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http://www.newdu.com 2020-04-27 《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 纳日碧力戈 李鹏程 参加讨论

    四、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口流动和网络交流方便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彼此了解,其正面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人口流动和网络交流也为夸大民族矛盾、歪曲民族关系主流、宣传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观点提供了平台,需要认真对待,不可放任自流。各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历史人物,他们大义凌然,慷慨赴死,令人敬佩。不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出发,从新时代、新中国的长远发展着眼,在宣传和纪念某些历史人物的时候,还要考虑其他民族的感受和感情。同时,其他民族也要理解这些英雄人物在其民族心目中的地位,避免情绪化反应,讲包容,讲和睦。
    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法律保障,要完善已经制订的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反对民族歧视、反对民族分裂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加大落实执行的力度。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总纲》第四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不过,制定和修订宪法是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高屋建瓴、自上而下。对于基层民众来说,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还需要制定专门政策,细化落实,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教育部门正在推出民族团结通识教材,涵盖中小学和大学。青少年要从小养成各民族互守尊严、彼此尊重语言文化的习惯,习得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语言和文化不分民族一律平等,这是在长期的国际反种族主义运动中达成的共识。黑格尔就不看好方块汉字,认为“低等的”汉字不能为知识自由发展提供空间,不利于科学思维,因此阻碍了科学发展。这个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不攻自破,中国自古有发达的文明,经验性的科学技术也很发达,汉字并没有阻碍科技发展,李约瑟博士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当代中国拥有一支以汉语为母语的强大科学家队伍,他们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汉语表达科技思想、进行理论思维的能力,毫不逊色于英语等西方语言。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像西方部分学者对待中国语言和文化那样,站在同样的我族中心主义立场歧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五、讨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高层领导、中层领导、知识界、基层民众共同努力,高层与基层、中层与学界齐心协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体同意识。就目前情况看,高层非常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到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高层的共识固然重要,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配合高层共同努力,在发动各种媒体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同时,还要多总结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事迹,从历史到现今,发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符号,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的话语表达,以积极向上的正面宣传报道,结合生动的民族志材料,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道路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文明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共同”的关键所在。
    此外,把握好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来“互联共有”的特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我们的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开拓、书写、创造、培育的。各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无论是彼此碰撞还是互相和好,他们对于历史文化和精神家园的“互联共有”是持续不变的特征:汉字把东西南北联系起来,历史上出现了西夏文、女真文、契丹字、蒙文、方块壮字;满语的Dulimbai Gurun和蒙古语的Dumada Ulus给“大中国”命名,胡汉一家,南北同在。
    费孝通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点,成为我们正确认知和把握中国多民族和睦共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理据。新时代来临,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我国的民族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民族工作带有“五个并存”的特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央高层领导突出强调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强调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和“魂”,号召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致蔡和森等[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 陈建樾.激荡与互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提出与清晰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3]八路军政治部.抗日战士政治课本:摘录[G]//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 陈建樾.国族观念与现代化国家的建构:基于近代中国的考察[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 中国共产党四届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蒙古问题决议案:一九二五年十月[G]//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00五年五月(第一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OL].(2019-09-28)[2019-09-3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928/c1024-31377932.html.
    [7] 丹珠昂奔.民族工作方法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8]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G]//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0] 周大鸣,陈世明.城市转型与社会治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7(5).
    [11]新华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OL].(2014-09-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
    [12]Nathan Glazer,Daniel A Moynihan. Beyond the Melting Po[t M].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13] Raymond Scupin,ed. Race and Ethnicity:An Anthropological Focus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M]. 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3.
    [14] 奥登挂.郭道甫文选[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15] 玛依努尔·哈斯木.回忆阿合买提江:上、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16] 张兆和,李廷贵.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上册、下册[M].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0.
    [17] 札奇斯钦.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18]《乌兰夫传》编写组.乌兰夫传:1906-198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9] 张兆和,李廷贵.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上册[M].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0.
    [20] Kenneth Robinson,ed.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of in China,Vol. 7,Part I:Language and Logic by Christoph Harbsmeie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1] 纳日碧力戈.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
    [22] 纳日碧力戈,特日乐.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J].广西民族研究,2019(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