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http://www.newdu.com 2020-03-11 《思想理论教育》(沪)20 詹小美 李征 参加讨论

    三、优化话语、内容与方式: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整合
    提升民族观教育的结构性效应与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性整合联系在一起。引导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优化民族观教育的话语、内容与方式,应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将各子系统的特性放到大系统中去权衡,将小系统目标的协同置于民族观教育整体目标下统摄。审视系统整合之传播话语、教育内容与型构方式的整体特征和作用规律,从根本性上优化平整与平衡相结合的协同路径。其中,话语整合是“言语”和“语言”传播形态作用的结果,作为民族观教育的价值表达和言语方式,话语整合以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基本要素的互动,强调教育语境中基于“文本”媒介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内容整合是民族观教育内涵、教育旨归、教育目标对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系统阐释和问题聚焦;方式整合是民族观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形式的范式创立与濡化模式集聚。
    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整合在于更有效地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思维。“自我和自我观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的,由文化决定的。”[23]民族观教育的这种社会化过程,不仅强调民族观教育内容的历史建构,而且强调以一定方式聚合的教育、激励和塑造的结果。正因为整合的目的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这种通过文化对自我的塑造,更深刻地蕴含在民族观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里。受此影响,无论是话语、内容还是方式整合的优化,“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24]因而,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整合,应立足于文化塑造个体的过程,一方面,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一以贯之的思想观点,统摄民族观教育的话语、内容和方式,给予总体性的整合和吸收;另一方面,又应当依据具体的时空条件和发展要求,整合教育的人文意义,提升教育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具体来说,须以重大活动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强化民族观教育的记忆建构、重回经典和自发移情;以先进典型为载体,通过示范、教化和凝聚,激发民族观教育的“名牌效应”;以信息传播互动过程的双向反馈为依托,形塑民族观教育的符号环境媒介,促进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整合在于更有效地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国民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基本形式。其中,家庭以民族观念萌发的源头构成了民族观教育的始点,学校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所构成了民族观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以群众参与、实践活动展开的重要渠道构成了民族观教育的大课堂。民族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国民教育培养民族成员对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审视民族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和发展道路,这在价值性上诠释了民族观教育系统整合的意义。因此,民族观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国民教育密不可分,这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政治色彩的民众教育。在现实性上,提升民族观效用的系统整合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须与广泛性和系统性的国民教育相结合,使之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贯穿于各种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之中。而教育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教育重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传播话语、教育内容、型构方式结构性优化中的整合,形塑了教育对象认知理解的状态,指谓了民族观教育的整体效用和文化再生产正向肯定的提升。
    实践中,应以“石榴籽”话语的结构性表达进行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整合。作为新时代民族观教育的符号化表达,“石榴籽”的话语逻辑延展于“石榴”能指“千籽如一”的果实样态,以及“石榴红”与“中国红”交织的民族基因外显。其话语表达“统一”、“凝聚”、“红火”的正向意涵,通过符号化所指的文化标识诠释了民族观教育“多元一体”的题中之义,阐发了民族观教育理解认同的视域融合。
    首先是“石榴籽”效应文化意涵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交流文化特质的话语表达,是民族观教育对民族成员情感黏合文化过程的话语总结。以“石榴籽”效应的文化意蕴优化民族观教育的传播话语,意味着共享中华文化时空共联性的凸显,意味着共建中华文化价值关系的链接,意味着心理认同情感共通的结构性释放,意味着56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美美与共”的强调。其次是“石榴籽”效应价值目标的整合。这种整合反映了共同体认同经群体推崇的诠释目标的话语运用,是民族观教育价值选择的理论澄明作用于教育对象心理层面价值取向的过程。以“石榴籽”效应的价值目标进行民族观教育话语整合的价值性打造,影响于民族目标生发的文化环境和民族熏染,规约于稳定的心理定势、行为准则和价值研判在目标整合中的利益调适。
    应以“五个认同”内容的结构性统摄,进行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整合。作为新时代民族观教育内涵的集中体现,“五个认同”对教育内容的统领,聚焦了“文化—民族”认同、“政治—国家”认同、“政党—道路”认同在教育中的原生性表达、利益性获取和价值性自觉,以及通过“认知—态度—行为”的心理化建构,彰显了民族观教育对中国道路、中国气派和中国力量的指涉。其内容在民族观教育中的根基性呈现,不仅联系着新时代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聚拢于文化自信下的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而且进行着“同类价值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凝聚社会共识的身份书写。
    首先是“五个认同”于情感认同教育中的内容整合。这种整合强调民族观教育“同舟共济亲密感”的塑造,以及基于文化解释的主观认定和基于谱系传承心理图景的情感涵濡。其次是“五个认同”于利益认同教育中的内容整合。这种整合强调民族观教育政治性诠释的情景创设和利益性获取的制度中介,以及教育内容基于民族利益一致和民族关系共演的国族意志表达。最后是“五个认同”于价值认同教育中的内容整合。这种整合强调民族观教育阐发认同归属与理性自觉满足效用的关系,演化价值语境、价值研判、价值归旨的层次递进,型构理解沟通、对话交流的方向域和实践场。
    应以“内化—外化”方式的结构性链接,进行民族观教育的系统整合。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生成机理、联结方式和调节形式在民族观教育方式整合中的运用,以教育方法创新、课程设置协同、教育形式多样的结构性衔接,表征了教育对象在接受外界刺激的同时,通过自身能动所达致的结果。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转化:一是教育内容所蕴含的情感、规范和目标内化为教育对象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意识;二是教育对象将这些价值理念和价值意识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和习惯。
    首先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方式整合。这种整合关注民族观教育方式变革的双主体原则,立足于群体要求和个体主张结合的范式,聚焦个体和社会融通的关系,以及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在方法上变灌输式、封闭式、应试式为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反对强行灌输的注入式。其次是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教育方式整合。历史与现实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概念与范畴,历史是以往的现实、未来的承继,现实是以往的影子、未来的历史。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的方式整合,立足于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一致,反映了民族观教育内容与教育属性在发展关系上的连通。最后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式整合。直接并集中呈现教育内容的显性教育,渗透于娱乐、管理、制度、生活等方面的隐性教育,二者统一在教育方式整合中的运用,可充分突出知识性、组织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的显性特征,且充分发挥心理因素、人格魅力、组织环境的隐性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2]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10-10.
    [3][4][5][9][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9,57,291,6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7]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7.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10][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69.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
    [12][21][2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35,29,10.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53.
    [14]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3-10-07.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7][18][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译者:林荣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8,48.
    [19]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1.
    [20]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