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高校大学生,无论是西藏生源还是内地生源,无论是在农牧区就业还是在城镇就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是祖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和西藏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在新时代,西藏高校大学生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精神,但是“下得去”是人生起点,“上得来”是人生目标;“留得住”不仅靠感情,更要靠本事;“用得上”需要高校针对两地生源、两地就业的现实,开展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两地生源、两地就业的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培养,都要强调城乡结合、区内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 关键词: 西藏;高校;培养目标;“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2018年度重大委托课题“‘幸福家园建设者’——新时代西藏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2018WT01)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可峰,甘肃省庆阳市人,教育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文化及价值多样性与教育关系问题。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勉励她们要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2018年2月21日至22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墨脱县考察时指出,西藏要大力实施“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战略,加快西藏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用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深切关爱。教育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战略的实施,就是要以教育为根本,为基础,通过人的培养来巩固国家边疆安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承担着为西藏各方面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神圣使命,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培养“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目标,加强教育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这一战略服务。 一、为何培养:西藏高校培养“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重要意义 (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位于世界之巅的西藏自治区面积12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全国国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陆地国界线长4000多公里,约占全国陆上国界线总长的五分之一。千万年来,青藏高原与北方大漠、东方海洋、西南高山一起,环拱成中华民族舒适、安全的巨大摇篮,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绚丽多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时至今日,西藏自治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从近代以来,西方势力一直觊觎我国西藏地区,试图将她从中国分裂出去。印度独立以后,出于安全战略考虑,也一直对西藏怀有很大的领土野心。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方势力和印度利用流亡藏人势力,与区内民族、宗教分裂势力内外呼应,一直试图在西藏掀风起浪。在我国各边疆民族地区之中,西藏的安全问题由于内外因素相互交织,显得尤为复杂,因此被中央视为边疆治理的重中之重。 《淮南子·泰族训》中说:“天子得道,守在四夷。”这里所说的“四夷”,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边疆少数民族。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边疆少数民族就能成为守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相反,如果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好,边疆民族地区就会成为国家动荡不安的根源。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让很多非世居人群视为不可涉足的畏途。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青藏高原评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现代高原医学证明低压低氧环境暴露对动物的心、脑组织及其功能能够造成明显损伤[1],大于等于5000米高海拔移居人群返回平原1年之后, 他们的机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2]。即使是在西藏世居人群看来海拔低、环境好,因此纷纷购房,导致房价堪比全国二线城市的拉萨市(海拔3600多米),许多内地人或者不敢来旅游,或者不愿意长期居住。因此海拔越高的地区,汉族人口越少。而西藏70%的世居民族人口长期生活在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中,他们对于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已经形成了最好的机体适应性。所以西藏的国防和建设,特别是海拔越高、地域越广、人口越少的边疆地区的国防和建设,固然离不开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但是西藏世居少数民族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西藏高校应该重视西藏世居民族学生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政治上靠得住、能力上用得上、情感上下得去的高素质边疆建设人才。培养爱国爱藏的高层次人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守护边疆,就是西藏高校培养“神圣国土的守护者”的题中应有之义。 除此之外,西藏高校每年还招收了相当数量的内地生源大学生,他们在长达几年的时间,与藏族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熟悉西藏区情,了解西藏文化,最有可能留在西藏工作,成为我国西藏神圣国土守卫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即使他们毕业之后不在藏工作,也可以多种方式支持西藏的建设与发展,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因此做好这一部分大学生的爱国爱藏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促进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水平的需要 在西藏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三百多万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西藏的经济GDP连续25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增速居于全国前列。2015年之前,西藏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高达35.2%,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55个贫困县摘帽,4700多个贫困村(居)退出,近48万人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目前已经下降到6%以下[3]。但还是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西藏人均GDP在全国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由于群众的整体文化观念、知识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扶贫攻坚的外源性比较强,而内发性动力、能力仍然不足,在依靠政府强大动员和支持的扶贫运动之后,脱困人口返贫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我们经常说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对贫困家庭的成年劳动力扶志扶智固然重要,但这仍然是治末之举,而非治本之策。治本之策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抓好育志育智。义务教育是如此,高等教育更应该这样。高等教育要为西藏地区培养扶贫致富的领头人,领头雁,要培养能够把西藏的三大产业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西藏高校需要以此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促进西藏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更好地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西藏高校在学科和专业调整方面,长期遭受“路径依赖”的制约,“存量决定增量”,新学科、新专业的增长受既有学科、专业和师资力量的影响,重视遵循教育机构内部的发展逻辑而忽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科与专业发展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例如,早在1993年3月,全区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的《关于改革和发展全区高等教育的意见》,就提出今后西藏民族学院要办成文理结合、以理为主的综合大学[4]。但是时至今日,西藏民族大学从公学建立之初就形成的以文科为主的倾向依然根深蒂固,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够紧密,成为这所高校在西藏高等教育战略格局中不断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区内其它几所高校因为成立时间较晚,历史包袱相对较轻,学科与专业设置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相对较好,但是受制于地理位置条件,从内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比较困难;受制于西藏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与办学层次的影响,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本土化高层次人才也数量有限。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西藏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质量。区内一些新建学科和专业,一开始师资几乎全靠援藏高校支援,被戏称为“XX大学XX学院拉萨分院”。这种严重依靠“外援”的办学方式能够解一时之需,但却不具有可持续性。西藏区内高校近十几年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另外一个路径是降低门槛引进硕士研究生,进校几年后通过教育援藏政策再送到对口援藏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以此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提升西藏高校教师队伍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硕士研究生招聘待遇较低,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由此导致,2.硕士研究生招聘条件要求太低,门槛不高;3.用人单位选送在职教师读博缺乏严格条件要求;4.援藏单位在招录受援高校推送的在职教师读研时几乎照单全收,门槛过低;5.援藏高校导师缺乏西藏研究方面的学科积累,对西藏高校在职读博教师选择西藏相关问题开展研究普遍不予支持,导致后者毕业论文选题远离西藏实际,既增大了完成的难度,毕业后要顺利开展西藏方面的研究课题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与适应,有的教师由于很快错过了学术发展的黄金时间,而终身难以将研究领域转移到西藏相关问题;6.西藏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人手紧缺,对在职读博教师的支持不够,有的学校要求在职读博教师读博第二年就要返校给学生上课,导致在职读博教师缺乏足够时间用于读书和研究,读博不得不一再延期,有的甚至被迫最终无法取得博士学位而被退学。调整西藏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长期以来卡在师资队伍建设这个短板上,要么缺乏调整的勇气和行动,要么不顾教师队伍现状“大干快上”,有学科和专业数量而缺乏质量保障。“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人才建设战略的实施,给倒逼西藏高校学科与专业调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培养对象:谁能成为“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一)无论是在农牧区就业还是在城镇就业,都可以是西藏幸福家园建设者和神圣国土守护者 倡导西藏高校大学生做“幸福家园建设者,神圣国土守护者”,不是要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回到农牧区。西藏农牧区脆弱的生态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口,况且也不是所有专业毕业的学生都适合回到农牧区就业或创业。城镇化是全球大趋势,而且这种城镇化趋势不是扁平化的,而是人口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特大城市。这种人口的集中有利于形成产业配套齐全的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同时,由于工业和服务业人口的集中,使得对农牧业产品的消费升级,农牧业产品价格提高,从而促进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和农牧业人口收入的增长。相反,人口越集中在农牧区,农牧区越贫困,人们越想脱离农牧区却又无力脱离。所以无论是在农牧区就业还是在城镇就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们既要努力转变西藏高校大学生那种“以农为耻”,不愿意到农牧区就业创业的观念,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宣传上给人一种到城镇就业就不是“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神圣国土的守护者”的印象,形成事实上的道德绑架。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才是“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战略需要坚决反对的。城镇离不开农村,农村离不开城镇。无论毕业后是在农牧区还是城镇或者,只要能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二)无论是西藏生源大学生还是内地生源大学生,都可以做西藏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和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我们同样不能把西藏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神圣国土的守护者,简单化地理解为只是对藏族青年的希望,或者只是对西藏生源大学生的希望。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全国人民的西藏。建设西藏,守护西藏,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每一个华夏儿女应尽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通过西藏高等教育培养“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神圣国土的守护者”,既要重视西藏高校西藏生源大学生的教育,也要重视西藏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教育,既要重视在校大学生的教育,还要重视包括援藏干部在内的西藏各条战线各民族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西藏离不开全国,全国离不开西藏。无论是西藏生源大学生,还是内地生源大学生,无论他们毕业后在西藏工作,还是到内地工作,只要能够促进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西藏幸福家园建设者,神圣国土守护者。 一方面,我们绝不能把建设西藏幸福家园,守护祖国神圣国土,简单化地理解为只能在西藏工作才能实现的目标,才能履行的职责。西藏只有三百多万人口,却有着占全国约八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这就使得西藏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仅仅局限于西藏高校,如何培养出各行各业需要的种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人才需求数量较多的教师岗位而言,各中小学学科所需人数与内地省份相比可谓“微不足道”。以2018年为例,全区中小学教师公招岗位中,藏语文233个,思政100个,计算机97个,英语97个,汉语文90个,数学85个,美术69个,体育66个,音乐56个,历史47个,化学45个,物理44个,生物37个,科学教育32个,地理25个,心理23个,特殊教育7个[5]。这样一个人才需求量,往往一个专业一两个班就可以满足,甚至相对有的专业,办一个班,都可能会产生毕业生过剩的问题。一个专业建设起来不容易,撤销也不容易,西藏高校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问题,由此而来。这些过剩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只能通过“转移”的方式来实现。一是行业转移,即转移到与所学专业不完全一致的行业中去就业;二是地区转移,即选择到内地就业。无论是到其他行业就业,还是到内地就业,这些毕业生都是西藏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祖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能够为建设西藏、振兴西藏,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边疆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片面强调只有在西藏就业才是西藏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祖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不利于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西藏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族团结。建设西藏,振兴西藏,必须有一批勇敢、有为的西藏生源高校毕业生大胆走向内地,成为促进西藏与内地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另一方,西藏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新的人才需求,西藏高校还没有相应的专业,也不可能提前建设这样的专业。除非某一专业在西藏已经有了比较大的需求,至少两年能够达到四五十人的需求量,西藏高校才可以通过区内外混合班招生或者隔年招生的办法,开设这样的专业。不仅西藏高校的专业建设很难跟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即使内地高校每年在藏的高考招生计划,专业增加也比较缓慢。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本科专业有506种,而2008-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在西藏招生的本科专业只有378个,其中招生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专业2个,501-1000人的专业6个,5年间“在藏招生100人以上的本科专业共73个,占全国普通高校在藏招生本科专业总数的19.3% ; 这73个本科专业5年间在藏招生总计22090人,占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在藏本科招生总数的80. 84% 。换句话说,全国不到20% 的本科专业5年间在西藏招收了超过80% 的本科生。”[6]5年100人,平均到每年也就是20人。由此可见,全国许多专业在西藏很少招生或者根本没有招生。当然,许多专业,内地高校也很难在西藏尚未出现这方面的需求时就开始在西藏大量招生。这就导致西藏如果需要这些专业的人才,只能让区内高中毕业生去内地攻读这样的专业,或者从内地引进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此外,受基础教育质量的影响,以及西藏人才结构中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实,西藏每年也需要从内地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来带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9年暑期进藏,笔者住在拉萨市藏游坛城格拉丹东酒店。那一带三年前还是比较冷清的郊区,如今却非常繁华,有“东有布达拉宫,西有藏游坛城”的美誉。正是大量内地游客和内地商家的到来,给拉萨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也为本地人的就业与创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那样,西藏是人口很稀少的地区,地方大得很,单靠藏族同胞去建设是不够的,“如果以在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7]。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倡西藏高校毕业生到内地做促进西藏幸福家园建设以及内地与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另一方面要提倡西藏急需专业的内地高校毕业生到西藏就业,做西藏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祖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讲清楚这个道理,才能做好西藏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一方面有为数不少的内地大学生到西藏就业,而西藏生源高校毕业生还要到内地就业。这个问题关系到他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关系到西藏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