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a张国硕.夏国家军事防御体系研究[J].中原文物,2008(4):40-49;b殷商国家军事防御体系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58-162;c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第一卷:夏商西周军事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2]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密新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J].考古,2009(2):16-31;b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浅穴式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J].考古,2009(2):32-47. [4]a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J].中原文物,2004(3):12-16;b马世之.新砦遗址与夏代早期都城[J].中原文物,2004(4):51-54. [5]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J].考古,2005(6):3-6.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荥阳竖河遗址发掘报告[M]//考古学集刊:10.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渑池县郑窑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7(2):47-95. [8]a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62-91;b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驻马店西平上坡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4(4):7-28;c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5):32-49. [9]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23-31. [10]陈旭.偃师二里头遗址近年考古新发现的意义[J].中国历史文物,2006(2):12-17. [11]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北京大学考古系,等.驻马店杨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邓州市穰东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2):7-24. [14]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1980(3):203-210+278;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襄汾县大柴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7):586-596. [15]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4号夯土基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4(4):14-22;b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J].考古,2004(11):3-13. [1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7]张松林,吴倩.新郑望京楼发现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10-12-28(4). [1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冈[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9]刘绪.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M]//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0]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1]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J].考古,2005(7):15-20;b赵海涛,等.二里头遗址发现大型围垣作坊区[N].中国文物报,2006-07-21(2). [22]徐昭峰,杨远.郑州大师姑发现的早商文化与商汤灭夏[J].考古与文物,2008(5):26-30.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4]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M]//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5]徐昭峰.从“汤始居亳”说到汤都郑亳[J].考古与文物,1999(3):43-48. [26]袁广阔,等.河南焦作市府城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0(2):16-35. [2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8]刘士莪.老牛坡[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9]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J].东南文化,2000(3):45-60. [30]张国硕.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97. [31]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9(4):393-420. [3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M]//观堂集林: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3]a陈旭.商代隞都探寻[J].郑州大学学报,1991(5):85-89;b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的年代和性质[J].中原文物,1995(1):1-8;c小双桥遗址的发掘与隞都问题[J].中原文物,1997(2):45-50.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探与试掘[J].考古,2003(5):3-16. [35]a李民,朱桢.祖乙迁邢与卜辞井方[J].郑州大学学报,1989(6):13-19;b杨锡璋,唐际根.豫北冀南地区的中商遗存与盘庚以前的商都迁徙[M]//三代文明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c李恩玮.商王居邢建都新考[M]//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6]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7]唐兰.史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8]李学勤.穆公簋盖在青铜器分期上的意义[M]//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9]徐昭峰.成周城析论[J].考古与文物,2016(3):56-63. [40]张应桥.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性质初探[J].四川文物,2006(2):34-38. [41]张永山.金文所见成周的战略地位[M]//洛阳考古四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2]唐复年.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器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3]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为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及逝世70周年而作[J].历史研究,1997(6):4-21. [4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