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交往梯次递进下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2)

http://www.newdu.com 2020-03-23 《贵州民族研究》(贵阳 成杰 任新民 参加讨论

    三、民族交往梯次递进的影响因素
    和谐民族关系取决于民族交往的梯次递进,但民族交往是一个复杂系统,梯次递进并非自发形成,而需要一系列条件支撑。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民族利益满足状况、民族心理距离、民族认同贯穿民族交往的各层次全过程,是民族交往梯次递进的关键枢纽,且三者分别在民族生计交往、文化交流交锋、族性交融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一)民族利益满足状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离不开交往,交往也离不开生产,生产和交往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经纬线。为满足民族生产生活需要,民族在衣食住行等生计方面的交往构成最基本的民族交往。生计方面的民族交往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必需。即便宗教信仰差异较大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不密切往来,但毫不妨碍其商品贸易,藏彝走廊沿线的民族商贸便是如此。这种民族交往,旨在获取本民族所希冀的物质目标,利益满足状况是该民族的核心要素。长期而言,交往民族间的利益满足是对等和平衡的,长期失衡就会导致民族交往中断,民族关系倒退与终止。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民族生计交往会愈演愈烈,各民族间必将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民族生计交往深刻地体现出民族利益满足的关系。
    (二)民族心理距离
    民族交往心理和民族交往行为是民族交往的基本要素。民族交往行为决定民族交往心理,民族交往心理指导民族交往行为,行为是现象,心理突显本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并行不悖、各成体系。民族心理距离是民族间的亲密程度与理解程度,它是民族文化交往是否发生和文化交锋强弱与否的核心。在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交流交锋中,民族心理距离上升为能否实现民族继续深入交往的核心要素。倘若民族心理距离过大,彼此心生厌恶互不理睬,即便交往条件再充分也形同虚设毫无意义。徐黎丽在拉萨的调查发现,藏族即便将自己住宅楼中的第一层租给汉族,但除了收取房租外,几乎没有其他交往,更谈不上文化交流,双方的心理隔阂难以逾越。引发民族心理距离过大的原因很多,历史冲突、宗教风俗差异过大、彼此偏见等,都会造成民族之间互不信任、缺乏深入交流。反之,民族心理距离较小,交流就会深入。在民族文化交流交锋中,关注民族心理距离,致力于心理距离的弥合尤为重要。
    (三)民族认同
    与民族利益、民族心理距离等影响因素相似,民族认同的影响作用也贯穿于民族交往的始终,但在族性交融中最为突出。一个民族必须与“非我族类”的他族接触,民族认同才发生。[7](P7)民族认同区别本族与他族,对本族认同,对他族认异,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一系列动态过程。民族认同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对本民族认同、对交往民族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本民族认同是前提与基础,对交往民族认同是桥梁与中介,对中华民族认同是目标与结果。不同层次的认同可以并存不悖,高层次的认同并非一定取代或者排斥低层次的认同。[8]一方面,民族认同的认知与情感源于民族个体的亲身体验。民族个体自出生起,就身处特定民族中,该民族有特定交往的民族,在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受他族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依恋,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他族的认同或认异,这在族际通婚家庭尤其明显。同时,每个民族都置身于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他族能否深入交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他族认同或认异的程度。另一方面,民族认同中的行为倾向与该民族利益密切相关。单个民族势单力薄,其生存发展既有赖于与他民族交往合作,也有赖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使各民族利益最大化、功能最优化,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价值所在。中华民族认同整合各民族利益,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四、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如上所述,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是表与里、外与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民族交往能否顺利实现梯次递进,否则就会出现民族关系的停滞倒退甚至突然中断。结合民族交往梯次递进的影响因素,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应当弥合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增进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弥合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夯实和谐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要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9]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严重影响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少数民族广布的西部地区源源不断向东部输送原料,支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但西部发展滞后。近年来,西部增速很快,且具有生态优势、多民族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要发展特色产业,在国家扶持下实现跨越发展,力争成为发展热点区域。其次,民族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同一少数民族内部都出现了发展不平衡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改变以往“少数民族-汉族”的二元优惠结构,实现民族优惠政策的精准化。再次,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民族地区有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优势,但处于发展边缘,支撑发展的人才资本薄弱,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人才“东南飞”。国家、民族地区、发达地区必须联合发力,助力民族地区教育、交通、医疗、住房等民生建设。
    (二)尊重文化差异、缩短民族心理距离,强化和谐民族关系的文化支撑
    地域是孕育民族的空间格局,也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定民族环境决定特定生产方式,衍生相应服饰、饮食、习俗等,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构成民族差异,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必须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才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各民族文化交锋与冲突,为缩短民族心理距离提供条件。各交往民族生产生活相互补充彼此依存,建筑风格、服饰饮食习惯相互借鉴,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断涵化、变迁、发展。在民族文化交流交锋中,有的文化消融,有的积淀,又有新的民族文化产生,但更多地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涵化。文化涵化以生产生活现象为开端,最终影响深层次信仰、价值以及民族心理。这一过程便是民族心理距离缩短的过程。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稳固和谐民族关系的精神保障
    要坚决反对、制止、打击“两种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自视自己即中华民族,对少数民族置若罔闻。狭隘民族主义保守孤立、排斥异己,成为民族分裂主义的滋生土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都会严重阻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其次,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有精神家园是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形成的共同意识、共同文化心理,是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精神依托,是构建民族和谐关系的重要保证。再次,要认真培育与践行“五个认同”。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对伟大祖国认同。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要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认同问题,与“五个认同”相辅相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10]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徐黎丽.接触与非接触——影响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A].吴晓萍,徐杰舜主编.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4]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5]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张扬——当代世界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试解[J].世界民族,2005,(4).
    [6]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8]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7,(2).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