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非遗传承与濒危语言保护——以赫哲族史诗伊玛堪说唱的保护经验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20-04-10 《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 史春颖 参加讨论

    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看赫哲语的保护
    (一)濒危赫哲语的现状
    经过多次调查,看到目前赫哲语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能说纯正赫哲语的赫哲族日趋减少。何学娟等人在2002—2004年调研时,就指出现阶段的赫哲语是仅存在高龄老人的记忆中的一些单词和短语,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老人故去、一些身体状况欠佳,能说一口纯正且流利的母语的人越来越少。二是赫哲语掌握状况在局部范围内大幅度提升,语言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开办伊玛堪传习所,配专门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授赫哲语,学员人数不断增加,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普及,学习内容也在持续更新,现阶段《希特莫日根》全部章节各传习所都已学完并通过省非遗中心的考核,自2018年开始,全部学员开始学习《沙伦莫日根》,参加学习的赫哲族母语水平均有所提升。以尤文兰伊玛堪传习所的学员尤明芳为例,2016年以前,她只能凭借儿时父母对话中的记忆,说几句“你好、你吃了吗”等日常用语。自参加传习所,系统学习两年后,现在能独立说唱整部《希特莫日根》。诸多学员情况类似,如吴玉梅、董继红、毕秀琴等等。掌握赫哲语的人数增加、赫哲语水平有较大提升、赫哲语使用的场合也随之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濒危赫哲语的活力有提升之势。
    (二)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规范化路径
    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中心承担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履行政策咨询,组织全国普查,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组织研究成果发表和人才培训等工作。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隶属于黑龙江省文化厅,负责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抢救和利用工作,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建设各市、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在此期间,各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相继成立,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逐步走向规范和系统化。同江市是赫哲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赫哲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几位优秀的伊玛堪传承人吴宝臣、尤文凤、尤金兰、尤秀云都居住在此,自赫哲族伊玛堪被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自上而下开展,现有国家级传承人两位、黑龙江省级传承人四位,另有佳木斯市级传承六位。传承人被赋予荣誉的同时也有了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现在已经成立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传习所,非遗中心定期考核、审查传承情况,检查传习所赫哲语的学习情况。新一代的传承人已经掌握几百甚至上千个赫哲语单词,能够说唱一两个小时的伊玛堪内容,学员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关注和走进伊玛堪传承工作的人也与日俱增。目前,在国家、省、市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伊玛堪说唱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呈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语言保护意识逐步加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号召“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列为首位,明确了语言保护的法律地位。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开启,全国范围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含濒危语言)、汉语方言和语言文化调查工作,越来越多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参与语言保护工作中,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区,记录和整理语料,在此过程中,学界的语言资源观和语言保护思想得以确立和扩大。诸多的民族知识分子和语言文化精英也积极参与、配合,部分人为传承本民族语言,利用微信、QQ等网络手段,组织建立赫哲族语言文化学习小组,在线上开展赫哲语教学。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各民族平等,各民族都有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赫哲族人语言文化自信。访谈对象尤金兰表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怕被别人瞧不起,有时候羞于承认自己是赫哲族,1949年以后,国家明确各民族平等,而且我们人口较少的民族有各项优惠政策,我为自己是赫哲族感到骄傲。”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各民族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随着国家、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在语言保护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对赫哲族的语言保护意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影响,越来越多的赫哲族人自发参与到语言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并且还在积极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学习赫哲语,赫哲语传承工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必须有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协同配合
    语言保护是项系统性的工程。家庭、学校和社区是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传承场。家庭教育、学校教学和社区培训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有利于濒危赫哲语的保护和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家庭是语言文化传承的最后一道防线,若家庭中出现代际传承断裂,语言走向濒危则是必然。学校是开展系统、规范化教学的场所,研究表明5—12岁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在学校开展赫哲语教学,能够促进赫哲语的传承。2000年以来,三所赫哲族乡中心学校陆续开设赫哲语课程,每周1—2节,使用同江市教育局编写的校本教材《赫哲语》。学校课程的开设给予赫哲语言文化传承和展示的空间,帮助学生从儿童时期形成多元文化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社区的语言文化活动主要以传习所培训为主要途径,利用广播、讲座、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感染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事业中。多方合作,家庭、学校和社区形成合力。
    (二)必须以人为本,重视活态传承力量
    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语言文化都靠口耳相传,赫哲族中的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在赫哲语和赫哲族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纯正的赫哲语只有少数高龄老人掌握,及时利用现代录音、录像设备记录这些老人的语言面貌是当务之急。学校的赫哲语教学也要依靠掌握语言的教师实现。赫哲族文化中桦树皮技艺、鱼皮画技艺、伊玛堪说唱等,依托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力量,完成责任保护单位的资料收集、影像采录工作,传承人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履行传承责任和义务。语言文化传承都需要教师和各级传承人,给予教师和传承人适当的工作补贴,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提高业务素养和工作热情。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中活态传承的力量是语言保护的可持续之路。
    (三)必须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氛围
    在日常生活、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各个领域,不断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承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培养本民族成员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为例,2017年饶河县举办乌日贡,全国赫哲族同胞在此欢聚,大会给他们提供了展示传统渔猎文化的平台。笔者有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亲身体验了赫哲族风情的音乐、舞蹈及各项体育活动。赫哲族聚居区的代表们身着民族服饰,表演了以萨满文化为核心的音乐、舞蹈,参加了伊玛堪、嫁令阔等比赛,展示了古老的鱼皮制作技艺。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展示和宣传,潜移默化中强化族群对民族文化的关注,逐步形成传承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安俊.赫哲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戴庆厦.论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国情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何学娟.濒危的赫哲语[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5]史春颖.新时期赫哲族聚居区的语言保护及成效——以黑龙江省饶河县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
    [6]王跟国,孔志恩.云南德宏波拉人的语言传承及原因[J]贵州民族研究,2018,(4).
    [7]张艳华,吴大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以云南省大理市白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2).
    关于我们 CNKI荣誉 版权公告 客服中心 在线咨询 用户建议 知网推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