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国家治理视域下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的运行机制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0-04-22 《思想战线》2018年第4期 丁忠毅 参加讨论

    三、府际沟通机制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同政策主体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有利于减少政策适应性成本和内耗,提高政策运行效能,理应贯穿政策实施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府际关系来看,对口支援边疆地区涉及中央政府、支援方与受援方政府、相关中央企业等多元治理主体。这些治理主体在对口支援边疆政策的运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协调沟通机制。
    第一,国家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作为我国边疆治理的重要政策,涉及全国数十个省市、中央各部委、中央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使数量众多的参与主体将其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有效完成对口支援的预期目标,在全国层面逐渐形成多个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全国性会议。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议是沟通协调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有关省际对口支援的各层级会议中,层次最高、权威最大的会议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组织召开的专题性全国会议,主要包括: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对口援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等。会议一般由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或相关领域的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中央相关部委、省级支援方和受援方党政主要负责人是主要的与会人员。中央相关部门通过多轮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当前对口支援政策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诊断,对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明确中央的政策目标和基本要求,同时也为支援方和受援方搭建了交流沟通、经验互鉴与利益协调的重要平台。
    二是相关部际联席会议。部际联席会是经国务院批准而设立的处理跨部门公共事务的一项工作机制。其设立初衷是强化各成员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以提高某项跨部门公共事务治理的效能。一般而言,部际联席会的设立坚持从严控制的原则。通过对国务院相关公开批复的查询,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部际联席会,是目前对口支援边疆政策实践中唯一的部际联席会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新疆办、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城乡建设部等41个成员单位构成,总召集人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人。部际联席会一般由上述成员单位和参与对口支援新疆的19个省市,以及新疆和新疆建设兵团的负责人出席,其主要功能是对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进行沟通与协商。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第一次工作会议,即对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则审议了各省市对口援疆的综合规划,以及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对口支援新疆城乡住房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上年度各省市、各成员单位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对当年的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第二次全体会议由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主持,联席会议成员和办公室成员、新疆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援疆工作的重点工作、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和加强监督检查等问题进行了协调。第四次全体会议则系统总结了2010年以来对口援疆工作的成绩,并就编制“十三五”对口援疆规划、强化融合交流、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工作突破、推动援疆工作纵深发展、更好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部署。部际联席会在协调参与对口支援的各方各级政府的行动、制定工作规划、汇集意见和建议、形成工作共识与推进工作落实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群团组织的部门性、行业性会议。除中央召开的全国性综合会议和部际联席会之外,中央政府各部委和各类群团组织通过履行归口领导和业务指导职能,定期召集支援方政府和受援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召开部门性、行业性会议,以强化本部门、本行业对口支援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
    第二,支援方和受援方党政层面的协调沟通机制。在跨域协作治理实践中,直接参与者之间的有效协调和沟通,对协作治理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达成基本共识,是协作治理取得实效的关键。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经过20多年的运行,支援方和受援方党政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逐渐建立并开始有效运转。这些沟通协调机制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支援方和受援方之间的高层互访机制逐渐建立和完善。在对口支援边疆政策实践中,支援方和受援方在省级层面的互访机制逐渐建立。目前,支援方省级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考察调研,并与受援方省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以对口援疆为例,参与对口援疆的19个省市党政领导人,一般由省委书记、省长,直辖市市委书记、市长带队,分别到访新疆,考察本省市的对口援疆工作,并与自治区党委书记、主席等党政高层领导直接进行沟通协调。在支援方党政代表团赴疆考察调研本省市对口支援工作的同时,新疆党政主要负责人也主动走出家门,分赴承担援疆任务的19个省市进行走访。19个省市也对新疆的主动来访进行高规格接待,大都安排了与本省市党委书记、省(市)长亲自接待并交流。这种走访既是主动宣传新疆,主动向内地发达省市学习的过程,也是与支援方进行协调沟通,进一步解决援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走访的重要目的“便是与19个援疆省市协调”,“既对接工作”,“又解决实际问题”。在2011年的走访中,张春贤与北京市领导就新疆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北京培养、建立新疆籍流浪儿童救助协调小组或工作机构、加强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服务管理协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对接和沟通。与上海市高层领导就加强新疆籍在上海务工经商人员子女上学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在对口援藏过程中,这种高层互访机制同样渐趋完善。如2017年6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赴西藏考察对接援藏工作时,西藏自治区委书记吴英杰代表西藏对广东省的援藏工作提出了新的诉求,希望广东“进一步加大对林芝、昌都两地的对口支援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社会事业、人才培养、小康村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受援地和支援地党政高层的频繁互访,已经成为对口支援边疆地区中的重要协调沟通机制,具有沟通协调层次高、效率高、权威高等显著特点。
    二是受援方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各省市对口支援干部领队座谈会,主要包括省级层面党政负责人和地市级层面党政负责人与支援方干部领队的座谈交流。在省级层面,党政负责人与支援方干部领队的座谈交流,一方面可以听取支援方对相关工作的建议,并对支援方所提出的问题在省级层面进行协调,以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展开;另一方面受援方党政负责人也可以进一步表达其援助诉求。在对口援藏过程中,定期召开援藏干部领队座谈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工作座谈会次数达到6次。在对口援疆过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与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多次和19省市援疆干部领队在乌鲁木齐举行座谈,听取参与对口支援的各方对援疆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也提出相关的工作要求。如2013年1月,张春贤在与各援疆省市干部领队的座谈会上强调,援疆工作要“突出重点,保民生、促产业、促社会进步。援疆项目要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好,要保重点、保质量、保效果,让全疆人民认可”。
    三是重大规划、项目实施的对接会。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支援方和受援方逐渐建立起重大援助项目、重要援助规划等重要事项的对接会。如2015年12月底,浙江省对口支援办、省援藏指挥部、西藏那曲地区发改委等援受双方的负责人就“十三五”援藏规划编制工作召开了对接会,对“十三五”援藏规划进行了多方协调,对对口援藏规划的修改完善达成了基本共识。
    第三,支援方和受援方政府内部层面的协调沟通机制。为了更好地推进本省市的对口支援工作,以及更好地承接支援方的支援,支援方和受援方政府都在本省市内部建立了政府各部门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协调沟通机制。根据对支援方政府官网的查询,目前支援方政府普遍建立了省级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省(市)委书记担任,省长、分管副省长、组织部长则担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各级各类领导小组在决策咨询、决策制定、决策评估、监督执行和协调统筹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是推动党和政府各项事务特别是跨部门公共事务贯彻落实的重要机制。“小组制”这一经常性的组织行为也贯穿于对口支援政策实践过程之中。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参与对口支援的援助内容、援助重心、援助资源分配等工作进行布置与协调,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统筹推进。与此同时,一些省市为更好地统筹推进其承担的对口支援任务,还成立了专门的对口支援办(如表2所示)。对口支援办主任一般由省市发改委主任担任,同时设立专职副主任,设立对口支援前方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综合计划组、经济发展组、社会发展组、工程项目组等若干业务性组织,在具体的援助县域设立分指挥部,负责对口支援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省级对口支援办的创设,为对口支援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和机构保障。通过上述体制机制的构建,支援方政府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口支援的前后方联动、不同政府部门间的整合和省、市、县的协同。受援方政府为提高受援能力,也按照整体性治理的思维,建立了多维的协调沟通机制,以对不同部门和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力量进行有力整合,从而有效克服“碎片化”治理的困境。
    
    四、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既是公共政策得以持续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政策运行效能的重要条件。有效协调公共政策运行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是公共政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的创设与运行,使中央政府、支援方和受援方政府间形成了多维的纵向、横向和斜向府际关系。一般而言,府际关系包括权力关系、职能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等,是一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其中,利益关系是第一位的关系,并决定其他关系。构建和谐的府际利益关系,是构建运行顺畅、协作高效府际伙伴关系的重要保障。在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运行过程中,尽管中央政府、支援方和受援方政府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但受政府“自利”动机的影响,各级、各方政府的具体利益目标函数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导致的府际利益矛盾与冲突必然在政策运行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如在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布置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时指出:“这次西藏同志提出的要求,应该说基本上都解决了。……有些要求没有能够完全满足,西藏的同志也要从大局出发,理解和服从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李鹏总理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援方巨大的援助需求与支援方政府难以完全满足其需求的现实利益矛盾。在与对口援藏干部和管理工作人员座谈时,一些受访者也认为,支援方政府往往难以完全满足受援方的支援诉求,一些受援方甚至认为,支援方援助资源对解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并无大的帮助。由此便可能引发支援方和受援方的利益冲突。只有正视而不是回避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运转过程中的府际利益冲突,并加强对各种已经显现的府际利益冲突的协调与化解,提前防范各种潜在的利益冲突,才能减少政策运行的内耗,不断提升政策运行的效能与可持续性,进一步改善我国边疆治理绩效。
    尽管“利益关系协调”概念并未进入中央政府、支援方与受援方政府的话语体系之中,但各级各方政府事实上不得不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因而,出于协调对口支援边疆政策实践中的现实利益矛盾与冲突的现实需要,不同层面的利益协调机制逐渐被构建,为提升对口支援边疆政策运行效能与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概括起来,对口支援边疆政策运行中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协调。诸多协作治理实践案例表明,必要的权威是协作治理实践得以有效推进,协作治理优势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得以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在于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有效的权威供给。对省际对口支援中的府际利益矛盾与冲突,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加以协调。
    一是通过政治动员对不同利益诉求进行“压力型”协调。作为一种政治过程,政治动员是特定政治主体通过说服、控制等方式,使政治客体对其战略意图、政策目标、利益诉求予以支持,并形成统一行动的过程。在对口支援中,政治动员不仅是重要的动力机制,更是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党中央和中央政府通过全国性专题会议等重要平台进行政治动员,将对口支援这一行政任务上升为“政治任务”。既然对口支援是一项“政治任务”,即使这一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有违支援方政府的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但也必须站在“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高度,按照“政治忠诚”和“政治可靠”的要求加以有效推进。同样,对于受援方过多的利益诉求,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也会要求其“讲政治”“顾大局”。这种政治动员型利益协调方式,以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为保障,属于一种“强制型”“压力型”的利益协调机制,在中国政治环境中具有强大的利益协调功能和较好的协调效果。
    二是发挥中央宏观政策在和谐府际利益关系塑造中的积极作用。不同的公共政策塑造不同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执政党和中央政府是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也是宏观政策的主要供给者。动态调整对口支援的宏观政策,是中央政府协调对口支援政策运行中的利益关系、提升对口支援政策效能的重要途径。如在对口支援西藏过程中,中央制定了“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方针,并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对结对关系进行动态调整。目前,中央对对口援藏的结对关系已做出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调整的时间为2001年,17家中央骨干企业加入援藏队伍,增大了援助力量。第二次调整自2016年1月起,福建由对口支援林芝调整为对口支援昌都。同时,中央对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省(市)的援藏资金进行部分统筹,决定将北京、江苏和广东每年援藏资金的四分之一用于援助昌都市。本次结对关系的调整的重要背景,是昌都在过去20余年的对口支援中所获得的援助力度相对较小。据不完全统计,昌都1994-2015年人均受援资金为2645元,而同时期林芝的人均受援额达到27374元。这种巨大的受援力度差距,难免产生新的不平衡。中央在综合考虑各援助省份和中央企业援助实力的差异、受援地获得的援助力度,以及受援地自身发展基础与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决定强化对昌都的援助,以实现受援力度的大体平衡。根据中央的统筹,仅广东省2016-2020年用于昌都的对口支援资金就达到近8亿元。再加上福建、北京和江苏的支援,昌都的受援力度较弱的状况将在短期内大幅改善。综观对口援藏结对关系的历次调整,其深层逻辑均在于利益协调,其中既有提高利益增量的考量,也有缩小援助受益差距与平衡利益失衡的考量。由此也可以透视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对协调利益关系的深刻影响。
    第二,支援方政府与受援方政府共同构建的利益协调机制。除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作为超越受援方和支援方政府之上的权威性力量的利益协调之外,支援方和受援方政府还通过协商对话,建立多渠道的利益表达与协调平台和机制。一方面,前文提到的支援方和受援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同时也是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另一方面,一些支援方政府与受援方政府开始通过非正式的联席会议、对口支援备忘录、对口支援协议等方式来协调彼此的利益。近年来,随着对口支援边疆政策的长期运行,支援方和受援方政府之间也开始尝试改变支援方政府向受援方政府进行单向利益输送的局面,不断推动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新的利益共享机制正逐步构建。如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支援方和受援方通过产业转移和签订劳动力培训与用工合同等方式,既解决东部地区的用工短缺问题,又帮助受援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又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部边疆地区逐渐成为国家向西开发开放的前沿和重大国际战略的支撑地带,其享受的国家政策红利逐渐增多。支援方政府开始通过与受援方政府的深入合作,分享新时代国家发展赋予边疆地区的政策和战略红利,并以此培育支援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从而实现支援方和受援方的互利共赢。
    第三,道德情感规约机制。在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中,对口支援边疆地区被塑造成兄弟省份和不同民族同胞间的互帮互助行为,其体现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一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的道德情感和共同体伦理价值取向,成为支援方和受援方彼此规范约束对方过强利益诉求的重要机制。支援方会立足于道德情感,努力将支援行为“塑造成无私、慷慨、无偿之举”,以此获取受援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的认同与尊重。当支援方与受援方发生利益冲突之时,受援方往往也会从道德情感的角度,在一些具体利益上向支援方做出必要的让步与妥协。此外,面对一些具体利益冲突时,支援方和受援方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也采用“将心比心”的策略,让彼此理解对方的难处,并形成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化解双方的一些具体利益冲突。
    结 语
    边疆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边疆治理绩效深刻影响国家发展的未来。从实践来看,我国边疆治理在总体上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也是整个国家治理的短板。补齐边疆治理的短板,既需要继续发挥省际对口支援边疆政策在补充边疆治理资源、完善边疆治理体系、提升边疆治理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也需要更加重视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推动对口支援政策的转型与优化提供智力支持。本研究在国家治理视域下,采用治理过程研究范式,从宏观和中观维度考察了使省际对口支援政策运转起来的动力机制、任务分配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本文通过对这些核心运行机制的透视,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国家治理的整体性治理理念、深层逻辑和基本方式,为回答我国为什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怎么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典型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总结对口支援边疆政策运行的成功经验,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京津冀协同、城市群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以及其他领域的府际协作治理提供经验借鉴,还可以诊断当前对口支援边疆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为构建沟通顺畅、利益共享、持续高效的对口支援边疆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强化调研和访谈,加强对对口支援政策运行的微观机制研究,以更好地展示对口支援边疆政策运行的“实然”状态,进一步打开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政策运行的“黑箱”,从而为政策完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智力支持,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及注释请参照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