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文明传承不绝,历史中蕴涵丰富的对外交往经验与智慧。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学人辈出,硕果累累。1981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近40年来学科取得长足发展,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积极推动下,学界近来探讨砥砺、各抒己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探索研究范式创新。围绕相关问题,本网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万明研究员。 ![]()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供图 “时代的要求摆在面前” ——切实推进学术体系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学界正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学术体系构建和研究范式创新。我们注意到,中外关系史学界近来关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正展开一系列讨论。 万明:创新中国中外关系史学术体系,与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有着密切联系。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日趋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传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传承绵延不绝,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走过漫长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历史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经验与智慧极为丰富。在继承研究传统的基础上,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予以认真的总结、概括和理论升华,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解除了以往的禁锢,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发掘整理了大批新资料,新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 伴随全球化发展,中国已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时代的要求摆在面前。就中外关系史而言,它本身内容非常广泛,包罗万象,涉及的国家、地区、领域众多,时间跨度大,如何学术体系创新是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的大问题,对此,我们学会正在组织专家和理事展开讨论,以切实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学会已组织了“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一组笔谈(万明、陈奉林、李雪涛和赵现海),发表在《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2期,分享相关思考,以期抛砖引玉,“笔谈”发表后已引起学界关注和讨论。 我们正在继续邀请更多关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的讨论之中,共同推进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发展。 ![]() 《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2期发表“中外关系史研究”专栏,包括“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一组笔谈。《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杨丽华/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当前中外关系史研究学科如何定位。 万明:作为中国历史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的新定位,我认为主要是发掘利用中外文献史料研究古代中外关系,通古今之变,融中外之学,探讨古代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进程及其思想观念的特点与规律,为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当今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史研究方兴正艾。如何破除西方中心论来谈全球治理问题,这是时代的命题。不言而喻,我们现在的国际关系理论基本上都是来自西方的。因此,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的构建,不能缺少中外关系史研究,通晓国家治理和国际事务,就必须了解中国历史上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加强中外比较分析的研究,才能为今天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与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