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温经楼年谱》是乾嘉时期圣裔学者孔广林自撰年谱,现存著者原稿本,以及后人抄本一部,都曾在民国时期辗转归孔德学校,而最终入藏首都图书馆。谱主孔广林,不惟是乾嘉时期山东礼学的代表,更开清代郑玄著作辑佚之先河。《温经楼年谱》记载广林一生读书、应试、交游、治经诸事,是系统研究其生平学行的第一手史料。此外,该谱对孔氏家族家学传承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有直接反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温经楼年谱》 孔广林 版本 史料价值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年谱是一种特殊的史书体裁,它既具有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特征,又以编年的形式记载谱主生平事迹,因此兼具纪传、编年二体史书之长,是知人论世的重要史料。根据撰作人的不同,年谱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撰年谱,由谱主本人撰写,逐年增订或事后追忆;二是他撰年谱,多为谱主去世后由弟子、友朋或后学追述而成。历代年谱中,又以自撰年谱较为少见。年谱之学,自宋而始,至清而盛。《温经楼年谱》即为清人自撰年谱之一种,记谱主孔广林一生读书、应试、交游、治经诸事,然因未有刊本问世,一直以来束诸高阁,所以鲜被学者关注和利用。庆幸的是,首都图书馆不仅藏有该谱稿本,还有后人抄本一部,皆世所仅存。今欲在比较稿、抄本的基础上,对其版本、史料价值等略作探究。 一、版本与流传 《温经楼年谱》谱主孔广林,原名广枋,字丛伯,别号幼髯,晚年自号赘翁,山东曲阜人。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享年69岁。乾隆年间廪贡生,署太常寺博士,晚年受封刑部广东司候补主事,未就任。孔广林是孔子第七十代裔孙,衍圣公孔传铎之孙,经学家孔广森之兄。他早年便绝意棘闱,覃心三礼,撰成《孔丛伯说经五稿》37卷,颇得礼学之要。平生又以表彰郑玄为职志,著有《通德遗书所见录》72卷,辑郑学18种,用力至勤,多有发明。是以阮元尝有“海内治经之人,留心郑学者,如常博,斯可谓专且勤矣”之赞誉。此外,孔广林还“深于曲学,尤精元剧”,曾将所作传奇、杂剧、南北散套小令汇成《温经楼游戏翰墨》20卷、《续录》1卷,在清代戏剧学史上也据有一席之地。 首都图书馆现藏《温经楼年谱》两种。一种为稿本,一函两册,不分卷。乌丝栏,半叶10行,行20字,双行小字夹注,楷书。版心上端有黑鱼尾,中书“年谱”二字,下为页码。每年顶格书写,正文皆低二格,凡遇须尊敬字样均提行且高出栏上一格。首页有朱文“首都图书馆藏书之章”印,末页则有白文“臣彝曾读”印。另一种为抄本,一函一册,不分卷。版心上端书“年谱”二字,下为页码。行书,有朱文校改。内有朱印“首都图书馆藏书之章”,其他书写格式与稿本相同。 谢魏《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黄秀文《中国年谱辞典》、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皆著录该谱,但对该谱之收藏情形及谱名等多有误解。如来新夏先生在《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著录《温经楼年谱》称:“原题《阙党赘翁自叙》,清孔广林自编,清稿本”,“以乌丝栏半页十行纸清正,分订二册。北京图书馆藏。”但检索国家图书馆藏书,未有是谱记录;但我们在首都图书馆则发现了《温经楼年谱》的两种版本。另外,来先生及有的学者认为是谱又名《阙党赘翁自叙》,实则此乃孔广林的署名,而非谱名。之所以有此误解,可能缘于未曾亲验该谱。 《温经楼年谱》原为孔广林晚年自撰年谱。据该谱嘉庆十二年(六十二岁)条记载:“予自去秋追忆六十年来少而壮,壮而衰,中间事实,自叙《年谱》,录示诸儿。”可知,是谱始作于嘉庆十一年(1806)谱主六十一岁时。但首都图书馆所藏《温经楼年谱》稿本、抄本皆无牌记、序跋,难以断定到底是何人何时所记。但通过阅读《年谱》文本,比较两本异同,我们大致可以断定两部年谱的成书时间。 首先,抄本据稿本朱笔增字、改字或换行之处颇多。稿本、抄本记事皆至“嘉庆十九年甲戌、六十九岁”条止,且本年并无孔氏活动具体内容。所不同的是,稿本分两册,“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四十八岁”条及之前为一册,其后为一册,通篇皆有句读;抄本不分册,且句读至“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四十五岁”条止,以后历年再无标示。抄本中有多处一行未完,则朱笔空格,另起一行书写,以求与稿本每行字数相同。抄本其他改动之处,如“九岁”条增一“日”字,“十一岁”条置换“刻一”为“一刻”,“二十一岁”条改“暎”为“煐”、“四十五岁”条改“金兰”为“兰交”等等,皆为朱笔校改。经过与稿本进行比对,我们发现,抄本改动之处,皆以稿本为依据,欲与稿本保持一致。 其次,稿本、抄本皆有因避讳而缺笔或改字之处。避讳,是断定古籍年代的重要依据。清代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避讳制度甚严。陈垣先生称:“清之避讳,自康熙帝之汉名玄烨始,康熙以前不避也。雍乾之世,避讳甚严,当时文字狱中,至以诗文笔记之对于庙讳御名,有无敬避,为顺逆凭证。”稿本中凡遇“玄”“眩”“弦”字,皆缺最后一笔,而“宁”字不讳,可证其为道光之前所记。又谱主孔广林嘉庆十九年四月去世,且谱中有“自叙《年谱》,录示诸儿”等语,因此基本可以断定稿本为谱主本人自撰。抄本则恰相反,遇“玄”“眩”“弦”“歷”字皆不避,而“宁”字出现九次,但只有六处缺笔,殊为不解,首都图书馆著录为“民国抄本”,不知其所据为何。 此外,稿本末页“臣彝曾读”钤印也为我们断定稿本年代提供了重要信息。“彝”当指孔宪彝。孔宪彝,字叙仲,号绣山。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官内阁侍读。嘉庆十三年(1808)生,同治二年(1863)卒,享年五十六岁。那他与孔广林又是什么关系呢?《孔氏大宗谱》有详细记载,我们据之将二人关系勾勒如下:“孔传铎(袭封衍圣公,孔子第六十八代孙,广林祖父)—孔继泂(传铎第三子,广林之父继汾同母兄,即广林伯父)—孔广彬(继泂第四子)—孔昭杰(广彬长子)—孔宪彝(昭杰次子)”,二人服属未远,因此宪彝对广林生平著述很了解。孔宪彝撰有《阙里孔氏诗抄》,载孔广林诗二首,并有小传,称广林“生平著作一百三十二卷,凡四十四万五千余言”。查《温经楼年谱》“嘉庆十八年癸酉、六十八岁”条,广林自云:“通计生平所著,内集、外集,凡百三十一卷,为字四十四万五千有奇。续录《外集》一卷不在算。”孔宪彝所论与此正合。连卷数、字数都统计得如此准确,若未亲目《温经楼年谱》恐无可能。而孔宪彝所编《阙里孔氏诗抄》所录广林诗《鸳鸯篇并引》《甲午九月避寇乡居作》两首,皆出自《年谱》之中。因此,基本可以断定“臣彝曾读”之“彝”系指孔宪彝。 关于该书之流传,据书内旧书签所标示“著者原稿本”“北平孔德图书馆藏”等字样,可知《温经楼年谱》稿本曾在民国时期入藏孔德学校。那么,年谱是如何由曲阜而辗转流落北京的呢?桂文灿《经学博采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据他称:“壬子之秋,予获交博士(指孔广林——笔者注)从孙绣山舍人于京师,稔知博士之学,并闻舍人云,博士遗书稿本藏于家,汉阳叶润臣舍人曾录其副云。绣山舍人名宪彝,道光丁酉举人,官内阁中书,以文学见称于世。尝辑存《阙里孔氏诗抄》《曲阜诗抄》共若干卷刊之,自著诗文稿共若干卷。又以先儒陆道威尝著论谓,王者宜藏书于孔氏,一代典章文集录送其贰,凡书皆萃焉,以为斯文之宗主。……舍人因商之宗公,于奎文阁制大厨七,阮文达属以角、亢、氐、房等字编之,将求海内经籍藏之阙里。舍人又于京师公邸建致经堂先庋之,俟盈箧则载以归云。”据此,加之“臣彝曾读”钤印,我们可以推知,孔宪彝因编选阙里诗文曾借读过《温经楼年谱》,后来其赴京为官,将该谱携之入都亦在情理之中。 桂文灿在这段话中还谈到,叶润臣曾就孔氏藏书录副,录副之书是否包含《温经楼年谱》,尚需要进一步佐证。考叶润臣(1811-1859),即叶名澧,字翰源,一字润臣,湖北汉阳人,出身书香世家。先世自江南溧水迁汉阳,世有魁硕巨儒。祖父叶继雯,嘉庆间曾官给事中,侃侃建言,世称云素先生。父亲叶志诜,是清代著名藏书家。兄为清后期著名疆臣叶名琛。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同文馆、玉牒馆帮办,内阁侍读,至浙江候补道员。居恒嗜诗,著有《敦夙好斋诗集》等。国家图书馆现藏孔广林《郑学十八种》抄本,内有“汉阳叶氏藏书”钤印,书末有跋云:“嘉庆六年(1801)岁在辛酉,夏六月,偕俞理初上舍借校于后孙公园研山草堂。汉阳叶志诜记。”由此可知,叶氏自嘉庆年间已经收藏有孔氏所著之书,叶名澧抄录孔广林藏书,很可能是受其父叶志诜影响。 孔宪彝去世后,《温经楼年谱》几经辗转,最终入藏孔德学校。孔德学校始创于1917年,是华法教育会利用庚子赔款的退款在北京筹建的新型学校。由蔡元培、李石曾组织创办,蔡元培为校长。当时的北大教授沈尹默、马叔平、钱玄同、沈兼士、朱希祖等人皆曾在此兼课。“孔德”之名并不与孔子跟儒家有关,而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孔德的中文音译,蔡元培先生述该校宗旨说:“我们这个学校用‘孔德’的姓做校名,并不是说除他一个人的学问之外都不注意,也并不是就用他的哲学来教小学生。我们是取他注重科学的精神,研究社会组织的主义来做我们的教育的宗旨。为注重科学的精神,所以各科教学偏重实地观察,不单靠书本子同教师的讲授。” 孔德学校建校之后,便四处访求图书,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图书馆。据钱秉熊先生回忆:“自一九二四年起,由沈尹默、马隅卿等人去挑选购买图书。……共计买到经、史、子、集书二千四百三十三种,四万六千五百一十二册;方志类四百七十八种,七千一百二十七册;日文书籍四百二十九种,四百五十二册;词曲小说五百三十六种,五千四百五十六册;车王府曲本四千六百二十册;全馆共藏书六万四千多册。……鲁迅研究中国小说史曾来校阅看词曲旧小说。”时任图书馆馆长马廉,字隅卿,浙江鄞县人,近代著名藏书家、小说戏曲家,从其所选购的图书来看,显然对小说戏曲有所偏好。《温经楼年谱》稿本应当在此一时期入藏孔德学校,而抄本也有可能是馆员据稿本誊录的副本,今已不可考。不惟《温经楼年谱》,孔广林其他著作也曾入藏该馆。1934年,郑振铎先生编印《清人杂剧二集》时所参校的孔广林《温经楼游戏翰墨》即出自该馆,郑先生在《题记》中写道:“马隅卿先生将孔德学校图书馆所藏孔幼髯稿本《温经楼游戏翰墨》……见假入集。”此二集共一函十二册,第十册为孔广林《璇玑锦》《女专诸》《松年长生引》三部杂剧,皆据孔德学校图书馆所藏稿本影印。这很有可能是孔宪彝去世后流散市井的藏书。1952年,孔德学校图书馆藏书全部由首都图书馆接管保存,这批藏书后来成为首图藏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该馆较有特色的藏书,其中不乏孤本、珍本。 综上可知,《温经楼年谱》稿本是孔广林自撰,自嘉庆十一年到十九年陆续完成,孔宪彝曾借读,后在民国时期辗转归北平孔德学校,而最终入藏首都图书馆;抄本可能是叶名澧录副之本,抑或孔德学校馆员据稿本抄录而成,但尚待进一步考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