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在历代中医典籍中,本草与伤寒无疑是最具有现代科学研究价值的两类图书。本草类医籍记载药物的性状与主治,是现代药学研究的宝库。伤寒类医籍则具有独立的理论系统,在治疗一些急性传染性疾病上疗效显著。 宋金元形成了伤寒学的热潮 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宋代起渐渐受到医家重视,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伤寒的著作,形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同时而稍后的金元时期则是中医流派分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第一部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著名的金元四大家皆有讨论伤寒的专书。宋金元时期伤寒医书的著作类型丰富多样,除了对《伤寒论》的校正与注释外,还有专题发微、证治汇补、类证类方、歌括总结、图表归纳、医案分析等等,几乎囊括了后世伤寒著述的所有类型。可以说,宋金元时期是伤寒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有关这一时期伤寒学的学术成就,在医学史或科技史中已有详细的论述,但对这一时期伤寒著述的文献研究却与其伤寒学术发展的高度远不相称。研究中医古籍,首先面对的便是具体的文献。宋金元时期伤寒医籍的刊刻历史、存佚情况、版本特征、源流关系、版本优劣等问题,无论对医学研究还是历史研究皆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在宋代的重新发现与刊行是医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随之而来的是《伤寒论》研究著作的大量出现。在目前存世的伤寒著述中,官方刻本较少而坊间刊印较多。在宋代,著作成书后通过上表进书的途径获得刊刻流传是医家传播自己著作的一种方式。宋代最为著名的伤寒学著作朱肱的《活人书》即通过此种方式,在官方的推动下,不断被各地刊刻印行。由坊间刊刻的伤寒医学著述多由个人出资印行,比如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也有少数医书有幸获得了士大夫的青睐而得以资助出版,比如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由后来的收藏者倡议刊布也是伤寒著述刊刻流通的方式之一,见于记载的如王实的《伤寒治要》、何滋的《伤寒辨疑》。从存佚的整体情况来看,史料中记载的六十余种宋代伤寒著述,今有刻本存世的仅有十一种。由这一比例或许也可以进一步推测,这些个人所撰的伤寒著述大多数很可能是以抄本的形态存在,而抄本显然比刻本更容易消亡。这一情形在金元时期并无多少改变。 藩府刻书:明代刻书的一大特色 明代的出版业较宋元时期更为发达,在宋金元伤寒著述的刊刻上,仍是官刻较少,而坊刻较多。明代的太医院在负责皇室医疗、医学教育与医事管理等职能外,也贮藏书版,刊刻医书。杜本的《伤寒金镜录》一书曾先后多次被太医院刊板印行。藩府刻书也是明代刻书的一大特色。藩府所刻图书,经史子集四部皆有,在子部书籍中数量最多的是医家著述,约占全部子部书籍的四分之一。今所存与伤寒著述有关者,则有辽藩所刻的《东垣十书》与衡藩所刻的《伤寒金镜录》。在宋代,由于资金较为充足,地方政府出资刻书成为一时之风气。但到明代,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少有用公帑所刻之书。刻书的资金也往往来源于官员个人的捐俸或属僚的集资。现存明代三种版本的《活人书》皆为地方官员所序刻,卷前有乡绅诸公助刊名单,以此可考见出资者的身份。 明代的坊间刻书,除了建阳、杭州、成都等几个传统的刻书中心外,苏州、金陵、徽州等地也逐渐繁盛。从现存宋金元伤寒著述的刊行情况来看,徽州与建阳两地刻印最多。刻于徽州书坊的以吴勉学所编《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影响最大。这一丛书收录历代重要的医学著作共四十四种,其中宋金元伤寒著述共十种,约占四分之一。整体而言,这些医书校勘较为精审,正因如此,他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在明末以降几乎成为这些医书流传最广的版本。其书版先后被五车楼、敦化堂、步月楼、映旭斋、同德堂等书坊藏版重印。此外,徽州地区的歙岩汪氏主一斋、歙西虬川黄氏、泾川查氏书林等也曾刊刻过伤寒医书。宋代以来,福建建阳一直是重要的刻书中心。其书坊历史之长、刻书数量之多,可谓独步全国。进入明代,建阳的坊刻在明初发展低迷,至嘉靖、万历年间逐渐恢复了繁荣。建阳书坊刊刻医籍数量较多的有熊宗立的种德堂与刘龙田的乔山堂。对医书内容重新进行改编与调整是建阳书坊刻本的显著特征。熊宗立种德堂刊本《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不仅将李知先的《伤寒活人书括》与吴恕的《伤寒活人指掌》二书合并,也增加了新的论述与方剂。这一改编本影响非常之大,以至于几乎替代了李、吴二书。由刘龙田乔山堂所刊刻的《新镌注解张仲景伤寒百证歌发微论》,则将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与《伤寒发微论》二书重新编排后刊刻。这一刻本之后传入日本并被不断翻刻,扩大了伤寒学术的影响。除种德堂与乔山堂外,刻印过伤寒著述的建阳书坊还有德新书堂、詹氏进贤堂、致和堂等。作为传统的刻书中心,建阳书坊在明代依然繁盛不衰,它对伤寒著述的改编与刊刻也促进了伤寒学术与相关医学知识的发展与传播。 清代伤寒学研究形成了许多派别 从现存的清代刻本来看,清代中前期,从顺治一直到嘉庆年间,宋金元伤寒著述的刊本较少。道光年间以后,各种刻本才渐次出现。清代伤寒学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较前代皆有新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伤寒论》的名家,形成了许多学术派别。他们所提出的新的理论与新的治法与宋金元时期的伤寒学术已有很大的不同。新旧学术的更替使得医家不再依赖前代的学术著作来思考立论,因此,宋金元伤寒著述在清代的刊刻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是名家名刻的涌现。清代是版本学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藏书家、刻书家辈出。他们非常重视对宋元版本的收藏、校勘与刊刻,其中对伤寒旧籍别加留心且校正刊行的有黄丕烈与陆心源二人。黄丕烈重刊的《伤寒总病论》虽被称为“覆刻”,但从与宋刻本的对比来看,黄氏覆刻本在一些细微之处做了改动,主要包括补字与改字两方面。这也反映出黄丕烈在影刻旧籍上的一些理念,即一方面要保持旧本面貌,另一方面也要对旧本中明显的误字加以改正,以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善本”。陆心源所刻宋金元伤寒旧籍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医经正本书》《阴证略例》四部。与黄氏的覆刻不同,陆氏重刻伤寒医书依据的多是抄本,且在版本形式上并非按照原书行款刊刻,在刊刻时也对文字进行过校改。黄、陆二人重刻的这些伤寒著述,皆是存世较少的稀见医籍。无论是否完全依照古书原貌,他们的重刻在客观上使得这些稀见版本从此广为流传。至今国内图书馆所存上述伤寒著述,绝大多数为黄、陆二人所刊行的版本或其重印本。 二是丛书刊刻的兴盛。丛书编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清代以来,各种官刻、私刻丛书日益涌现。至晚清张之洞编撰《书目答问》,专列“丛书”一类,与经、史、子、集并列,由此可见丛书品类之盛。在这些丛书中,也收录了许多宋金元时期的伤寒著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医林指月》《墨海金壶》《士礼居丛书》《珠丛别录》《琳琅秘室丛书》《长恩书室丛书》《述古丛抄》《半亩园丛书》《十万卷楼丛书》《小万卷楼丛书》《医学十书》《藏修堂丛书》《求志居医学丛书》《豫恕堂丛书》等。这些丛书多为学者或官员所汇编,因而选目考究,所收录的伤寒著述也多为前代流传较少的医书版本。比如王琦所编《医林指月》即收录宋、元、明、清时期十位医家的十二种医著,既有考察脏腑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的医书,又有论述脉学、舌诊的专著,也有阐述病证治则的医案医话,皆为稀见之珍籍。对于丛书的编刻者来说,丛书的刊刻是其意欲借此垂名后世之大事,故多能谨慎而为,因此丛书本的刊刻质量普遍较高。 宋金元时期的伤寒著述在历代皆刊刻不辍,各具特色。对现存每部伤寒医书从版本特征、源流关系上进行深入考察,继而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这些医籍的刻印特色,不仅为医史文献的研究者提供了有关宋金元伤寒医书版本的新知识,为版本目录学史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也为医学理论研究与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金元伤寒著述版本研究与辑佚”负责人、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