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地彝族对不同治病方式的选择和诠释 在小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医疗、仪式疗法和民间疗法3 种医疗体系并不冲突,而且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互补性。人们生病时,会根据经验选择治疗方式。当村民患小病时,一般说来是在家里自己找偏方、验方治疗;而病严重时,在边远山村的人会先请毕摩治病,治不好再看医生;遇到严重的外伤或者是急病时,人们会更倾向于把这类病人及时地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接受过一定现代教育的彝族患病时,一般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来治疗。这些人包括到外面打过工的、受过一定程度现代教育或者是当地一些领导干部等。可是对于更多的村民来说,仪式治疗还是首选,这一方面是因为就医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其特有的宗教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在我们同他们访谈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举出很多汉族人也到当地找毕摩或者苏尼治病,最后还治愈的例子来说明仪式治疗的效果有多明显。 对不同的治病方式的疗效,当地彝族村民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呢?他们的回答是:“病了,请毕摩或苏尼治好的、医生治不好的有;医生治好、毕摩或苏尼无效的有;二者都治好的也有。如患肠胃病、肺病、外伤,医生能治好,风湿是鬼病,毕摩才能治好。真正的肺结核、麻风病,医生治不好,毕摩也无法。”而毕摩在给病人作了仪式之后,如果病人身体没有起色,他也会劝告病人去看医生,应该说他们对疾病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性的。 村民有这样的说法:当地医生对毕摩是持肯定态度的,如果有病人治得好,好得快,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来医院前做过仪式;如果久治不好,就叫病人回家作仪式。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一位来自毕摩世家的医生说:“老乡就信任我(有毕摩的神力)。同样的药,我开给病人吃了就好,其他医生开的药方就不管用。开刀、动手术,病人也要请我做”,这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此外,当在医疗卫生条件相对集中的宁蒗县城医院里,病人要动手术或住院时,病人及家属会请毕摩做仪式。据当地人说,在20世纪90 年代的县医院,毕摩仪式还常常在病房里举行,“闹得整个病房到处乌烟瘴气”。在医生、护士的多次抗议、驱逐后,仪式改在县医院的某些角落里举行。毕摩的这些仪式在医院系统内还是得到了某些承认,比如一位护士长就认为,“毕摩仪式对于护理工作很有帮助”,因为“这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但也有不同意见,一位接受过正统现代化教育的医生认为毕摩治病“完全是心理作用”。针对许多村民认为得了风湿看医生无用,甚至如果去医院打针的话,就会打成瘫痪的说法。这位医生认为:“毕摩信仰是封建迷信,毕摩治病的现象现代医学可以解释,如风湿和面瘫,都是可以自我痊愈的,一般发病时间为几天。老乡疼得受不了的时候请毕摩,这时候病情发作得差不多了,做完仪式一两天,按照病程也该自愈了。毕摩做仪式,拿黑泥巴敷痛处,医学上叫冷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于风湿和面瘫,不治疗也会好(症状减轻),不做仪式也会好。风湿、类风湿,是现代医学尚未攻克的难题,他们就钻这些漏洞。”当地另一位医生对病人请毕摩而耽误了病情感到痛心,他说:“因为遇到过悲惨的案例,毕摩治病是一种心理治疗,是现代医疗的一种补充。但作为医生我不提倡。” 四、“疾病”的背后:彝族村民对其文化的集体认同 在小凉山彝族社会,“疾病”不仅仅是指身体的病痛,它被赋予了其族群文化的想象,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并嵌合在整个彝族社会认知体系中。与防治疾病有关的仪式活动在小凉山彝族的社会生活中,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各种各样的治病仪式,人生各个阶段的仪式、祭奠和供奉祖先灵魂的仪式等等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当地人在仪式中降生,在仪式中成长,又在仪式中回到祖先的故地。他们关于疾病的知识也是从自身体验和仪式中抽象出来的,这种知识构建成了一种信仰体系,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彝族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都反反复复地经历了各种仪式,他们对仪式的整套程序都记得很清楚,对于仪式的结果也很理性地对待。如果仪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他们并不会责怪巫师无能或者欺骗,因为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细节没有做到,都会导致一场仪式的失败;或者有些时候,超自然的力量是十分难以战胜的[5](P59)。 在沙力坪村,如果一次仪式治不好病,人们会请毕摩或者苏尼再做一次。当然,他们对毕摩或者苏尼的能力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好的毕摩、苏尼会得到更多的邀请。 在沙力坪村,大多数治疗仪式都是在患者家中举行,这种在熟悉的家庭氛围中所制造的神秘气氛,使心情恐慌和焦虑的患者产生一种安全和受保护的感觉。病人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以对宗教符号的反应使毕摩或苏尼获得了一种绝对的权威和独特的能力。而毕摩或苏尼依靠病人对神职人员、宗教符号和物品的笃信,增强了病人重获康复的信心。 魏明德指出,我们可以从治病仪式看出团体的重要性。因为治病仪式的参与者不仅是病人,还包括病人的家人和邻居。当举行治病仪式时,全家人和邻人都会一起参加,特别是一起吃饭。他们希望通过分享食物,把病人从被鬼所干扰的生病的世界唤回正常的生活。如果我们以团体的眼光来剖析这些治病仪式,它们与医院治病的道理是相似的,因为当地人认为鬼不仅破坏肉体的协调关系,同样也破坏团体内部的关系。而仪式所做的,目的就在于找回关系的链结[6](P35)。 彝族社会也会有双重信仰,一方面,人们普遍相信宇宙和人类的物质实在性,另一方面,当人们感到无助时,也会有超验性的需要,彝族的多种治疗方法就试图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病人求助的不同治疗方式如同语言一样,每种语言只涉及信息的一部分,而病人希望了解全部信息,也就需要多种治疗方式[7](P79)。所以,沙力坪的村民患病时,从来都不会对医疗行为的多样性选择失去信心。 在目前的情况下,小凉山彝族地区当地群众治疗疾病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以仪式治病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方式对某些疾病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可能导致一些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甚至造成不少家庭悲剧。所以,我们现在关注的不是治疗仪式怎样辅助现代医疗进行治疗的问题,而是在当地怎样发展现代医疗体系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既尊重彝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同时又给他们提供较为先进的医疗服务,使他们的疾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乔治·福斯特,等.医学人类学[M].陈华,黄新美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2]何廷尉主编.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4][台湾]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台湾稻香出版社,1994. [5]刘小幸.彝族医疗保健——一个观察巫术与科学的窗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6][法]魏明德.凉山彝族的宗教蜕变[A].巴莫阿依,黄建明主编.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7][法]舍普.非正规科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文章原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10 年第5 期,引用请参考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