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在安徽省各地废旧物资回收部门的积极协助下,很多市县文物、档案部门从杂铜、废纸中拣选出不少文物,其中部分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0年1月,宣城县文化局从县废品回收公司仓库拣选出一组青铜器,后由宣城市博物馆收藏。 被收藏的青铜器中,有一件夔龙纹鼎,方唇,侈口,折沿,弧腹,圜底,三兽蹄足,两端粗中间细,口沿上直立双耳,耳外侧饰两道凹弦纹,口沿下方饰有两周弦纹,弦纹间填变形夔龙纹。底部有三角形铸缝接痕,遗烟炱痕迹,系实用烹饪器皿。通高16.3厘米,口径16.5厘米。 青铜鼎是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的食器,亦是奴隶主贵族用以“别上下、明贵贱”的重要青铜礼器。它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历经各个朝代,一直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在青铜器中使用时间较长,因而器型和纹饰变化也很大。 此鼎器壁较薄、分量较轻,立耳微撇、三兽蹄足细高,这与安徽铜陵市金口岭出土的西周时期重环纹鼎大体相似,体现了江南青铜器份量轻、器型小的特点;从纹饰上看,其腹部主体纹饰与安徽铜陵县出土的西周时期夔龙纹鼎纹饰类似,夔龙身体呈曲折形线条,两端各有一龙首,隔身对望,三组图案连续排列,尤其在蹄足上方图案分组处,龙首相对颇似兽面纹。这种纹饰与中原西周中晚期多见的两头龙纹相仿,但变化较大,表现在不施地纹,只以线条形式构图,且线条粗细深浅若一,工整细密,简练生动,地方特色显著。由此可见夔龙纹鼎与皖南一带出土的西周晚期铜器,在风格和特征上有很大的一致性。(王爱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