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国家安全的视角探讨民汉双语教育的意义和功能并提出双语教育的优化路径,既丰富了语言与国家安全的研究内容,又拓宽了双语教育的研究视角。民汉双语教育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增进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境安全、保护文化安全、服务社会安全、加强信息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具有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多重功能。从国家安全视角对民汉双语教育提出优化路径:更新认识观念,丰富民汉双语教育概念的内涵;注重人才储备,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双语教育人才;实施课程改革,开设双语教育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社会培训课程;加强语言服务,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社会服务的需求;注重科学管理,建立多语言舆情监控中心,利用大数据管控信息安全风险。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国家安全;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对国家战略的发展至关重要。[1]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4月15日就曾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语言是国家安全事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既可以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工具,也可能是造成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不利因素。如果一个国家语言矛盾调解不当、语言政策推行不利、语言地位定位不准、缺乏语言安全意识和政治敏感性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严重的语言安全问题,从而对国家安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3]尤其是一些民族分裂势力近年来利用民族语言文字问题频频挑起事端,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56个民族涵盖了100余种内容丰富而瑰丽多彩的民族语言。双语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第4款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2015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更明确指出,“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坚持依法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5]目前,民汉双语教育由于其民族性、区域性和敏感性等特点,其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也与对外交往、社会稳定、公共服务、文化保护和信息管控等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从国家安全的视角探讨民汉双语教育的意义和功能,并提出改进双语教育的政策建议,既丰富了语言与国家安全的研究内容,又拓宽了双语教育的研究视角。 一、相关文献述评 在国外对语言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从语言政策与教育教学、国家形势与语言规划、语言与国家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等角度切入。库柏(Cooper)曾在1989年就明确剖析过语言和政治的密切联系,他指出人类运用语言就是为了有效地渗透其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达到其非语言的目的。[6]伴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探寻和深入,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战略地位,认为语言学习、使用和发展的推动力并非完全来自于法律或制度,而更多地在于语言文化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并逐渐在语言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关系达成了共识。[7]詹姆斯·克拉夫德(Crawford James)批判美国限制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的使用,并提倡实行双语教育,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和语言人权。[8]阿格(Ager)从身份、意识形态、形象、不安、不平等、融合和工具等七大动机方面对语言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语言是一个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多维结构,应从国家政治的高度对语言进行规划。[9] 国内学者过去对语言和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政策的本体规划、推广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上,较少将其与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国家安全的重视,语言与国家安全的研究也在逐渐丰富和完善。周殿生明确指出语言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更多是为了保障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不受侵犯。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教育教学水平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0]潘一禾则指出语言作为文化和政治斗争的有力手段,一直以来就是共同维护和不断发展国家—民族共同文化的重要内容。[11]王远新[12]和李红兵[13]提出应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出发,加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工作,并特别强调跨境民族语言文字在边境贸易、防毒缉毒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刘跃进详细论述了语言文字与国家安全的复杂交叉关系,认为应从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统一战略等方面认识语言的重要价值。[14] 虽然国内外有关语言与国家安全的研究日益丰富,但直接就民汉双语教育与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还很鲜见。为此,深入探讨民汉双语教育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双语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更加完善的双语教育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更能增进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保护文化安全,为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二、民汉双语教育之于国家安全的意义 (一)民汉双语教育是增进国家认同的需要 通过实施双语教育,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各民族之间的信息畅通,可以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增进国家认同,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之必需,也是国家安全之必需。 中华各民族有着各自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各民族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总体上体现为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利益、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构成了国家的社会心理基础,影响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我国不少边疆民族地区都把实施民汉双语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对象对国家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依据双语教育政策的指导方针和当地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坚持不懈地开展双语教育,提升双语教育质量,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升民族整体的基本素质。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以及对少数民族语言特殊性与特色性的尊重与包容的双语教育,不仅能实质性地提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水平,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他们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政策法律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促进他们更深层次与更全面性的国家认同,进而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事实上,在我国民汉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政治理念早已深植其中,为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不断深入认识、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自身少数民族文化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国家认同的教育目标。 (二)民汉双语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我国各民族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饱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在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在接触和交往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双语和多语现象,开展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 我国各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和环境使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现的文化关系,诚然是在悠久的中国文明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有着特定的历史限定和地理空间限定。”[15]我国一直以来就提倡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倡导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和而不同”的关系,认同各民族语言文字都有其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价值,记载着族群的历史事件和民俗传统,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而汉语言文字作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则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的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在新疆民间访谈时曾指出,“少数民族孩子的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将来找工作会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16]在有效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同时,形成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全面推动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局面,在每一位中华民族儿女心中播种下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种子,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的战略防御作用,[17]进而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在语言教育中促进国家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和谐共生,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互相学习借鉴和融会贯通,是语言和谐共处、民族关系良好发展以及民族团结巩固强化的坚实基础。 (三)民汉双语教育是维护边境安全的需要 在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中,有1.9万公里分布在民族地区,有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等33个民族的约50种跨境语言。开展双语教育对于维护边境安全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边境民族置身于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国家间,受制于与主流社会互动所产生的语言关系。“边界民族与国境线紧密相连,而国境线又与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为此,边境民族问题往往与地区机制相关。有鉴于此,边境民族和边境民族问题便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中一种相当敏感的因素。”[18]对边境民族而言,他们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以及所接受的语言教育类型直接决定着他们大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小至自我认同的基本内容。因此,边境地区民族的双语教育作为实施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密切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领土主权意识的维系以及边境国防安全的保障,是维护国家边境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在边境地区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效开展边境民族的双语教育,形成边境民族平衡和谐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将每一个体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是和边睦邻的关键,也是为国境铺设的一条新的安全线。 (四)民汉双语教育是保护文化安全的需要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一体化的冲击,我国各民族普遍面临着优秀文化资源流失、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自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语言文字作为每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特征识别标记,从始至终都具有极强的民族号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并作为载体精心保存且不断传承着本民族瑰丽而多彩的历史文化。开展双语教育不仅体现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视和保护,更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减少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流失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 具体来说,实施双语教育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首先,双语教育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适宜的语言条件。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与传承可以确保民族文化的民族原真性和文化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使用这一语言群体的文化特征,从而确保民族文化不因为语言方面的原因而流失甚至消亡。尤其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民族曲艺等以语言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更能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珍贵的文化保护价值。其次,双语教育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全方位的环境。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繁杂而浩大的工程,在整理、鉴定、传播及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应用双语教育,单纯使用汉语或民族语言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通过双语教育使教育语言的选择纳入学校教育体制和社会结构中,才能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双语教育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一方面可以通过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真实全面地对民族文化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如哈萨克族通过借用汉语中有关现代化科技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词汇丰富和扩大本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以汉语方式呈现的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将民族文化的发展系统化、规范化和数字化,不仅能使更多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人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创新与发展中来,而且能通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为民族文化筑起一道文化安全的保护屏障。 (五)民汉双语教育是提供社会安全服务的需要 在社会安全方面,开展民汉双语教育不仅能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内地城市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而且在西部地区应急救援、社会纠纷解决、反恐防暴等社会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我国东部、中部地区需要一批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为城市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坚实保障。随着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加,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需要城市公安、执法、工商、医疗、教育等各部门进行相应的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服务。一是需要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内地城市培养或录用一批民汉兼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这样,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接触和沟通时,才能便于和他们进行交流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必需的双语服务,保障他们在内地城市务工、生活、教育等方面的权利,提高他们在内地工作、生活及受教育的满意度。二是可以依托掌握民族语言的有关高校师生和民族部门工作人员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双语教育培训,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减少语言沟通障碍,在内地更方便地工作和生活,也有利于他们更容易与当地居民交流、交往,进而更好地融入内地城市。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更需要大量的双语人才。一是民族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历年来自然灾害和紧急状况频发,需要社会应急、救援等部门录用和培训民汉双语人才,准确了解当地居民的真实需求,及时提供各种社会安全服务,有效减少由于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二是民汉双语人才在防范、规避、预警及保障社会安全方面也具有独特作用。例如,历年来在处理藏区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种地方性矛盾和纠纷案件时,大都是由民汉双语兼通的人士协同当地有声望且地位崇高的部落族老、部落头人的直系后裔以及宗教界的权威人士等进行主持、调节和最终审理,同时结合了政府和民族的力量来共同处理和解决的,这样更符合民族心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更容易为少数民族所接受,因而能有效地防范和规避更多民族地区矛盾与纠纷的产生。三是在反恐防暴等社会安全问题上,更需要培训和录用大量接受过民汉双语教育的人员。国家安全、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需要在反恐防暴等方面积极有效开展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必然离不开一大批双语教育人才的参与。 (六)民汉双语教育是加强信息安全的需要 信息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的普及与应用更是把语言推到了国家信息安全领域的风口浪尖。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不了解国家通用语言,不仅无法从主要媒体上获取国家政策和主流舆论的信息,而且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民族语言传播的非法信息所误导。因此,加强信息领域的双语教育和人才培养异常重要。 目前,我国各种信息媒体的传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国家通用语言。如果掌握少数民族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就无法直接从国家主要媒体上获取国家和社会的主流舆论信息,从而对国家当前的重要方针政策缺乏了解。随着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各种处理软件和自动翻译软件的增加,使用民族语言进行的网络信息发布、搜索与过滤手段的运用不断广泛,少数民族获取民族语言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然而,网络上充斥着的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使得少数民族成员难以对其进行甄别和筛选,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政策理解片面甚至误解的现象,从而给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带来隐患。同时,境外一些非法和敌对势力特意利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信息战”,故意传播虚假报道或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的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跨境少数民族进行渗透。鉴于此,加强信息安全领域的治理,使各民族在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载体时不受威胁、侵害与误导,已成为民汉双语教育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国家安全视角下民汉双语教育的功能 (一)民汉双语教育的政治安全功能 政治安全功能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民汉双语教育的政治安全功能指的是通过实施双语教育,保障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存在与发展不受各种威胁,避免因语言问题引发对国家政治安全利益的伤害,从而保障国家政治安全不受侵袭和威胁的功能。在语言教育领域,一个国家务必要处理好主流文化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使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否则语言问题将不断产生,并上升到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层面。 民汉双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国家政治安全功能。一方面,开展双语教育保障了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权利,这是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这是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提;另一方面,开展双语教育的重点是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各民族科学文化的交流以及少数民族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的长远发展,最终提高各民族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进步,这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目标。双语教育通过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向学习,保障了在语言教育领域内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协调一致,有利于避免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从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宗旨。 (二)民汉双语教育的国防安全功能 民汉双语教育的国防安全功能指的是通过双语教育的实施,培养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人才,一方面可以提高民族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材料为我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有力证据,从而使我国在国防领域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功能。 首先,开展双语教育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能有效抵御国外非法势力利用民族语言对我国民族地区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一些境外非法势力利用民族语言不断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各种渗透和扰乱。少数民族学习掌握好了国家通用语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就能更加便捷地通过各种渠道向他们进行国家利益、国际关系以及揭露国外敌对势力真正意图的正向宣传和疏导,从而有效抵御非法势力的渗透,保障我国的国防安全。其次,开展双语教育有利于维护我国边境国门学校的教育安全。我国的一些边境邻国在其边境地区学校通过开展双语教育、提供优惠条件等方式,试图吸引我国境内的使用相同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跨境就读国外学校,对我国边疆地区国门学校的教育安全造成威胁。通过在边境地区积极开展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能够有效地维护我国边境国门学校的安全。再次,双语教育人才具备维护我国国防安全、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我国一些边境地区还存在着与某些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献是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聘用和培养民汉双语优秀人才,正确研究、利用少数民族语言和相关文献、史料,从而为我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有力证据,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 (三)民汉双语教育的社会安全功能 民汉双语教育的社会安全功能是指通过双语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城市适应、社会治理、公共事务、应急救援、反恐防暴等方面提供安全服务的功能。 一方面,双语教育可以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减少因语言文化障碍或语言不通带来的问题和摩擦,使他们更好地在内地工作和生活,更快地融入内地城市。这不仅能使他们在寻找工作、结交朋友、学习娱乐等方面更加游刃有余,更容易享受到城市带来的高质量生活,而且能使他们从内心更加认同内地城市,从而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双语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和培训更多的的双语人才,可以在解决应急安全、民族矛盾、社会纠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尚未完全普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人才对当地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评判标准的熟悉与理解,成为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沟通和交流的重要资本,也成为当地人认同和信服他们的重要条件。最后,双语教育通过为国家安全、公安、检察、司法等重要的安全职能部门培养和培训民汉兼通人才,可以有效抵御甚至避免与民族语言有关的恐怖事件、暴力事件等重大安全风险。 (四)民汉双语教育的文化安全功能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汉双语教育的文化安全功能指的是通过双语教育的实施,有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从而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文化自信、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功能。 首先,通过双语教育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和借鉴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认同的自觉,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抵御和反对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其次,通过实施双语教育,特别是开展学校双语教育和社会双语培训,可以有效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及其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减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流失,为少数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五)民汉双语教育的信息安全功能 民汉双语教育的信息安全功能指的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民族语言文字传播主流正确舆论,同时在面对境内外非法民族语言不良信息的传播时能够进行反击及管理以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功能。 首先,双语教育有利于在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流舆论和正确信息的传播,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语言传播非法信息及其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渗透。通过实施双语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少数民族的信息筛选和辨识能力,有利于防范和抵御信息安全风险,维护民族地区的信息安全。其次,双语教育有利于培养双语人才,建立和丰富符合少数民族地区需要,以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为载体的民汉双语信息传播系统。在我国西部部分偏远少数民族农牧区,由于尚未完全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民族群众很难及时有效地获取国家在民族政策、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重大惠民政策,造成信息接收的真空状态,无法了解和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及时救助。通过双语教育建立一整套以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为载体的民汉双语信息传播系统,使国家的相关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播,促进他们掌握更多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他各种有益的信息,从而增强国家意识,促进国家认同。[19]最后,通过双语人才建立民汉双语信息传播安全检查机制,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处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四、国家安全视角下民汉双语教育的优化路径 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视角出发,将民汉双语教育规划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科学制定民汉双语教育规划,在认识观念、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语言服务、信息管理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为实现民汉双语教育在国家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战略目标提供必要条件。 (一)更新认识观念,丰富民汉双语教育概念的内涵 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视角出发,“民汉双语教育”在概念内涵上应更加丰富和广泛。因此,需要更新认识观念,从理论上对“民汉双语教育”作出新的界定。 在国家安全视角下,我们认为“民汉双语教育”是一个大教育系统。在学段和教育类型上,双语教育既包括学校各阶段的双语教育(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也包括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中的双语教育,不同类别双语教育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使民汉双语教育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始终;在空间上,双语教育既包括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也包括中、东部城市的双语教育(如双语教育培训),形成一个完全开放和沟通的空间,突破了西部和中、东部的空间界限和固化边界;在教育对象上,双语教育既包括少数民族成员,也包括汉族成员。 总之,在概念认识层面,民汉双语教育不应只是一种封闭的、单一的以及仅仅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教学活动,而应是一个开放的、融合的以及面向不同民族和社会大众的大教育系统。汉族、少数民族可以在这个教育系统中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和发展进步,各民族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能够实现“各美其美”,进而达到“美美与共”,这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二)注重人才储备,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双语教育人才 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视角出发,将民汉双语教育规划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各级部门应注重民汉双语人才的储备,科学制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双语教育人才的政策措施。 首先,对于培养不同学段的双语教育人才而言,应构建起有效衔接的各级各类双语教育的学校支持系统。不同的学校系统有不同的双语教育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从培养具有最基础的双语对话能力的学前双语幼儿,到精通双语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能独立撰写有一定见地和深度的学术著作,对双语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博士研究生,都应包含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中,从而为双语教育培养充足的后备人才。 其次,针对不同领域的双语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可大力加强国家安全特需的双语教育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如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国防安全、社会服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民汉双语人才需求,应通过重点培养、精准培训等方式,建立一支能快速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双语人才队伍,做好民汉双语高级人才的战略储备工作。 (三)实施课程改革,开设双语教育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社会培训课程 在民汉双语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建议实施“一体两翼”的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同时开设民汉双语教育相关课程。 一是在民族地区各类学校中有针对性地开设双语教育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编写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学生的双语教育读本,培养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学校教育领域的双语人才,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 二是在有关地区(包括民族地区和内地城市)开设社会培训课程,加强成人双语教育。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汉双语教育社会培训课程,一是能够快速、高效地培养国家安全领域所需要的各类双语人才,为安全工作保驾护航;二是鼓励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学习语言,从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四)加强语言服务,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社会服务的需求 一方面,需要大力提高民族地区的双语服务水平。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言,虽然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达70%以上,但民族地区只有40%左右。[19]因此,要大力培养培训民族地区社会各领域的民汉双语人才,为民族地区社会服务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的翻译、咨询和应用人才,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各类双语服务,保障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社会安全。 另一方面,需要为内地少数流动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双语服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内地城市工作和生活。当地政府部门一是应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口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内地城市;二是重视培养和录用内地服务行业和政府服务部门的双语人才,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必需和必要的双语服务,使其在内地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五)注重科学管理,建立多语言舆情监控中心,利用大数据管控信息安全风险 首先,建立多语言信息安全舆情监控中心。利用大数据对民族地区各类语言传播信息进行甄别和监测,关注非法信息给我国民族地区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建立起相关的语言监测与预警机制、语言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和语言救援保障机制。 其次,建立民族语言网络舆情监控数据库。重点关注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各类信息在网络和大众媒体中的传播,防止敌对和非法势力利用民族语言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形成正确的民族语言舆论导向,有效维护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晨.进一步贯彻实施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J].中国人大,2016,(19).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J].新华月报,2014(9):120. [3]陈章太.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戴庆厦.语言关系与国家安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王鉴.坚持依法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和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19,(1). [6]Cooper,R.L.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Schiffman,Harold F. Linguistic Culture and Language Polic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8]Crawford,James.Bilingual Education:History.Politics.Theory and Practice[M].Los Angeles:Bilingual Education Service,1995. [9]Ager,D.E. Motivation in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policy[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 [10]周殿生.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8. [12]王远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的必要性[J].民族翻译,2008,(1). [13]李红兵.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4]刘跃进.国家安全体系中的语言文字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15]费孝通.21世纪人类学面临的新挑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16]新华网.习近平新疆考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EB/OL].(2019-3-13)[2014-04-28].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4/28/c_126443762.htm. [17]南杰·隆英强.国家安全与语言资源——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藏汉双语及区域性方言对民族团结教育和国家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谈起[J].中国图书评论,2019,(1). [18]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19]谷亚华,吴霓,古文凤.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安全与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7,(5). [20]王锋.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语言之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1-06(003). (责任编辑:admin) |