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西藏研究 >

吐蕃王朝时期的王妃身份与赞普继嗣探析(2)

http://www.newdu.com 2020-04-16 《藏学学刊》(第12辑) 李沛容 参加讨论

    三、“子以母贵”:吐蕃王妃身份与赞普继嗣原则 
    明确赞普王妃身份的等级之别,且མང་མོ་རྗེ与ཁྲི是区分长妃与普通王妃的标志性称谓,对判断赞普母妃的身份极有帮助。通过列举图表的方式,我们可反观吐蕃王朝时期历代赞普继嗣者与王妃身份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图表所示,联系前述内容,可以看出,吐蕃王朝时期赞普子嗣中存有嫡庶之分,多数赞普母妃为长妃身份。由于墀都松长妃芒姆杰和墀松德赞长妃没庐氏无子或子嗣早夭,[35]赞普王位才由小妃所生子嗣继承。故而,赞普王权在父系继嗣(以父子相承为主)的基本原则下,采取长妃之子优先继承制,即嫡子继承制。在长妃无子嗣或嫡子夭折的情况下,庶出子嗣才有继嗣权力。这可解释前述《册府元龟》中钦陵迫于“大义”,联同墀都松之舅麴萨若将墀都松扶上赞普王位一事。在芒伦芒赞薨逝后,钦陵军中另有墀都松之兄。长妃墀玛类未诞下嫡子前,此子应为赞普王位合法继承者。此时,墀玛类临产在即,遂有意隐匿芒伦芒赞薨逝消息,待产下嫡子墀都松方才行葬事,尚在襁褓之中的墀都松遂成为赞普王位合法继承人。而所谓的“大义”也包含有赞普王位嫡子继承制的因素。 
    倘若我们将历代赞普与母妃身份关系图示同赞普王妃身份称谓表结合起来,加以仔细分析,又可发现另一重要现象:自墀玛类以后,吐蕃历代长妃均出自那囊氏、蔡邦氏、没庐氏与琛氏,即四大“尚”族。[36]更为重要的是,因赞普王位继承原则为嫡子继承制,这决定了自此之后,赞普继承者的母妃也出自四大“尚”族。这一转折出现在墀德祖赞继承赞普之位的过程中。当墀都松猝然薨逝于南征途中,其长子拉拔布先于墀德祖赞登上王位。拉拔布在《底吾史记》中记为巴擦布察拉拔布(པ་ཚབ་ཚ་ལྷ་བལ་པོ)。据学者考证,其母妃为巴擦布氏(པ་ཚབ)。巴擦布氏成员在墀德松赞时期曾担任过诸多要职。[37]《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墀都松的王妃为琛妃赞玛脱脱登、芒姆杰、属庐妃、额洛妃等。从མང་མོ་རྗེ的尊号判断,芒姆杰应为长妃。《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未载明芒姆杰的名字,但绝不可能是墀德祖赞与拉拔布的生母。因拉拔布之生事并未在《大事纪年》中列出,说明其地位并不重要,应系庶出。[38]而墀德祖赞生母琛氏妃全名赞玛脱脱登,无相应尊号,墀德祖赞亦为庶子。墀都松薨逝时,墀德祖赞业已降生。而拉拔布能够在704-705年继位,知其可能以庶子身份继承赞普王位。 
    但是墀玛类拥立琛氏妃所生之子,迫使拉拔布引退,这其中隐含着深层次的政治意涵。从松赞干布到墀都松,吐蕃噶尔氏权倾朝野,噶尔父子执掌吐蕃大论之位长达半个世纪,一度危及赞普王权。墀都松与母后没庐氏墀玛类设计铲除噶尔氏后,意图引入舅族尚(ཞང)臣以制衡论(བློན)臣的势力,防范吐蕃王权再度旁落。况且,赞普母族外戚自吐蕃悉补野崛起于雅垄河谷之初,便是赞普王权的重要政治支柱之一。《赞普传记》载,松赞干布继位之时,“父王所属民庶心怀怨望,母后所属民庶公开叛离,外戚如象雄,犂牛苏毗、聂尼达布、工布、娘布等均公开叛变”[39],从侧面反映出吐蕃王朝崛起前夕吐蕃悉补野的主要政治架构。故墀玛类拥立舅臣势力较强的琛氏王妃赞玛脱脱登之子墀德祖赞,皆应源于此因。 
    于是,吐蕃王朝前后期的王妃来源及赞普母妃身份发生了一次较大转型。以墀德祖赞时代为界,此前赞普王妃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除来自吐蕃传统通婚圈的氏族外,亦有来自中原汉地、尼泊尔、突厥、象雄等的王妃。而自墀松德赞起,吐蕃王室的通婚范围大为缩小,主要是同吐蕃本土的氏族,如那囊氏、蔡邦氏、没庐氏、琛氏、属庐氏、茹荣氏等联姻。[40]受此影响,赞普继承者母妃可出身于外族,如芒松芒赞母妃为来自吐谷浑的昆交芒木杰赤噶[41]的时代已一去不返。赞普母妃被严格限定在吐蕃本土氏族,即琛氏、没庐氏、蔡邦氏和那囊氏四大“尚”族之内。即便是选自四大“尚”族中某一氏族的长妃无子或子嗣夭折,庶出的赞普继承者也均是从其他“尚”族王妃所生子嗣中选出,如墀德祖赞为琛氏妃之子,牟尼赞与赤德松赞为蔡邦氏妃玛甲东噶之子。在四大“尚”族中,琛氏又称琛杰氏(མཆིམས་རྒྱལ),原是与吐蕃王室悉补野氏有密切关系的地方势力,居于山南桑耶附近之琛域古域[42](མཆིམས་ཡུལ་དགུའ་ཡུལ),早在松赞干布祖父达布聂塞(སྟག་བུ་སྙ་ཟིགས)时代,两者就已联姻。吐蕃王朝建立之初,琛氏受封为左如(即约如)下部如本。[43]没庐氏为羊同氏族,驻于今后藏萨迦西北部,受封为如拉上部如本,在松赞干布四世祖墀聂循赞(ཁྲི་སྙ་ཟུང་བརྩན)时,已与悉补野氏通婚。蔡邦氏原为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统治拉萨河流域森波杰弃邦孙属下氏族,后协助悉补野氏攻灭森波杰,并与其通婚,松赞干布之母妃即为蔡邦氏。那囊氏则为西藏东北青海境内氏族,或认为即今青海通天河一带多弥(南国或南部族)大氏族,受封为伍如上部如本。[44]从分布地望及其同吐蕃王室关系来看,四大“尚”族是吐蕃王朝时期各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势力,即所谓的“上部之没庐氏、下部之琛氏、中部之那囊氏及大臣贝”的“三尚四论”,[45]而琛氏与没庐氏原本就同悉补野氏具有传统联姻关系。所以,吐蕃王朝后期之所以选择四大“尚”族作为固定的通婚对象,赞普继承者母妃均出自四大“尚”族,可以说是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之后,王室进一步协调与不同区域内新旧地方势力关系,将不同政治力量整合入吐蕃王朝统治权力核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拉本之母:赞普继嗣制度的转型及其政治内涵 
    由于吐蕃王朝时期,赞普王室的对外联姻是在墀德祖赞以后终结的。在墀德祖赞时代,吐蕃王室仍然同唐、南诏等联姻。那么,在墀玛类引入舅族“尚”臣势力、初步规范赞普继承者母妃身份后,墀德祖赞是否遵循其祖母的作法?此问题关系到墀德祖赞时代吐蕃内外政治格局及内部政治架构之演变,故不可不辨。要解决此问题,墀德祖赞极为重视的拉本王子母妃身份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拉本王子母妃身份,14、15世纪的后弘期藏文文献均记载姜擦拉本之母为南诏妃墀尊。如《汉藏史集》称:“赤德祖赞王迎娶南诏妃赤尊为妻,生下了一个相貌出众的王子,起名为绛察拉本”。[46]从南诏妃称谓看,墀尊似乎与墀德祖赞那囊妃芒保杰喜登均为长妃。此种情形在松赞干布时代也曾出现。松赞干布蒙氏妃名为赤木年东登(ཁྲི་མོ་མཉིན་ལྡོང་སྟེང),尼泊尔王妃名为墀尊(ཁྲི་བཙུན)。不过,尼泊尔妃梵文名为Bhrkuti(波利库姬)。[47]成书于12世纪的《柱间史》载,松赞干布王妃分别为珀岗蒙妃墀尊、苯波女象雄妃墀尊、木雅女东妃墀尊、里域女吞董妃墀尊、尼妃墀尊和汉妃文成墀尊,众妃均以“墀尊”称之。[48]因而不少学者认为墀尊原为吐蕃王后、王妃尊称,后世专指尼泊尔王妃,[49]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依此推知,南诏妃墀尊应并非其本名,只是尊号,意为南诏来的王妃,且应为普通王妃。另据《底吾史记》载,姜擦拉本是墀德祖赞长子。[50]若其母为普通王妃姜母墀尊,拉本应是以庶长子的身份成为赞普继承者。但是在拉本薨逝后的第三年,长妃那囊氏诞下王子墀松德赞,[51]说明长妃尚有生育嫡子的能力。立庶出之拉本而舍弃长妃嫡子的作法,显然有违吐蕃王朝时期嫡子优先继承的原则。 
    倘若如此,拉本王子的生母究竟是何妃呢?值得注意的是,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虽未明确记载拉本生母,却有为名为墀尊的王妃举行葬礼的记载。P.T.1288《大事纪年》称:及至鸡年(745年),“祭祀王妃墀尊之遗体”。[52]时值拉本王子薨逝后的第六年。此墀尊或为南诏妃。但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仅载有墀尊葬礼之事,未记载墀尊薨逝史事。按照吐蕃王朝时期的丧葬习俗,王室成员在去世后要行两至三年的停厝之礼,礼毕方可行“剖尸”下葬礼。[53]745年之前的两三年内,唯有一位王妃薨逝。P.T.1288《大事纪年》记:及至马年(742年),“赞普苏龙猎赞生于札玛。母后芒蒙吉薨。”[54]芒蒙吉即那囊芒保杰喜登。奇怪的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在此后并未提及芒蒙吉的葬礼。从文书有关王室成员丧事记载来看,凡是载明薨逝者,必在一至三年后载其葬礼。反之,若载明葬礼者,未必写明薨逝之事。作为墀松德赞生母的那囊氏,在薨逝后不载明其葬礼是有违常理的。但是若与“墀尊”早期为赞普王妃泛称,芒蒙吉(མང་མོ་རྗེ)为长妃尊称相联系,则745年行葬礼的墀尊应为742年薨逝的芒蒙吉,即那囊芒保杰喜登。至此,我们发现,拉本王子的生母墀尊,并非是后弘期藏文史料中所载的姜母墀尊,极可能是亦被称作“墀尊”的墀德祖赞长妃那囊芒保杰喜登。唯有如此,方可解释拉本王子为赞普继承者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由此可见,出于吐蕃王朝前期向外扩张的政治需求,虽然墀德祖赞时代吐蕃王室仍与唐、南诏等保持着政治联姻的态势,吐蕃内部的政治架构及其运作却在悄然发生着巨大转变。透过对拉本母妃身份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墀德祖赞以噶尔氏家族专擅权柄为鉴,延续了祖母墀玛类旨在抑制论臣势力、倚重舅族“尚”臣的作法,将赞普继承者母妃逐渐限定于四大“尚”族之内,改变了以往赞普母妃身份多元化的倾向。赞普王妃身份同赞普继嗣原则紧密的结合起来,演变为遴选赞普继承者的重要前提之一,即形成“子以母贵”的特殊政治文化现象。[55]赞普王室墀德祖赞时代因此成为吐蕃王朝前后期赞普继承制度转变的分水岭。 
    若由吐蕃政治演变历程来看,吐蕃王妃身份与赞普王嗣出身关系的变化,是吐蕃政治权力架构与内部各方势力关系调整的表现。诚如林冠群所言,吐蕃在青藏高原的扩张过程中,以联姻方式整合高原之各部落和势力,将其吸纳入吐蕃政治核心圈内。[56]但是自墀德祖赞时代起,吐蕃王室通婚范围和王嗣所出逐步固定于以没庐氏、蔡邦氏、琛氏、那囊氏为首的四大“尚”族中,暗示吐蕃权力核心圈的确立,同时反映出吐蕃王室整合青藏高原各部族势力进入统治核心圈的结束,而演变为相对稳定的政治权力架构。这同墀松德赞薨逝前吐蕃王朝持续性向外扩张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那囊氏母妃所生的拉本被认为是南诏姜姆墀尊之子的记载,恰好充分的体现出这一点。自此之后,吐蕃王嗣继承与后妃身份问题,伴随吐蕃王朝兴衰之始终。“子以母贵”的继嗣原则尽管避免了吐蕃王朝前期诸子争位的政治惨剧,但是王妃背后的“尚”族成为左右吐蕃政治走向的重要势力,导致赞普王室与外戚势力之间的持续性紧张和冲突,最终助推了赞普朗达玛猝然薨逝之后吐蕃政权内部的分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