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想要以史为鉴,就要洞悉金钱

http://www.newdu.com 2020-05-29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金钱何以改变世界:换个角度看历史》 [韩]洪椿旭著 金胜焕译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在这本韩国2019年的畅销书中,当地知名经济学者洪椿旭将经济和历史相结合,通过金融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对于改变世界的50大重要历史事件,作者站在金融和资本的立场上梳理历史的流向和脉络,角度独特,让读者通过历史学习经济的同时,用经济学的视角复盘历史。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偶发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前夕,世界主要工业国家都在体验着“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即英国主导的和平。实际上在军事上英国并不比别的国家更占优势,“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得以维持是因为英国在资本市场上占有压倒性优势。
    19世纪后半叶,有世界影响力的报纸《经济学家》的总编辑白芝浩(Walter Bagehot)曾测定了当时主要金融中心的可用储蓄量,发现相比于其他的重要城市,伦敦的储蓄规模大得出奇。当然这和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掌控了海上霸权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因为通过金融英国使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变得更大、更广了。
    那么英国是怎样造就一个具有压倒性优势的金融市场的呢?当时英国的经济依靠工业革命确实是站在世界前列,虽然当时英国GDP的规模不及法国的28%,可伦敦和巴黎资本市场的规模相差超过九倍。产生这么大差异的原因应在于“历史的经验”。英国政府在光荣革命之后持续地积累了金融市场参与者们的信赖,反观法国,从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事件中可以看出,法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对大众背信弃义。结果,大部分法国人宁愿把贵金属藏在床底下以防万一,也不愿意使之在市场流通。金融市场是“规模经济”最适合运作的地方,所以储蓄资金越是充足的地方越是富得流油,而储蓄资金越是匮乏的国家,越是穷得揭不开锅。如果银行有储蓄资金100亿,那么它可以把这笔资金放贷到各种地方。但是如果只有数百万或者数千万的资金,只能零散地分摊到不同用途中,那么这笔钱就发挥不出任何作用,因为谁也找不到钱,钱也不知道应该找谁。
    伦敦金融市场所具有的不只是“规模经济”带来的益处,因为成功地维持了稳定的金本位制,英镑的信誉度得以提升,全世界的投资者都首选英镑而不是自己国家的货币,使英镑享有“关键货币”的地位。1913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银行所保有的黄金价值是6.78亿美元,美国财政部所保有的黄金价值是13亿美元,而英格兰银行只保有1.65亿美元的黄金,可它却在游刃有余地起着世界金融中心的作用。
    像伦敦和纽约这样的金融中心就像海星一样会吸纳周边其他金融中心的资本,这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是好事。像德国的克虏伯(Krupp)那样投入巨大的资本,从事炼钢和机械产业的资本家来说,伦敦金融市场无疑是老天赐予的礼物。
    如果考虑到上述这些背景,就可以充分地理解,当时为什么没有几个人认为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整个欧洲都因相互之间的交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因为英国的金融霸权相当强大,在战争爆发的瞬间,敌对国在伦敦的资产有着立刻被冻结的危险。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同盟国并不是没有获得胜利的机会。如果在开战初期德国按照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占领巴黎,就可以以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条件签订终战协议。还有如果十月革命没有发生在1917年,而发生在这之前,那么俄国在早期就只能把投入东部战线的兵力投入到西部战线。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了持久战的泥坑,德国已经没有胜算打赢以英国为主导的协约国了。在开战初期德国可以动用储备资源用于战争,可是过了一两年之后储备资源不多了,或者枯竭了,就束手无策了。
    所有的参战国在战争期间都在不停地发行战争债券,并说服从来没有买过国债的人:此时购买国债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协约国在纽约或伦敦这样的大型金融市场发行了债券。而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同盟国为了筹措战争所需要的资金只得向中央银行借贷。但是中央银行因为金本位制的施行,不可能发行超过自己所持有贵金属数量的钱。
    借给政府的资金最终会重新流入市场,因此1915年以后,德国的金本位制已经基本上形同虚设了,如果大众意识到这一点,就很有可能立即狂抛纸币,换持黄金或者白银。
    1986年的国际油价暴跌是如何发生的?
    1971年尼克松总统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后,引起国际黄金价格的急剧上扬,随之上扬的还有国际油价,虽然不及黄金的涨幅大,但也是大涨了。尼克松政府改革之后不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发表了声明,称将正式提升油价。
    OPEC决定:如果1971年8月15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给石油输出国的实际利润带来负面影响的话,OPEC成员国将会采取必要措施(提价)以抵消所产生的每桶油的损失。
    OPEC之所以要提升原油价格,是因为石油出口的货款是以美元结算的。也就是说,如果任凭美元价格下跌的话,那么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石油输出国只有破产一条路。但是在声明发表之后,OPEC并没有立刻提升原油价格。因为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很强势,而中东的产油国都独立不久,不得不看发达国家的脸色。
    正在这个时候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爆发了,它给了OPEC提升油价的正当理由。当时埃及和叙利亚为了夺回1967年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分别向两地发起进攻。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在战争期间都向自己的同盟国提供了大量物资,所以这场战争可看作是两个大国间接的角力。在战争初期苏联支援的埃及-叙利亚联军占据了优势,但随着美国支援的以色列开始反击,战局发生了逆转。埃及军队为防止叙利亚丢失戈兰高地导致被以军入侵本土,开始加强对以军的攻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埃及军队给了以色列军队喘息和反攻的机会,因此被以军逼退到苏伊士运河。但是以色列并不想扩大战争规模,埃及-叙利亚联军也认识到很难再扭转战局,所以双方在10月25日宣布停战。
    战争在短时间内结束了,可是留下的后遗症并没有那么容易消失。中东国家认定是美国支持以色列战胜了埃及-叙利亚联军,所以发表声明,禁止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输出石油,由此国际石油价格开始急速攀升。1973年6月国际油价不过是每桶3.6美元,可到了1974年1月急升到每桶10.1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了。
    特别是1979年2月,伊朗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垮台,新上台的政府坚持反美路线,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再加上伊拉克政府在1980年9月进攻伊朗,引爆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直到1979年1月石油价格还是每桶14.8美元左右,可到了1980年4月直接飙升到每桶39.5美元。
    不过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没有持续太久。1983年2月油价下跌到每桶29.0美元,而到了1986年3月最终跌至每桶12.6美元。石油储藏量占世界第二位和第四位的伊朗和伊拉克实际上在1988年中断了石油生产,可是石油价格为什么还能暴跌?
    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上调了利率,特别是实际政策利率。美国的实际政策利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升了8%,这使持有美元资产的实际利益变大了。实际政策利率是指政策利率减去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率的部分,是去掉通货膨胀还能赚取的实际的银行储蓄利息率。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货款以美元结算的产油国来说,美元价值的上升使他们没有动机提高原油价格。
    随着人们对美元价值上升的预期升高,以商品为主的所谓非美元资产投资的魅力自然就会减弱。从1971年尼克松政府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可以看出,以黄金为主的全世界的商品价格飙升的最大原因,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动摇。相反,如果美元的地位和从前一样非常稳固的话,人们就没有必要特意投资像原油和黄金那样变动性大的所谓“风险资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