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裕固族全体的“七族黄番”定型于乾隆初,包括东部梨园营所辖大头目家、杨哥家、五个家、八个家、罗儿家和西部红崖营所辖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共计七个部落。裕固族大头目出自罗儿家。康熙三十五年(1696)率部归清的裕固族囊素(大头目)厄勒者尔顺同时就是罗儿家头目,因为是年清廷颁给该囊素令牌所示牧地与罗儿家牧地范围一致。此后大头目离开罗儿家,在牛心墩滩新建大头目部落。部落平行分治和大头目一人总管是裕固族传统社会运转的两大支点,二者并行不悖。大头目派“摄政”常驻西部亚拉格家充当代表,在古佛寺边区建立曼台直属部落,是其行使总管权的重要表现形式。民国时期,由于“青马”介入和河西邻县影响,大头目的总管权有所弱化,但其权威仍遍及整个裕固“七族”。 关键词:裕固族 “七族黄番” 罗儿家 大头目 总管权 作者:闫天灵,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地址:武汉市,邮编430074。 裕固族历史上向有“七族黄番”之说。但“七族黄番”所指前后有变化,作为裕固族总称的“七族黄番”究竟包括哪七个部落,目前尚无清晰结论。对于裕固族大头目的源出,前人多从裕固族头目皆姓“安”与“安定王”、“奄章(安帐)”对音的角度,将大头目视为明代安定卫“安定王”或罕东左卫创立者“奄章”的后裔。这属于远推而非近察。大头目是清代康熙年间才出现的名称,大头目部落的出现又迟些。这之前裕固族已分成“七族黄番”、五个摆眼、罗儿家、八个家等四部,大头目究竟来自这中间的哪一部,学界未见明确回答。裕固族大头目素有“七族黄番总管”之谓与“宗旺(总王)大头目”之称,但大头目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其权力运行采取何种方式,这一问题前人虽有所探讨,但还不够深入。 弄清“七族黄番”的构成、大头目的源出及其权力状况,对于认识清代以来裕固族的内部结构和管辖方式很有助益。 一、定型于乾隆初的“七族黄番”结构 裕固族于明正德、嘉靖间东迁入关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被笼统地称为“属番”“属夷”“西番”,与周围的藏族(包括本土的和东迁来的)无有分界。万历四十四年(1616)成书的《肃镇华夷志》始称肃州北边的裕固族部落为“熟达”,与肃州南山藏族(仍称“西番”)部落渐有区分。裕固族被称为“黄番”,最早见于清顺治三年(1646)。是年四月初三日,甘肃总兵刘有实奏言:“海上诸彝与黄黑等番俱接踵投见,职随宣告我皇上威灵而各番彝无不俯首称顺。”甘肃总兵时驻甘州,刘有实所说“黄番”当指甘州南山的裕固族无疑。此后,“黄番”一名逐渐成为对裕固族的专称。“黄番”系裕固族自称“撒里尧乎尔”“西喇尧乎尔”的汉语意译。“撒里”“西喇”在突厥语和蒙古语中都是“黄色”的意思。 康熙时,甘州南山和肃州东部裕固族分为“七族黄番”、五个摆眼、罗儿家、八个家四大部。“七族黄番”(也称“黄番七族)即虎狼家叶赛、白克代、丫剌儿、云奔、黑宣布、乃满滚布、司千尊等七部落,住牧于红崖、暖泉二堡以南的水关口(今肃南县大河乡水关口)、黑河源(今大河乡松木滩)、榆木山(今大河乡窑沟一带)、绰哱口(今大河乡白泉门一带)、新墩子(今肃南县红湾寺镇营盘台子)、石炭关(今大河乡石灰关口)及其以北的明海子(即东海子,在今肃南县明花乡)等地。五个摆眼,即五个巴彦(巴彦为东部裕固语,富人的意思),头目有尚世嘎、阿尔旦、右贴木、登贴木,住牧于榆木山青圪搭。五个摆眼也称“黄番五族”。罗儿家分哈舍人、格家头目、八代部、蒙古弄等部,住牧于半个山、平顶、仄棱等地。八个家分滚布、白头目家、麦力干头目三部,住牧于哱啰口、古木涧、牛毛山等地。 “七族黄番”分布地域十分明确,北到榆木山、明海子,西到石灰关河,南到八字墩,东到营盘台子,与以后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和八个家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可见这时的“七族黄番”只是裕固族的一部分,同以后作为裕固族全体的“七族黄番”有明显区别。五个摆眼和罗儿家的住牧区则相当于后来五个家和罗儿家的住牧范围。罗儿家以东,梨园河与黑河之间的牛毛山等地便是八个家的分布区。 当时裕固族处于噶尔丹控制下,在祁连山北麓派有监督官和输税官,即麦尔根、绰库兔、滚布插罕、劳藏四兄弟和完布(噶尔丹的圈头,即输税官),号称“五虎”。他们插帐于哱啰口外(今肃南县康乐乡马场滩一带)、红土坡(今肃南县大河乡红土坡)、摆大川(今大河乡原大岔牧场)、拜浪河(今大河乡野马坪一带)和草大坂(今大河乡错沟达坂),尽系草丰水美和交通枢纽之区,与“七族黄番”等四部混居在一起。走廊南山以南的八字墩、野马川则是青海和硕特部衮布台吉的牧地。受准噶尔的操纵,裕固族与清朝处于对立状态,经常袭扰边内农庄,对河西走廊的安全造成威胁。康熙三十五年,清军取得昭莫多之战的胜利,噶尔丹大势已去,率残部退往哈密以北。河西清军乘势收捕了驻在裕固族地区的准噶尔官吏,将裕固族及马蹄寺藏族(时称西喇古尔黑番人,即民国时期的马蹄寺东南十四族、今肃南县马蹄乡藏族)纳入管辖之下。康熙三十五年九月戊辰尚书图纳奏报:“臣等往甘州,详查噶尔丹征赋之西喇古尔番人……宣谕皇帝仁德,告以剿灭噶尔丹之故。西喇古尔黄番人大头目厄勒者尔顺等、黑番人大头目喇咱噶卜楚等,俱大欢悦,率其下次等众头目来降。计西喇古尔黄番人大小六千七十九口,黑番人大小一千一百六十九口。及噶尔丹下管辖番人坐征赋税之厄鲁特达尔汉寨桑布尔奇、寨桑塞稜丹巴等……男妇大小共一百七十九口,亦率之来降。上三项人共七千四百二十七口。”“西喇古尔黄番、黑番人数甚多”,准许留居原地,噶尔丹所遣之人,派官“从驿解京”。这说明裕固族归清后,其地未留居准噶尔蒙古人,明代关外东迁卫众仍为裕固族的基本成分。 乾隆初,裕固族构成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四大部诸小族演变成整齐的新七族。《重修肃州新志》[乾隆四年(1739)成书]载:“黄番,本师喇国。今在肃镇界者有七族,设有正副头目。”此处肃镇界有误,正确的说法应为甘、肃镇界。“黄番”归肃州镇管辖者为高台红崖营二族,该书“高台县第六册”有详录。另外五族即甘州梨园营都司所辖五族,该书因隔界未收。梨园营五族情况最早见载于乾隆四十四年成书的《甘州府志》。但《重修肃州新志》和《甘州府志》均只见头目名而无部落名。部落名形诸文献已到清末。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书的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载录了大头目家、羊戛家(即杨哥家)、五个家、八个家、罗尔家等五个部落的名称。光绪《甘肃新通志》据《辛卯侍行记》给《甘州府志》所载梨园营五部落一一配名,属于倒推历史,了无新意。可以肯定的是,亚拉格家、贺郎格家(红崖营所辖二族)作为新部落名在乾隆后期已经使用。《创建经窑寺记》(乾隆四十九年立碑,高台县附学生员许登朝撰文)有“呀喇嘎四法台名纳昂落布藏”“乾隆七年而佛身复出于虎狼嘎族”等语,可知此时呀喇嘎族(即亚拉格家)、虎狼嘎族(即贺郎格家)已是熟知熟用之名。按照东西一理的原则,东部梨园营五族此时也应当都有了专门的部落名。裕固族部落名冠以“某某家”属于汉语习惯,康熙时就有罗儿家、五个家、八个家等裕汉合璧之名,可见当时裕汉联系之紧密。 由上可见,自乾隆初一直到民国时期,东部大头目家、杨哥家、五个家、八个家、罗儿家五族,西部亚拉格家、贺郎格家二族构成的“七族黄番”就是裕固族的基本结构。这一结构持续时间很长,较为稳定,流传广泛的“七族黄番”“七族黄番总管”等说法都是就此概念而言的。 洎乎清末,随着部落分化,裕固族的部落数达到十个。发生变化的是梨园营部分。1907—1908年之交,芬兰考察家马达汉(Mannerheim,旧译曼内海姆)造访裕固族地区。他记录了裕固族所有部落的汉语和裕固语(原文作尧乎尔语)名称。属于梨园营的有八个,汉语名称分别是五个家、八个家、罗儿家、四个马家、十五个马家、十一个马家、八个马家、曼台家。裕固语名分别是巴颜塔布鄂托克、奈曼鄂托克、戈尔克鄂托克、多本kolma鄂托克(或杜本kolma,意为四个马)、西盖道鄂托克(或哈尔班塔布golma,意为十五个马)、杨哥鄂托克(或哈尔班讷根golma,意为十一个马)、奈曼(golma,意为八个马)鄂托克、囊索(素)鄂托克。 与旧有“七族黄番”相比,可知四个马家、八个马家和曼台部落为新增部落。曼台部落出自大头目家,目前已十分清楚。四个马家和八个马家的来历则存有争议。1947年4月甘肃省第六区专署视察孙振林在关于裕固族的调查报告里说:“四个马家原与罗儿家同属一族,嗣后虽由罗儿家族划出,但该族无头目,仍受罗儿家族头目之管制。”《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则说:“阳各家(即杨哥家)、四个马家原为一族,正头目管阳各家,管四个马家者为副头目。”八个马家,高自厚认为与八个家同源,其他学者则无此见。 根据文献记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四个马家和八个马家的来源是可以弄清楚的。马达汉所记裕固语名中的kolma和golma其实都是汉语“个马”的音译。可以看出,以纳马数字命名的有四个马家、十五个马家、十一个马家和八个马家。十五个马家和十一个马家另有裕固语旧名西盖道鄂托克和杨哥鄂托克。四个马家和八个马家的汉语与裕固语名同为纳马数字,显得很特别。原因在于这两个部落是新生的,无有旧名,遂径以纳马数为名。四个马家和八个马家的纳马数共计12个,加上杨哥家的11个,合起来是23个,正好与《甘州府志》所记正头目纳卷缺吉所在部落纳马23匹相合。比对《辛卯侍行记》和临泽县保存的清末《梨园营所管山场住牧黄番清单》,可知纳卷缺吉所在部落正是杨哥家。据此可推定四个马家和八个马家都是从杨哥家分出来的,这与1958年裕固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所说一致。“今日就裕固族整体而言,计有七个部落,人皆称为‘七族黄番’。所谓七族,计有大头目家、东八个家(包括九个大板、四个马家、杨格家)、罗儿家、八个家(即西八个家)、五个家、亚那个家(包括东海子)、贺郎个家(包括西海子)。”尽管总分名称有异,已不妨杨哥家、东八个马家、四个马家本属一个部落的事实。未分化之前,该部落中心地在大牛毛山(即东牛毛山)。分化后,占有大牛毛山的是东八个马家,因此以东八个马家作为总名也说得通。但据文献记载,应以四个马家和东八个马家从杨哥家分出说为准确。由此可知,四个马家与罗儿家无关,东八个马家亦与西八个家无涉。 民国时期,也有以梨园营七部落为“七族黄番”的。1934年12月陆军第一百师师长马步芳颁给曼台部落正头目嗦唵阿什旦的执照,开头语便为“案据甘州梨园七族黄番蔓台族正头目嗦唵阿什旦、副头目贯布铁什旦……等禀称”。1941年8月临泽县县长章金泷给甘肃省府的呈文也说:“居于祁连山之北麓者,系古西剌古尔黄番,乃蒙古裔,分为七族,即罗尔家、五个家、东八个马家、西八个马家、羊角家、四个马家、大头目家是也。”《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甘肃七区纪要》称这七族为“黄黄番”,而称原红崖营所辖亚拉格家、贺郎格家二族为“黑黄番”。1943年临泽县南山“七族番民”代表孟金良、安治民、安立德等呈文临泽县府称:“番民等历世游牧所居之地,统称黄番七族牧地。”这些说的都是梨园营所辖各族,只是裕固族的一部分,不能与上揭作为裕固族全体的“七族黄番”混为一谈。 在1942年以后裕固族管辖改制引起的纷争中,尽管各部落对划归何县管辖意见有异,但对于裕固族“七族”是一个整体的认识是一致的。传统“七族黄番”结构仍存在于裕固族人的意识深处。1946年9月,亚拉格家头目安进朝、八个家头目安扎喜拉等呈文甘肃省府,要求裕固族各部落统归高台管辖时说:“查祁连山一带藏民之世居区域,在风俗习惯上不可分割者有七族,曰大头目家,曰样个家,曰牙拉个家,曰贺狼个家,曰八个家,曰五个家,曰罗儿家。多年来互通吊庆,相依为命。”1947年4月3日,亚拉格家头目安进朝要求裕固族一致归张掖管辖时说:“查黄番七族区域内辖大头目家、东八个马家、罗儿家、西八个家、五个家、牙喇个家、虎狼个家,是为七族。从张掖南山经过临泽、高台县境为止,整个为一区域,绝对不能东划西归。”可见,定型于乾隆初的“七族黄番”是一个标准概念,很有影响力。即使裕固族发生了部落分化,这一概念仍被广泛使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