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2] 徐新建:《一己之见: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四十年和一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创刊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页22-29。 [3] Tzvetan Todorov, Introduction à la littérature fantastique, Paris, Editions du Seuil, 1970.参见任爱红:《国外幻想文学研究综述》,《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第2期,页53-54. [4] 相关论述可参阅吴岩:《中国科幻小说极简史》,《新京报网》,2019年2月17日: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19/02/16/547538.html. [5]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走向文学人类学》,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页275-300。 [6] 中新网(2017年11月3日):《地球公民迎来新“物种”——人类能否控制人工智能?》,《科学与现代化》,2018年第1期,页222-225。 [7] 罗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后人类》,宋根成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8]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 [9] 笔者赞同以地质演化为尺度的“人类世”划分,提出关注地球史中的人类学,认为以此划分为参照,人类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期。参见徐新建:《人类世:地球史中的人类学》,《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10] 徐新建:《人文及其参照物——“数能革命”的新挑战》,《跨文化对话》,2019年总第42期。 [11]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曾觉之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艾萨克·阿西莫夫:《银河帝国》,叶李华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 [12] 相关评论可参见范若恩等:《反思还是反讽?——后殖民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阿凡达>主题变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页29-33;王倩菁《叛逆还是回归——电影<阿凡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页20-22。 [13] 科幻影片The Island由迈克尔·贝执导,2005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大陆于2009年引进播映(新出像进字(2009)287号)。 [14] 黄鸣奋:《电影创意中的克隆人——从科研禁区到科幻热门》,《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7期,页129-136。 [15] 对于2018年出现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否也应归为“湿件”类的人工生命,依照现有标准尚难界定。由其引发的生命与伦理论争已有不少,笔者参与的便有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及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捍卫生活世界:技术进步的伦理法律边界研讨会”。我在会上发表的看法是,生命的边界已被突破,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于,生命边界的捍卫或改造究竟是“天赋人权”还是“权利僭越”。相关报道可参见:人文海洋:《“捍卫生活世界:技术进步的伦理与法律边界”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学成功举办》,2018年12月28日: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52117723&ver=1473&signature=IGT1YU1mEY11Qd98aExAT2dEiyfnpgIn9CKjHzzmrEhLaumgc27Tq*igivQoRWS4g1Zc6XGdKF8UY36PXnig2jeu0os0S7XbcUZkaEz5yRlTB2i2ycaZ0OYHx66tY3bm&new=1. [16] 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页298-331. [17] 参见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赫拉利原著的英文名是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其中Homo Deus系将“人类”与“神”两词巧妙组合而成,为作者所造。它的含义既可理解为“人神”亦可为“神人”,但意思相差很大。林俊宏的译本采用的“智神”亦有长处,不但在字面上与“智人”呼应对称,而且改用“从…到…”的句式,强调了二者的演化进程。 [18] 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结论:变成后人类,意味着什么?”,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页382. [19] 参见《迈克尔·贝访谈录》,http://collider.com/michael-bay-interview-transformers/ [20] 刘裘蒂:《西方影评怎么看<流浪地球>?》,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9年2月19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1480?Archive. [21] 相比之下,小说原著要显得更“国际主义”或人类整体一些。其中主人公不仅与名叫加代子的日本女孩一同参加奥运会驾驶机动冰橇到达纽约,在那里结为夫妻,观赏到自由女神像镀上的金辉;到后来连儿子娶的媳妇也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参见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科幻世界》2000年第7期。 [22] 有意思的是,编创者在展现这段情节时,让机器人Moss——超计算机(软件程序)道出了对于“智人”的失望,称“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 [23] Steven Lee Myers, China’s Film Industry Finally Joins the Space Race, The New York Times, 2019年2月4日。 [24] 刘慈欣:《流浪地球》,《科幻世界》,2000年第7期。 [25] 刘慈欣:《流浪地球》,《科幻世界》,2000年第7期。 [26] 刘慈欣:《流浪地球》,《科幻世界》,2000年第7期。 [27] 参阅刘慈欣:《三体·II》《黑暗深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2017年8月底7次印刷。 [28] 王德威:《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收入王德威著《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文理、地理》(附录二),三联书店,2014年,页277-300。 [29] 阿来:《创建文学的幻想传统:少年安德系列科幻小说序》,参见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著《安德的游戏》,李毅译,万卷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8月。 [30] 参见《刘慈欣获克拉克奖致辞》,未来事务管理局网页,2018年11月9日,https://mp.weixin.qq.com/s/rZRD-lIPv2lvEP2R2xNCdw. [31] Maryse Condé也被译为玛利兹·宫黛。她的的作品在1990年代便有了汉译本,参见《塞古家族》,州长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32] 玛丽斯·孔戴:《全球化和大移居》,欣慰译,《第欧根尼》,2000年第2期,页73-80。 [33] 参见李凡:《2019奥斯卡:跨文化、跨种族和跨阶层的融合与认同》,《中国艺术报》,2019年3月1日,第4版。 [34] 王德威:《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收入王德威著《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文理、地理》(附录二),三联书店,2014年,页277-300。 [35] 弗朗西斯·福山:《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黄立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Francis Fukuyama,Our Posthuman Future: 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2002)相关评论可参阅约翰·康韦尔:《想象DNA噩梦——评<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张达文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8期,页66-67。 [36]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