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印度汉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21世纪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印度汉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印度学界虽有重视当代中国研究的强烈意愿,但是不得不面临高层次汉语人才匮乏的现实。虽然从总体上说,印度关注中国和研究中国的大走向并没有改变,但是高级汉语人才的短缺必将加剧印度当代中国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目前情况下,中国国家汉办可以尝试进行印地语等大语种的教材开发,培训者培训(TOT)以及为国内的南亚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南亚中心/印度中心)搭建交流桥梁等替代性解决方案,等待中印两国整体社会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印度汉学研究或将迎来自己的爆发式增长。 1.高级汉语人才的短缺必将影响印度当代中国研究的水平 目前印度一共有568所大学,包括国立和私立在内的22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一般说的在印高校接受汉语学历教育的人数约为2000人,这是按照每校100人的在读学生规模估算出来的,其中还包含了预科班的人数,但是这些学生当中有近50%的人并不能升入下一个年级继续学习。如在2013年度,(18)中国学院共有112名学生,其中预科班学生为41人,经过一年的语音学习和汉字的认读练习后,他们当中近一半人不能适应,只好转入其他专业,剩下的人升入本科一年级继续就读,在随后三年的本科学习中,还会有人因坚持不下去而退出,这从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每班人数维持在12~15人左右就可以看出。 汉语教学的学历教育最终培养的是三个层次的人才:本科毕业对应通用汉语人才,可以从事导游、接待与一般交际场合适用的职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对应复合型汉语人才,能从事专业的文字翻译和高级别会议的口译工作;博士研究生毕业对应高级汉语人才,可以成为进行专业研究的汉学家(中国通)。近20年来印度高校中文系博士毕业生人数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如果说之前是因为中文系学生就业面窄而只好继续深造的话,那么现在则是因为就业门路拓宽后继续攻读博士就不是最优选择了,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印度汉学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不足问题。 在2016年召开的第九届印度中国学大会上,主办方说:“目前全印度专注于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只有五六十人,但跨学科的学者人数有10倍之多。”(19)但是我们知道印度中国问题研究者中不少人既不懂汉语而无法阅读第一手的中文材料,也没有接受过有关中国历史、地理与文化方面的基本训练,只是单纯借助英文材料来解读中国社会,这已“造成印度当代中国研究难以在国际汉学界树一家之言”(20)的后果。 从以“汉学三博士”为代表的印度早期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中,既可以看出其深受欧陆东方学研究他者传统的影响,也能发现其关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特点,目的就在于借助不同语种的材料来认识印度文化自身。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印度汉学家对中印关系的走向出现了两极化看法,对此沈丹森敏锐地指出:“一些著述对中印关系的看法不是过于偏激,就是过于辩护。他们有的刻意植入推广中印友谊的观点,有的则为宣扬民族立场,而不带批判性地解读相关资料或事件。”(21)现在印度高级汉语人才的短缺势必会造成进入印度汉学研究队伍的人数不足,进而影响印度中国研究的整体水平。 2.国内南亚中心/印度中心在中印学者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南亚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南亚中心/印度中心)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桥梁作用,为中印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创造机会。 谭中说:“印度和中国要搭起一个桥梁的话,需要有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作为根基……才容易搭起中印交流的桥梁。中印就是缺乏这样的桥梁,中国学者一方面不在印度,一方面没有Empathy(移情作用),而使得桥梁形成不易。”(22)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的”季羡林先生曾撰写《中印文化交流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著作,他还走遍印度各地,向印度人民介绍中国文化,又把在印度的见闻和感受告诉中国人民,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领军人物。2008年,时任印度外交部部长的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代表印度总统辛格向季羡林授予印度最高荣誉“莲花奖”,就是为了感谢他“多年来在印度学研究方面做出的成就,以及对于印中两国友好做出的巨大贡献”。(23) 现在斯人已逝,国内的南亚中心/印度中心应该自觉地承担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角色,为增进两国学者之间的人文合作发挥桥梁作用。自1982年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和社会科学院系统纷纷成立了南亚中心/印度中心,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南亚学会、南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的印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的南亚研究所以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印度中心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后起之秀的深圳大学的印度研究中心。自1984年以来,深圳大学就先后开设了印度文学、中国印度文学比较、中国印度诗学比较、印度文化史、印度电影欣赏和印度文化概要等课程;2005年7月,该校印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08年11月,谭云山中印友谊馆正式开馆,时任印度驻华大使的拉奥琦(Nirupama Rao)和徐悲鸿之子徐庆平等人纷纷致电和题赠,被印度媒体称为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事件”;2011年12月,印度研究中心被确认为“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在,深圳大学的印度研究中心成为中印学术与文化交流、中印友谊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接待了众多印度著名学者、政要和各界人士来访,并主办了一系列重要学术会议及文化活动,如2011年的泰戈尔绘画作品展、2012年的第四届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2014年的中国印度关系与世界新格局学术研讨会以及2018年的谭云山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世界印度学家大会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