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在赫哲族地区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从语言与文化、民族关系的角度,探讨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的保护有助于濒危赫哲语的保护与传承。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赫哲语的现状和保护传承路径,提出赫哲语传承的三点对策。建议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必须协同合,以人为本,重视活态传承力量,加强赫哲族语言文化传承氛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濒危语言; 赫哲语; 保护与传承; 作者简介:史春颖(1991-),女,黑龙江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赫哲语及文化、濒危语言。 基金: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资助课题“濒危赫哲语历史和现状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兼论语言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2019067)的阶段性成果;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语言保护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语言(Language)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从语词涵义角度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著有《语言与文化》这一经典论著,将语言学和人类学相结合,开创了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语言与文化有差别但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内容要依靠语言传达和表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民族研究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一个民族有无自己的语言,使用何种语言,语言的使用状况如何,这些都是构成一个民族特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几乎同人类的种种活动都有密切关系,人们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需要借助语言进行,以我国北方多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为例,在蒙古语中有大量反映畜牧名称的词,不同岁数的牛羊也有不同的名称;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历史和现存的特征,每一种语言都是经历许多时代的产物,类似于考古雪山峰的文化堆积层,是不同时代一层一层堆积起来的。赫哲族渔猎文化历史悠久,现存赫哲语中还保留大量鱼类词,如:imaχa“鱼”、abtχ藜“鲫鱼”、talaχa“烤鱼”、talq藜“生鱼”,这些词反映了自古以来鱼类和赫哲族生活紧密联系。 二、从语言濒危的影响看语言保护 语言功能的退化直至消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功能逐渐减弱,经过安全、稳定但受威胁、受侵蚀、濒临危险、有严重危险、情况危急直到灭绝。语言从有到无,其所承载的文化、语言的思维方式都将受到影响。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各民族使用着上百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语言濒危、消失,对语言使用群体来说失去了本民族语言;从语言资源观来看,是世界语言资源的损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戏剧、民间故事、神话、寓言、诗歌、唱词等等口头表达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展现。伊玛堪是赫哲族的长篇史诗,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赫哲语濒危加剧,目前只有部分老人掌握赫哲语,伊玛堪的传承岌岌可危。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热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伊玛堪的传承工作日趋规范,对赫哲语保护起了积极作用。目前有国家级和省级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六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指导下,每位传承人组织成立一个传习所,学员20—50人。所学教材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结合早年采录的伊玛堪音频,与赫哲语专家贾玉平一起编写的《希特莫日根》和《沙伦莫日根》。为了学员学习方便,教材中用汉字标注赫哲语读音,部分学员初学伊玛堪时,是靠死记硬背汉字发音来背诵这些文本,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还原伊玛堪说唱的原貌,是“走样”的伊玛堪,学员学着吃力,听众听起来也觉得生硬,学习效果欠佳。传承伊玛堪的首要条件是会说赫哲语,而赫哲语的重音都落在第一个音节上,因此把握语调是说唱伊玛堪的关键。笔者访谈几位伊玛堪传承人和赫哲语教师都表示:“伊玛堪传承的主要困难就是学员们不会语言(赫哲语),语调更是掌握不好,所以说唱伊玛堪的关键就是学赫哲语。”可见,语言濒危直接影响其所承载文化的传承,原生态文化的传承需要本民族语言做支撑。掌握不好本族语言,传承的文化也是“变味”的文化, 语言能反映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一种语言便打开一道认识世界的新门,语言是人们认识了解事物的工具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每一种语言都是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经验和体会的累积,是珍贵的财富。语言的交际功能使得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得以传承,慢慢积累形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语言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为例,生物学家调研时发现两种外形、气味十分相近的植物,肉眼很难辨别其差别,参考当地语言,发现有不同名称,从而证实两个物种确有差异。语言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其交际功能、传递信息的功能上,而且还有其社会经济的效用。赫哲族自古以来以渔猎为生,赫哲语中有相当丰富的鱼类词汇,目前有很多鱼种已经消失,但赫哲语还保留了这些鱼种的词,可以通过它研究其来源。但如果记录这些生物的语言都消失了,那这些物种也就很难为人所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很难深入。 语言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重要标识。本民族的人对自己的母语都有天然的感情。费孝通先生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思想,56个民族为“多元一体”中的“多元”,民族之间是平等、互利互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多元”的民族语言不仅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语言资源宝藏。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和我国的赫哲人族源相同,2017年6月,中国饶河县举办的赫哲族第十届乌日贡大会邀请俄罗斯哈巴边区20多个那乃人前来,访谈对象尤金兰和尤秀云都在此期间用赫哲语与那乃人交流,二人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不曾相识,但语言相通,交流起来感到很亲切。据了解,目前俄罗斯哈巴地区的那乃人约有2万余人,当地那乃语保存和传承情况较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双边交流的机会增多,2018年5月—10月,同江市组织开展中俄边境文化季系列活动,该活动为中俄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与境外的那乃人的广泛交流对国内赫哲族语言文化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