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大簡釋阜陽漢簡《蒼頡篇》二則 于淼 揚州大學文學院 《蒼頡篇》原本散佚已久,部分文字保留在其他古代文獻中,清代孫星衍曾將其輯錄爲三卷。隨著出土文獻的湧現,包括居延漢簡、敦煌漢簡、阜陽漢簡、水泉子漢簡、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等都發現了《蒼頡篇》的部分內容。學者們根據不同版本對《蒼頡篇》進行編連、拼綴、復原工作已取得較大進展,阜陽漢簡《蒼頡篇》殘簡較多,字體古樸,帶有西漢早期隸書風格,與北大簡《蒼頡篇》文字多可對讀之處,小文以《中國簡牘集成》公佈的圖版、編號爲依據,對殘簡進行補充釋讀。 一、C074+C024阜陽簡《蒼頡篇》C074整理者釋文作“□橐 ![]() ![]() ![]() ![]() ![]() ![]() ![]() ![]() ![]() ![]() 即取柏橐(蠹)矢出。(《五十二病方》413)[5] 再巳(已)而糗(臭)如靡骨(《天下至道談》46/57)[6] C024原釋“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