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组织建立的十五乡联谊会,基本沿袭明清时期的两级神明信仰体系结构框架和两级轮值体系。按照新的行政区划,华坑和黄屋并不隶属于黄埔区,由于行政区划原因造成他们无法继续参与传统轮祀体系。 十五乡联谊会活动经费由镇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加上民间集资和群众捐助。按照联谊会职能和分工,十五乡联谊会每个分会主要负责菩萨神像的供奉轮流和每一年朝王的安排、神像的翻新维修、旌旗翻新、巡游队伍服装、供品等事项。 与明清时期朝王仪式相比,重新恢复的五子朝王,是政府文化部门通过行政权力整合了民间祭祀组织力量,将传统时期的民间祭祀活动表演化和仪式化,使之成为一种集民间祭神与舞台表演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这集中表现在,集中五个分会同一时间(正诞日上午)在南海神庙前广场举行拜祭南海神庙仪式,这些仪式由政府文化部门策划,有固定的流程,其中包括:当年主祭者宣读祝词、主祭者和各“安”朝王代表叩首敬香和奠酒、主礼人献贡、主礼人和各“安”朝王代表撒圣和派利是糖果、礼毕依次退场。待仪式化和表演化的“五子朝王”结束后,各“安”返回各“安”辖境内,开始传统的“舁神出游”活动。 在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地方社会中的基层社会结构和文化权力网络发生改变,基层社区政治管理强化、宗族力量的式微、生产方式和劳作模式的改变等等,这些因素,使得诞会的呈现方式、祭祀组织的主持者身份、资金来源、民众在诞会中的自主性、游神边界等具有了新的民俗文化特征。以夏园分会重建祭祀组织结构、游神路线以及活动经费来源所发生的改变为例: 夏园旧时分三乡五隅,三乡:夏园乡、墩溪乡(含墩头墩尾、东平坊、花社)、正心街乡(分上街、下街)。五隅:夏园、墩头墩尾、东平坊、花社、正心街,这三乡五隅供奉的是“大安”。2002年黄埔区推行“撤镇设街、撤村建居”政策后,夏园村转制成为新型社区,传统时期供奉“原安”的东湾村被划入夏园社区。因此,在重新恢复的十五乡联谊会中,遵照传统巡游观念的边界范围,东湾归入南湾分会的轮值体系,并未按照行政区划范围纳入夏园“大安”轮值体系。 夏园分会内游神路线的重新制定,依照旧制,基本保留传统路线,又顺应新城镇发展,增加了两个新的点。夏园新圩和大基为新增加的两个巡游点。1980年代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将夏园第八、第九社的部分社员搬迁到一片果园地,后称夏园新圩;大基亦是由于城里坊人口增长,原有居住地不足,便将土地申请改建住宅,发展为一条街巷。在重新制定巡游路线时,这两个点的居民们向夏园分会提出申请,经征求村民同意后方增加入神明巡游路线中。因此,大安巡游新的路线为:夏园新圩—夏园社区—正心街—东平坊—敦厚—敦美—大基—塘边坊—水关坊—兴贤坊—城里坊—兴贤坊南园徐公祠。 明清时期,夏园祭祀集团里,波罗诞迎神赛会所花费用由“大安”的庙产支出。现代波罗诞,活动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夏园社区(此处为行政社区)的名义,向黄埔区文化局申请“五子朝王”仪式表演的专项工作经费。原本,黄埔区划拨给各社区的工作经费约6000元,经过各社区申请,提高到8000元。然而,每年各分会游神实际支出费用为两万多元,政府补贴经费明显不足。因此,另一个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夏园社区(此处为行政社区)。然而,夏园社区内的东湾经济社,属于“原安”祭祀组织体系,并不参与“大安”巡游的各项活动,因此,这部分经费不能从夏园社区集体经济中支出。夏园社区有十三个经济社,除东湾外,其他十二个经济社集体分摊这部分费用。具体各项分摊方案,由经济社单独(或联合)向夏园社区提出,经夏园社区同意后按照方案进行经费分摊。 余论 在探讨民俗学的学科本位问题时,赵世瑜反复强调“传承”这一概念对民俗学的重要性,他认为,“传承”是民俗学研究主体、“传承”是民俗学的核心概念。对“传承”概念的理解,需具备一种历史的视角,这种视角并非对历史文献的单一运用和解读,它需要将民俗事象置入具体历史社会背景中,以一种“历史上的民众日常生活”眼光去看待民俗事象及其演变,从而思考民俗传承机制、民俗结构过程和民俗实践路径。本文是以长时段视野研究某一民俗事象传承的尝试。 将具体的民俗事象置于区域社会和历史文化生态中考察会发现,每一民俗事项皆有其核心传统因素,即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中,使此民俗事项保持“何以为此而不为彼”独特性的那一些因素。作为一种延续千百年的集体性民俗活动,诞会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宗教性、区域性以及现代性等复杂特征,除诞会组织这一核心民俗因素之外,必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它的传承,例如神明信仰、宗族竞争等等因素,本研究只触及诞会研究冰山之一角,需要持续、多元视角继续进行研究。 站在民俗学学科本位研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诞会,一方面关注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诞会的神明崇拜、诞会组织结构、信仰群体、组织方式、社会功能等,如何随之发生改变,在重构民俗事象历史形成发展过程中,试图探寻影响诞会传承和发展最为稳定、核心的民俗因素。一方面也是在思考,在现代非遗保护以及乡村建设中,在保持诞会民俗文化特征基础上,如何发挥诞会祭祀组织的传统社会功能,为现代社区和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章刊于《节日研究》2019年第1期 )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