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实施与跨越式发展(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3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刘晓春 参加讨论

    四、人口较少民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1.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任何民族都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中生存和发展,在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交流中必然出现交融现象。因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
    民族交往首先基于民族的生存发展利益。民族交往最初发生在与周边民族之间,开始于生产生活资料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交通工具的进步,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民族交往的地理范围逐渐扩大,从周边到国内更远的地区,甚至是国外;民族交流的领域与内容逐渐拓宽,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领域,甚至是社会领域的民族间通婚;民族交融也在长久的民族交往中和深入的民族交流中自然而然地、逐步地进行着。
    在民族交往交流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我学习你的,你学习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进步了,我也发展了,你是进步了你,我是发展了我,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各民族共存共荣共赢,民族交融了。[15]例如,赫哲族在与满族、汉族的长期交往中,原有的亦渔亦猎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亦渔亦农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上相互交流学习,相似性、相同性增多;原有的与亦渔亦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与亦渔亦农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因而,在居室、饮食、服饰、风习方面逐渐变化,接受了不少周边民族特别是汉族的风俗习惯;赫哲族原有的渔猎文化、渔农结合文化等传统文化逐渐演变。
    人口较少民族在社会领域的交流,特别是民族间通婚是民族交融的一大特点。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数据分析,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通婚率50%以上的有11个民族。民族通婚率最高的是高山族86.96% ,其中与汉族通婚率71.78%。其次是鄂伦春族,民族通婚率达86.19%。赫哲族的民族通婚率是第三高的,达84.13%,其中与汉族通婚率77.60%,是与汉族通婚率最高的民族。通婚率30%~49%以上的有6个民族,通婚率20%~29%以上的有5个民族,通婚率10%~19%以上的有4个民族,通婚率 10%以下的有2个民族。8族际通婚是测度不同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中国56个民族族际通婚是神州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历史证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然走向。
    2.保持和创新民族特色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实质和关键
    在加强、促进、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间共同性(交融因素)逐渐增多,这是量的变化过程;同时,各民族的质的差异性(特色因素)还存在,这是民族发展的质的持续过程。因此,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交融和特色,切实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民族发展,从理论上说,实质上是民族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从实践上说,实质上是不断满足民族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在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中,在加强、促进、扩大人口较少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一方面,保持民族传统特色是人口较少民族作为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繁荣发展的关键。保持民族传统特色在变迁中体现民族交融因素。另一方面,以民族传统特色为基因,以民族交融因素为构建要素,创新体现时代性、多样性、创造性的民族现代特色。这样,保持的民族传统特色和创新的民族现代特色结合,显现出繁荣发展中的人口较少民族的当代民族特色。以赫哲族文化发展为例,赫哲族伊玛堪与汉族皮影戏结合的文艺表演、以现代歌舞剧形式表演的“乌苏里船歌”,都非常成功,既保持了民族传统特色,又体现了民族传统特色基因基础上创新的民族现代特色。[16]
    3.对口帮扶合力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2014年,2 119个聚居村中,有对口帮扶单位的村有1 699个,占80.3%;有1 671个村派有驻村蹲点帮扶干部,占79.0%;上海市先后开展对口帮扶云南省德昂族、独龙族两个民族实施帮扶工作,共投入专项资金11 338万元,被帮扶村呈现出“村容整洁、干净卫生、环境优雅、生态文明”的新景象。[10](P57)同时,积极协调动员上海各宗教团体、医院、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参与帮扶、支教、支医、人才培养、劳务输出等工作。通过创新帮扶模式,引导群众亲自参与项目建设,使德昂族、独龙族群众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家园日新月异,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为做好新形势新阶段民族工作拓展了思路和内容。
    4.“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具有开创性意义
    2014年,云南省启动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2019年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道”上,来自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马正山代表宣告:“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习近平主席亲自写信祝贺独龙族整族脱贫!独龙族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整族脱贫”,是兼具天时、地利、人和之结果,同时也是充分发挥脱贫主体生存智慧的结果。天时,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届政府所努力的“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主旨的实践,不因独龙族地处偏远,不因人口稀少,不因发展基础薄弱而被忽略,相反为此加大投入。地利,乃是对独龙族个人、家庭、民族脱贫至关重要的多种生计方式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和,乃广大民众的脱贫诉求、民族精英的发展愿景,与共产党“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主旨的有机结合。因此,独龙江、独龙族的脱贫路,不仅具有率先实施“整乡推进整族扶持”项目的开创性意义,也有享受此政策的人口较少的民族率先“整族脱贫”的典型意义,更有政府、精英、民众三重力量共同推进“整族脱贫”模式的实践意义。[17]
    五、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在国家民族政策的重点扶持和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人口较少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人口较少民族的跨越发展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成功实践的历史见证,也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18]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力度,扎实推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新时代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要立足以下原则:第一,进一步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促进人口较少民族与各民族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扶,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人口较少民族跨越发展。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第三,扎实推进新时代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要进一步打赢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战,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注释 
    1.数据来源:《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 
    2.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简介.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ch-xinwen/2014-09/25/content_33612400.htm. 
    3.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简介.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ch-xinwen/2014-09/25/content_33612400.htm. 
    4.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 
    5.鄂伦春族实现生活水平质的飞跃.人民网.http://www.sina.com.cn. 
    6.相关数据通过整理第一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而得。 
    7.见证鄂伦春.中国周刊.http://www.sohu.com/a/291193106_360517. 
    8.数据来源: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参考文献
    [1]戴波,张邠.人口较少民族整乡脱贫的生态模式解读——以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2]朱玉福,廉潘红.论传统文化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西藏边陲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珞巴族文化为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3] 包路芳.西藏墨脱“直过民族”与精准扶贫[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4] 李锦云,耿新.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民族乡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5] 朱金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与对策——基于呼伦贝尔市调查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1).
    [6] 曹波,邱竹.多元视角下人口较少民族母语保持策略研究[J].民族论坛,2019(1).
    [7] 李祥垲,崔曼迪,马雪丽.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以鄂伦春族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
    [8] 张志远,龚识俨,吴咏梅.边疆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国家认同研究——以布朗山布朗族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9] 邓玉函,胡梓浩.京族新型社会组织及其跨境经济合作功能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8(6).
    [10]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报告(2015)[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
    [11]刘晓春,关小云.鄂伦春非遗项目及传承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4).
    [12]朴今海,王春荣.社会转型视域下东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与发展[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13] 刘晓春.推动鄂伦春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12.
    [14] 刘晓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鄂伦春自治旗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5] 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6] 金炳镐.交融与特色: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奥秘[A].第二届中国赫哲族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佳木斯,2011.
    [17] 高志英,沙丽娜.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独龙族整族脱贫实践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18] 习近平.全面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N].内蒙古日报,2017-06-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