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夏商西周畿内防御体系的构建(2)

http://www.newdu.com 2020-05-20 《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 徐昭峰 申颖 参加讨论

    二、商代畿内防御体系的构建
    商代本文采用三段分法,即早商、中商和晚商,分别对应商汤至太戊、仲丁至小乙、武丁至帝辛三个阶段[23]170-325。
    在刚刚灭夏的早商文化第一期,商建郑州商城为亳都[24]183-218。商人并未弃用临近的大师姑夏代城垣,而是略微收缩,在原二里头文化城壕的内侧修建了完整的环壕遗址,成为拱卫亳都的军事重镇[16]275-334。郑州商城南的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始建于早商文化第一期,废弃于中商文化第一期[17],该城址拱卫亳都的意图也极为明显。在原夏都二里头城址近旁,新筑偃师商城,不仅为拱卫亳都,更为镇抚夏遗民[25]。黄河以北沁水北岸的焦作,在早商文化第一期新筑了焦作府城商城[26]。早商文化第一期晚段进入晋南后,商国家在早商文化第二期修筑了两座城址——东下冯商城[14]b148-183和垣曲商城[20]263-276。早商时期在长江岸边新筑盘龙城商城[27]14-77。关中地区自早商文化第一期开始直至晚商文化第一期,老牛坡遗址就成为该地区中心聚落[28]57-322。
    早商文化畿内是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中心的郑洛地区,但早商文化的分布地域主要在河南汝河以北地区、晋南和关中东部。这一区域的外围,北有黄河、济水、汾水等大河和太行、太岳等高山,西有华山,南有伏牛山和汝河,东有贾鲁河,构建起天然的防御屏障,是为畿外防御体系。在这一区域以内,郑州商城为主都,偃师商城为辅都,临近的大师姑早商环壕和望京楼早商城址主要是拱卫郑州商城,焦作府城遗址、东下冯商城和垣曲商城的主要功能是拱卫亳都,更重要的则是镇抚夏遗民。盘龙城商城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冲,一般认为是商王朝为便于向长江流域扩张而建立的据点,主要目的是控制南方的铜矿资源[29]。除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以外的这些城址构建起拱卫早商国家畿内的防御体系。《诗·商颂·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早商文化时期是商王朝强力扩张的时期,它向西、北、南三面持续扩张,独不东向扩张,有学者认为只能用早商文化时期商王朝与东夷关系密切,两者是同盟关系来解释[30],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中商文化的分布地域比早商时期有进一步发展,四面扩张。向东主要是向山东发展,推进到泰沂山脉一线,向西持续推进,抵达关中西部岐山、扶风一带,西北到达晋中地区,东南到达安徽,北面近抵长城,南逾长江[31]。
    始建于早商时期的城址均废弃于中商文化第一期,原因是什么?《史记·殷本纪》云:“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王国维先生认为:“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并指出:“《史记·殷本纪》所谓中丁以后九世之乱,其间当有争立之事而不可考矣。”[32]289可谓一语中的。但《史记·殷本纪》所谓仲丁以来九世之乱,当涵盖仲丁之世,也就是说从仲丁开始就发生了弟子争相代立的乱局。
    从早商开始直至中商时期,商王朝的疆域持续扩大,显示出商王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尚没有一个集团可以对商王朝构成威胁,更不可能同时毁灭掉商王朝在早商文化时期构建起的以城址为中心的畿内防御体系。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商王朝的内乱导致这些城址的同时废弃。是故仲丁即位后,将都城自亳都郑州商城迁至隞都小双桥,之后发动了对东夷的战争。仲丁时期开始的商王室诸弟子内讧的严重后果,不仅导致早商时期一系列城址的废弃,国力削弱,诸侯莫朝。更为可怕的是商族内部的裂痕或者说对立,极需要和解与平抚。仲丁即位后的迁都和对外战争都是转移商王朝内部矛盾、团结族群的有力举措。
    中商文化第一期都城是位于郑州商城西北不远的小双桥遗址[33],其畿内范围基本应同于早商文化,只是没有了拱卫王畿的一系列城址。中商文化二、三期的都城则北移至豫北冀南一带,洹北商城城址略呈方形,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发现有宫城,并有大量夯土基址。发掘者认为,该城内多数基址的年代可能为中商二期,其繁荣期在中商二、三期。因此,关于其性质,或是“河亶甲居相”,或是“盘庚首迁于殷”,也不排除前后相继的可能性[34]。而河北邢台则极可能是祖乙所迁之邢,曹演庄遗址和葛家庄遗址均是中商文化时期该区域的大型聚落[24]206-207[35]b248-256c546-549。中商二、三期畿内与晚商畿内基本重合,该时期商王朝畿内防御体系已没有了拱卫王畿的区域性城址存在,其畿内防御体系的构建可基本参照晚商。
    晚商时期商王朝的畿内,吴起曾论及。《战国策·魏策一》:“殷纣之国,左孟门,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表述虽不尽相同,但论及的范围是一致的。基本地域西为巍巍太行山,南、东两面均为滔滔黄河,北至约在滹沱河,地广千里,河山拱戴。很明显,晚商畿内是以高山、大河构建起完备的防御体系。但和夏至早商时期在畿内修筑一系列城址拱卫王畿不同的是,晚商时期国土面积更大,畿外商之诸多封国分布四土,起着屏藩畿内的作用。但这些封国情况复杂,有的还时叛时服。商代分封诸侯的爵称尚有不同认识,但从大量的商代甲骨文来看,一般认为最少存在“侯”“伯”这两类爵称。封国的册命分封权归商王,封国对商王朝有很多义务,如到朝廷做官,随王出征或受王调遣出征,纳贡和助祭等,更重要的是为王戍边[36]36,99-108。《大盂鼎》铭文作“殷边侯甸”,也明确指出商代存在为王戍边的诸侯。甲骨文常见“某来告”,一般认为就是戍边诸侯报告敌情。
    一旦边境出现异动,如有外敌进犯,戍边诸侯紧急报告商王,并根据商王的命令阻击来犯之敌。若敌人过于强大,商王会派王师或调遣别的封国军队前来支援。甲骨文有许多这方面的卜辞。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完善的畿外封疆戍边警卫体系,屏藩着畿内的安全。
    在构建畿内防御体系和畿外封疆戍边警卫体系的基础上,商王朝更注重军队建设。从甲骨文来看,商王是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他亲自或者指派进行兵员征调并率军出征。在王之下,有师、亚、史等专任军职,军队有师、旅、大行、行的编制。商代实行的是亦兵亦农的兵役制度,甲骨文中常见“登人”“共人”,就是征召兵员,还有“登射”“登马”“共马”,就是征召射手和马匹,说明商王朝有意识地培训不同的兵种。而到商代后期,少见“登人”“共人”等临时征召兵员的内容,常见“师”“王师”等有关内容,透露出商代晚期军队组织的变化。“师”成为固定的军事编制,它以贵族为骨干,有一批在军中长期服役的人员,反映带有常备性质军队的出现,是商王朝国家机器日益完备的体现[1]c124-134。实战经验培育出的超强战斗力和机动灵活的高效性,使得商王朝的常备军在保卫畿内和征伐异族方面更显示出它的绝对优势。与夏至早商时期不同的是,中商至晚商阶段商王朝对畿内防御体系的构建不仅仅凭借高山大河这些天然屏障,而且放弃了以区域性中心聚落构建的点线结合的防御体系,更多的是依托完善的畿外封疆戍边警卫体系和强大高效的具有常备军性质的王师。这其中蕴含的战略思想:一是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二是畿内防御体系的前推;三是防御的机动灵活和多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