机构展览,或者观看相关书籍、纪录片进行深入了解。
    许多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会问到我们的科普讲解员,展厅中的化石标本是不是“真”的?这是因为普通大众很难有机会见到“真”的化石标本,所以也就不知道“真”的标本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这也正是古生物学科在科学普及工作中的难点原因之一。
    在古生物化石收藏机构,如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机构的日常展览和科普讲解过程中,亦会对古生物化石修复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进行展示和讲解,大众可通过看或者听了解到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的相关知识。而有些场馆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建设了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室的展示间,观众可以隔着展示窗看到化石修复人员是如何进行化石修复工作的,也可以看到化石修复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亲临”修复现场,通过面对面的展示,让观众了解古生物修复工作的步骤、使用工具、修复过程等。
    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古生物化石标本,但是许多观众对古生物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大批“化石发掘”“古生物考古”类的体验式文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定位较低,主要针对青少年或者古生物爱好者们。该类产品以石膏或者其他材料包裹体模拟“化石围岩”,将PVC材料或者ABS材料的古生物化石模型或者其他造型动物模型模拟古生物“化石本体”包裹在“化石围岩”内,包装盒内配有简单的木质或者竹制材料的小棍,用来模拟真实化石发掘工作中的镐、撬棒等工具,还有毛刷用来模拟真实化石发掘工作中的刷子。产品本身创意很好,也尽可能地模拟了化石发掘现场的场景和使用到的工具,但是毕竟使用的都是人工加工的产品,与真实化石发掘工作体验感完全不同。这种文化创意产品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古生物化石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功能。
    国内专业化石修复人员数量极少,多服务于各大高校或者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每位修复人员擅长修复的化石标本种类也因馆藏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数化石修复师为实操性修复人员,且每块化石都不同,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少能提出修复理论,所以仅能在化石修复专业范围内进行工作技巧的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是在已经修复过很多种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进行大众科普,需要在专业的工作环境下,使用专业的修复工具和仪器,并且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条件下进行。
    目前来看,博物馆或者古生物收藏机构在化石修复科普工作上,只能做到开放体验实验室,展示修复过程,销售“化石发掘”“古生物考古”类的体验式文化创意产品来满足观众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