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定位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0-04-22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徐杰舜 李菲 参加讨论

    三、结语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主张重新定位“过程论”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今天看来,笔者前期有关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历史进程的论述,[33]以及在吸纳深化费孝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详见《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56]《雪球:汉族形成时期的族群结构、互动与认同》[57]《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58]等相关论述,是初步借鉴了“过程论”的反思方法,目的在于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在固有的“结构论”特征,从而转向动态的“过程论”研究。然而,现在反思起来,这些论述还是过于强调了由“多元”走向“一体”这样一种单维、单线的历史演进理想模式,而尚未充分展开对多线历史、辩证历史和互动历史榫接的考察。同样,在后者汉民族人类学分析的“滚雪球”论述中,笔者继承发展了费孝通“多元一体”认同凝聚的历史动力理论,但也同样过分着力塑造一种“单核”与“单向度”聚合与扩展的理想认同模型,很遗憾地未能将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多元交融”与历史进程中可能发生的“多核”凝聚与“多向度”互动历史联系起来,进行更具辩证性、实证性的讨论。因此,笔者更愿意将以上研究成果归为初级的“过程论”研究,即自发运用“过程论”方法以改造“多元一体”“结构论”。 
    那么,路在何方?从结构论到过程论的理论定位是否已被锁定?探索是否已走到头了?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新定位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基于此,笔者力图反思三十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学术理论向价值释放转换的总体趋势,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升级“过程论”方法论探索,即以理论自觉的“过程论”为指导,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一个新的定位,为整合和建构中华民族史的来龙去脉寻找新思路、新路径。 
    也就是说,要回答这一终极“天问”——中华民族究竟是什么?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民族要到哪里去?仍征途漫漫。 
    注释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2]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A].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 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N].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5-1(19).   
    [4]费孝通.顾颉刚先生百年祭[J].读书,1993(11).  
    [5]徐杰舜,韦小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8(2).   
    [6]杨乐.从“差序格局”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跨越[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7]俞祖华,耿茂华.单一国族·一元一体·多元一体: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三种类型[J].东岳论丛,2018(1).  
    [8]刘波儿.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思想来源——民国时期民族学界“多元”“一体”理论设计研究[J].民族研究,2018(3).  
    [9]沈萌.民国以来宪法文本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分析[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10]刘道超.论我国民间信仰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1]胡克森.论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形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12]许宪隆.试论民族文化的“共振”与“合势”——从民族民间神话的多元一体谈起[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3]汪亚光,李剑.从“多元一体”理论看彝族法制的渊源及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6).   
    [14]滕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15]张学强,许可峰.论“多元一体教育”的实质与我国民族教育的出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16]向伟,钱民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主题回顾: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7(2).   
    [17]张晋藩.多元一体法文化:中华法系凝结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J].民族研究,2011(5). 
    [18]强世功.党章与宪法:多元一体法治共和国的建构[J].文化纵横,2015(4).   
    [19]陈建宪.中国各族民间文学多元一体格局鸟瞰[J].民族文学研究,2002(3).   
    [20]韩高年.“中华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及其文化基础[J].文史知识,2015(6).   
    [21]刘大先.“中华文学”与文学共和[J].文史知识,2015(6).   
    [22]张炯.中华文学通史[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23]马戎.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24] 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   
    [25]常士訚.当代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转变与族际政治整合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26]许宪隆,袁年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27]马启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J].求是,2010(23).   
    [28]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9(1).   
    [29]史金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5).   
    [30]姚新勇.现实抑或理想纲领——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的思考[J].民族艺术,2010(1) .   
    [31]王希恩.再倡“多元一体主义”[J].学术界,2018(8).   
    [32]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9(2).   
    [33]徐杰舜.结构与过程:再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4]李大龙.对中华民族(国民)凝聚轨迹的理论解读——从梁启超、顾颉刚到费孝通[J].思想战线,2017(3).   
    [35] 姚新勇.现实抑或理想纲领——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的思考[J].民族艺术,2010(1).   
    [36] 候旭东,告别线性历史观[A].中国社会科学院理事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室.理论与史学(第2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7]岑家梧.岑家梧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   
    [38]孙进己.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J].史学集刊,2001(3).   
    [39]陈连开.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J].社会科学战线,1996(4).   
    [40]曹漪那.大一统与多元一体——中国文化的密码 [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1).   
    [41]熊坤新,平维彬.中国的族体和国体:“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6). 
    [42]陈崇凯,顾祖成.中国历史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及西藏在全国大一统中的地位[J].西藏研究,1995(3).   
    [43]朱博闻,潘宁.发展多元一体的当代“大一统”思想的路径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44]陈理.“大一统”理念中的政治与文化逻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5]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46][美]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7]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48]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   
    [49]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0]张磊,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1] 卢勋,杨保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52]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3]解丽霞.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文化变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学寻源[J].广西民族研究,2007(2). 
    [54]罗大文.民族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2).  
    [55]陈国生,易泽丰.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要素[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6]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7]徐杰舜.雪球:汉族形成时期的族群结构、互动与认同[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8]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