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开展了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在全国教育扩展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与非民族地区的差距缩小;第二,教育扩展使得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人口占比减少,中等及高等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增加,民族地区虽然在前一项减少更快,但在后一项的提高方面仍落后非民族地区很多;第三,过去16年间各地区人力资本密度有大幅提高,其中非民族地区由6.75%提高到20.79%,民族地区由4.94%提高到16.05%,但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密度仍然较低,地区差异呈扩大态势;第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对全国和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密度提升对全国和非民族地区人均GDP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但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教育扩展进程中,虽然民族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提升速度更快,发展趋势向好,但受限于教育基础薄弱的短板,与非民族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教育发展依然相对落后。因此,需要倾斜更多的资源来完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系,确保所有学龄儿童,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儿童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另外,推出的政策要更精准,重点从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确保优秀学子享有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入手,让民族地区更多适龄人口有机会接受高中及高等教育,从而进一步改善人口的受教育结构。 第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安家落户。民族地区既要利用好中央政府所提供的支持资源,充分发挥外生力量的作用,又要激发自身内在动力,提高地区公共服务水准,创造人才友好型环境,在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积极行动,不仅要避免人才外流,更要将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吸引进来,提高人力资本密度,形成高水平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三,改革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潜在的人力资本只有进行了合理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地区更要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规范劳动力进出市场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消除行业或部门流动壁垒,通过雇佣双方更自由的双向选择,让优秀人才在匹配岗位上贡献才智。 第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换,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为人力资本发挥价值提供空间。只有让教育水平提高的劳动力学有所用,有用武之地,才能释放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价值。 第五,在民族地区内部,要有针对性地关注重点省份或重点群体。民族地区内部各省区之间、省区内的不同群体间发展也不平衡,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有侧重、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扶持政策。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或贫困落后地区,要提供更加直接的帮扶,让学龄儿童能及时得到有质量保证的受教育机会,通过扶智实现教育扶贫,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注释: ①在本文中,民族地区特指内蒙古***、宁夏回族***、***吾***、西藏***、广西壮族***,以及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贵州、云南和青海三省。 ②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③参见孙志军、孟大虎:《教育、就业与收入不平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④⑧参见孟大虎、欧阳任飞、孙永强:《教育扩展对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⑤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⑥参见赖德胜:《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⑦参见魏萍:《教育扩展、分布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教育经济评论》2016年第3期;李祥云、刘慧、陈芸:《中国教育扩展、教育分布与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3期。 ⑨参见孙百才、张洋、刘云鹏:《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教育成就与教育公平——基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比较》,《民族研究》2014年3期。 ⑩参见何立华、成艾华:《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平等——基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实证研》,《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11)参见杨娟、周青:《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有助于改善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2)参见马骍:《人口红利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13)参见Fleisher B.,Li Haizheng.Zhao Min Qiang,“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92,No.2,2010。 (14)参见Krueger A.B.,Lindahl M.,“Education for Growth:Why and For Who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9,No.4,2001。 (15)参见Pelinescu E.,“The Impact of Human Capital on Economic Growth,”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22,2015。 (16)参见倪超、王颖:《战略人才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2期。 (17)参见王永水、朱平芳:《人力资本结构效应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18)(22)参见黄燕萍、刘榆、吴一群、李文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分级教育的效应》,《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19)参见王金营、贾少萌:《中国区域人力资本积聚路径和机制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4期。 (20)本研究依据国家两部大开发战略中提及的现行通用的地区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西藏***、***吾***、内蒙古***、重庆市共12个省、***和直辖市。 (21)参见王金营、郑书朋:《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东部与西部比较》,《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4期。 (23)参见周茂、李雨浓、姚星、陆毅:《人力资本扩张与中国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来自高校扩招的证据》,《管理世界》2019年第5期;纪雯雯、赖德胜:《人力资本结构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24)参见刘智勇、李海峥、胡永远、李陈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 (25)参见黄燕萍、刘愉、吴一群、李文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分级教育的效应》,《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26)参见王金营、贾少萌:《中国区域人力资本积聚路径和机制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4期。 (27)参见Pelinescu E.,“The Impact of Human Capital on Economic Growth,”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22,2015; 倪超、王颖:《战略人才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