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卫生·生态·防疫观 创建医院属于苏东坡构建的防疫第一道制度防线,紧接着他又构建了第二道防线,即一劳永逸地解决杭州居民的用水清洁问题。而此问题并不是孤立的,与运河清淤、西湖治理交错在一起,其实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平衡的大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特别是对西湖的治理,还展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乐山乐水、修身养性的养生防疫观。 《宋史》详细列举了苏轼到杭州时,在用水问题上面临的困境: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12] 可见,杭州靠海,居民唯一的饮水源头就是西湖。而苏轼到杭州时,西湖年久失修,水草和淤泥已导致这个源头几乎无水可供。苏东坡是如何找准问题症结,在尊重自然、巧用自然的基础上解决杭州城用水问题,进而既保护了广大居民的公共卫生、又美化了市容、维护了西湖的生态环境的呢?对此,他组织了三项大工程,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1.疏浚运河 当时,杭州有两条运河,即盐桥河和茅山河,以南北方向穿过市区,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而海水与钱塘江水相混合,带来好多淤泥。每三四年需要清淤疏浚一次,费用很大。但是,那两条运河又需要海水才能保持运河上的交通,而海水则带进淤泥。通过向专家请教,苏东坡想出一个比较好的计划:“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13]也就是说,苏东坡先对这两条运河进行了分析:盐桥河通过市区,必须保持清洁,但海水可设法使之从别处流入茅山运河,因茅山运河是流经人口稀少的城东郊区。他的做法是,在钱塘江南部建水闸,海潮高时,将闸关起,潮低时再放水,这样两条运河在城北相会,等钱塘湾的水经过郊区运河之后,已流了三四里地,泥沙当然已沉淀下来,那样水也几乎很干净了。同时,为保持城内运河的水位,他又在城北余杭门外开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这样,水之供给不虞匾乏——疏浚城内盐桥河的花费与麻烦也就可以避免了。[14] 2.清洁水源汩汩来 运河疏浚好了,西湖有了活水,但是杭州居民并不能直接从西湖取水,他们的取水点是水井。在任杭州太守之前18年,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就曾修复六井,当时是以竹管导引西湖水。而竹管不耐用,18年的时间里大多已损坏,离水远的居民往往要花钱才能买到淡水喝,否则只能喝咸水。 为了让杭州城内的水井与西湖之间不断线,苏轼再次去请教之前参与组织修复六井的僧人子珪。子珪建议改用瓦筒导水,再用石砌槽加盖把瓦筒保护起来,这样就“永无坏理”了。[15]从现在观点看,这就是铺设了自来水管线。如此以来,城中六个分散的水库就连接起来了。苏轼又把湖水引到城北的另两个新水库,解决了驻军的用水问题。这样,杭州城中家家户户、城外驻守军队都有了淡水喝。 3.治理西湖 运河淤泥和管道问题解决后,摆在苏轼面前的是更大的难题,即上面所说的西湖“湖水多葑”,当时西湖的湖面已经有一半被一种叫做“葑”的水草塞满了。据估计,再过二十多年,西湖的整个湖面将被葑草淹塞掉,整个杭州将无水可饮。苏轼下决心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杭州人民的吃水问题。其主要办法就是实施清淤,增大西湖的水域面积,这可是一项大工程,而且是个长期工程,因为水草和淤泥不是清完就再也不产生了。《宋史》详细地记载了治理西湖的几个步骤: 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16] 看着记载简单,但是当时要解决这些水草和淤泥,着实耗费了苏东坡许多脑细胞。试想,光是清理出来的如此庞大数量的淤泥和水草,如果搬运出去得耗费多少人力?而什么地方能容纳这些废弃物呢?这一需银子,二需土地。苏轼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创意——变废为宝,以这些水草淤泥为材料,在湖中修了一条南北方向的堤岸。为了保证湖水流动,这条长堤有六处中断,中断处修了六座桥,这样内湖与外湖连接,又不影响人们从堤上穿行。堤的两旁,遍植杨柳芙蓉,湖中种满荷花菱角,不仅美化了风景,更方便了行旅和耕作。老百姓将之命名为“苏公堤”,即“苏堤”。 但是如何使湖中的野草不再生长呢?苏轼又有了一个绝妙的想法——在西湖中遍种荷花菱角,这是一个很超前的创意。把沿湖水面交给当地百姓种菱角,农民种菱角有了收入,同时也抑制了水草的生长。另外,苏轼还向朝廷请求,种植菱角的税收全部用在湖堤和湖水的维护保养上面。这样可谓一举三得。 卫生、生态与防疫息息相关,中医传统一直强调“治未病”,中国古代圣哲用心感知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存。苏东坡“天然自来水”的巧妙设计和对西湖的治理美化,其本意虽不完全是为了防疫,但客观上不仅起到了预防疫病的作用,而且加强了杭州的卫生、生态环境,在这套组合拳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养生防疫观念,凝聚了特有的东方智慧。 注释: [1] [元]脱脱等著:《宋史9》(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2000年,第8646页。 [2] [宋]庞安时等撰:《伤寒总病论·伤寒微旨论·伤寒明理续论合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190页。 [3] [宋]苏东坡:《苏东坡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1503页。 [4] [元]脱脱等著:《宋史9》(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2000年,第8646页。 [5] [宋] 苏东坡:《苏东坡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1504页。 [6] [宋]庞安时等撰:《伤寒总病论·伤寒微旨论·伤寒明理续论合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卷四,第190页。 [7] [元]脱脱等著:《宋史9》(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2000年,第8646页。 [8]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8页。 [9] [元]脱脱等著:《宋史9》(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2000年,第8646页。 [10] [宋]周辉:《清波别志 卷1-卷3》,《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为阅读方便,标点为笔者所加。 [1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三十五,中华书局,2004年。 [12] [元]脱脱等著:《宋史9》(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2000年,第8646-8647页。 [13] [元]脱脱等著:《宋史9》(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2000年,第8647页。 [14] 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60页。 [15] 赖正和:《苏轼与北宋政治变革》,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16] [元]脱脱等著:《宋史9》(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2000年,第86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